第 1277 章(1 / 1)

苏厨 二子从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零零三型的,那可是水压型老物件儿了,出点毛病也正常。最常见的毛病就是密封圈的问题,你们的密封圈换代了吗?”

这也是理工学院出身的做派,还在厂子门口就讨论起技术问题来了,管事赧笑道:“我这是负责搞接待的,具体技术问题也弄不明白,走走走,我们先进厂区去说话,对了,小郎君怎么称呼?”

年轻人说道:“我叫张贾,字子虚,对了,厂里技术员我怎么记得是我师兄啊,叫姚思喜的没错吧?怎么着,他不在厂里了?”

“哎哟!”管事的大喜道:“有这一节在,那子虚老弟跟我们厂就不是生交情啊。”

“思喜的技术那是没的说的……嗐!这不是郭司马被种经略相公调去做教头了嘛,临去前跟高国舅推荐了思喜,我们厂虽然舍不得,可也不能阻了思喜的前程不是?现在思喜是高国舅坐下指挥了。”

张贾笑道:“我那师兄,当年在学院里小名叫做姚竹竿儿,文质彬彬的瘦高个,这还混到军伍里去了?他举得动刀吗他?”

管事笑道:“郭司马还是个大胖子呢!他都能当教头,咱们思喜有啥不行的?对了,子虚老弟你吃过了吗?没吃过我安排伙房给你弄点,既然人到了我们就不着急了。吃过饭再去看锻床的毛病!”

张贾从包包里边取出一封信来:“这是学院开的介绍信,你看看?”

管事的连连摆手:“就老弟的一身行头,还有这风度气质,对锻床和思喜都那么熟悉,我还能信不过?走走走,进厂再说……”

将介绍信拍给了门口岗亭便的保卫,拉着张贾就进了厂。

……

船到了河阴,苏油三人便要与老李分手了,这里是郑州的大码头,再往西北走,就是汴口。

汴口如今只有在冬季黄河水流较缓,泥沙含量相对较低,而洛水不够灌渠的时候,方才开闸,平时都关着不再使用。

而汴渠的新水源,来自洛水,从巩县洛口仓的新渠引入,水质清澈,极大地缓解了汴渠泥沙的沉积速度。

而河阴,就是洛汴新渠在汴口以下的第一个重要码头,郑州到洛阳和汴京的货品,主要都是在这里集散。

老李要忙着交割挂面,进货,忙得不行,只与几人匆匆作别。

苏油则雇了一辆回城的空车,乘车前往郑州。

郑州其实苏油有熟人,大宋理工精英家族,李南公一家的祖籍,就是郑州管城。

李家的一帮子,算是老交情了。

不过这个熟悉,乃是停留在理工学问层面上的,李南公在河北转运副使任上,还曾经想要与知澶州王令图,请开迎阳埽旧河,想要于孙村回水东注,还认为于大吴埽安置锯牙,可以约河势归故道。

这是回河说的余孽,苏油请朝廷命使者行视,李南公和王令图在理工考察图纸面前,复以前议为非,云:“迎阳下瞰京师,孙村水势不便。”

其实知错就改,苏油认为没什么,但是在大宋官场,这叫做反覆诡随,人无特操。

加上李南公又是吏员出身,被御史抓住了把柄弹劾,诏罚二十金,改知延安府,职位被苏元贞顶了。

不过李南公家的藏书楼,也是苏油曾经翻刻的对象,而且苏油非常重视。

因为李家的藏书,关于城池,楼宇等人工建筑修造的非常丰富。

李南公的儿子李诫,倒是颇得苏油赏识,除了书法,绘画都是高手以外,对宫殿、城郭、桥梁、邸第、房舍、道路等土木工程的设计,预算,管理,都有特殊的天赋。

于是苏油向赵顼举荐李诫,为了加强对官办建筑行业的管理,对工程用工,用料,资金有个精准的预算,对建筑工期有个精准预估,对建筑的安全性有个统一规范,大宋需要一部建筑工程技术典籍和法规性质的专书,以规范行业行为。

请赵顼命李诫修撰《营造法式》。

全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将以前的经史群书中,有关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史料加以整理,汇编成“总释”。

第二部分,按照建筑行业中的不同工种分门别类,编制成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即“各作制度”。

第三部分,总结编制出各工种的用工及用料定额标准。

第四部分,各作制度绘图制图。

除了这些与历史上《营造法式》相同的地方,苏油还给李诫增加了更多的任务。

其一就是各种建筑机械的原理和图样。

其二就是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建筑方式、建筑结构的收录。

其三就是工程系统管理。

其四就是供热,燃气,通风,调温,给排水等如今的建筑前沿科技的研究成果。

最后再加上结构力学和建筑美学,这部著作,其实就是一个建筑院系的总纲目。

这部煌煌巨著,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完成的,而且光靠将作监的力量都不足以完成,苏油指示四通营造司和皇家理工学院都要参与进去。

李诫也知道,这部著作要是能够完成,那将是超越周代《考工记》那样的巨著,而自己也必将成为大宋最著名的营造专家,加上这本身也是他的兴趣爱好,于是一头扎进了资料堆里,如今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

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欧阳发

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欧阳发

不过李诫同样是恩荫出身,加上家族里边父兄的德行也不怎么样,屡被弹劾,连他也不怎么受待见。

一边扯着这些闲篇,一边就来到了州衙。

没有旗牌仪仗,苏油也就没有摆谱,在州衙前递了一封拜帖,让门子转交给知州。

门子一看吓了一大跳,拜帖上写的是“留守西京御史台,提举资治通鉴局,商周金石文字局司马学士所荐苏伯纯”。

司马光在这里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门人根本就不敢拿出对付一般干谒的读书人的态度,赶紧将门贴送了进去。

不一会,衙内响起了急切的脚步声,一个声音边走边喊:“好你个苏伯纯!这是考我的记性来着?!还拿着司马学士的名头来吓我!”

那人走出衙门,对着苏油施礼:“下官欧阳发,见过明公。”

苏油还了一礼:“野服相见,世兄无需客气。”

欧阳发苦笑着摇头:“岂敢,明公成名太早,世间记得这个表字的人,怕真是不多。”

苏油笑道:“但是世兄研究历朝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我就知道一定难不住你。”

说起来欧阳发年纪比苏油还大了十多岁,不过官职上却是天差地远。

好在他的父亲欧阳修,算是苏家人的伯乐,加上欧阳发也压根没把自己当做什么正经的官员,他主动要求来郑州当官,目的是为了研究这里的殷商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