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和尚,是白河的弟弟三宫大人的护持僧。
眼看自家主子无缘大位,他心急如焚,就企图镇魇鸟羽。
而镇魇鸟羽的目的,就是想要鸟羽自己惊悸而亡,这样白河就没有了继承人,只能传位给年富力强的三宫。
当然这是最好的结果,不过仁宽和尚也交代了千手丸,如果事有不谐,行非常之事也是可以的。
邵伯温入宫之后,通过蛛丝马迹的搜检,很快就怀疑到了房梁之上。
千手丸见即将败露,只好在膳房纵火,然后企图趁乱行刺。
仁宽和尚虽然遭受酷刑,却坚称此事与三宫无关,一切都是自作主张所为。
但是三宫是撇不清干系的,虽然逃过了一命,却被白河勒令闭门思过,其实是从此软禁起来,从此无缘皇位。
加下来就是老套路,清洗宫禁,抓捕逆党,日本皇室内部的威胁,彻底解除。
而三宫被软禁之后,邵伯温又开始作妖啊不,捉妖了。
在邵伯温抽丝剥茧的调查之下,京都几处郊区的镇魇之所,以及蛊惑百姓的巫师,也被连接破获。
很多时候,关于平将门的传闻和一些古怪的现象,都是这些人搞出来的。
同时还抓获了不少的乱党,一时间,京都多处,爆发了激烈的反抗和冲突,平正盛有宝甲和神兵加持,一枝独秀,踩着人头登上了北面武士中的高位。
在平定京都之乱里立了大功,这娃也渐渐地开始不再迷信,平将门怨魂的传说,现在看来是那么的不靠谱,直到
直到他在邵伯温的指点下,在京都北面一座神社底下,发现了一具巨大的骸骨!
骸骨相当的恐怖,骨架高达两米多,在普遍矮小的日本,这就是刑天一样的巨人。
巨大的头颅分明是人的骷髅,然而上嘴部分前突,显得非常的怪异。
头上长着两支大角,两枚犬齿也极长,如同虎牙一般。
骸骨还穿着一身破旧黑色的皮甲,大部都以朽败,然而其上平家的家徽,吓得平正盛狂呼大叫将门前辈的遗骸!!还是妖化之后的遗骸!!!!
邵伯温飘然而至,在骸骨之上打出了几道符,镇住了即将变化的妖骸,将平将门的怨魂锁在了里边。
然后浇上仙油,无明一举,将妖骸点燃。
黑烟汹涌,妖骸在大火中扭曲挣扎,巨大的头颅发出不甘的唧唧鬼语,似怨似咒,让周围的士兵百姓包括平正盛在内,全都跪地匍匐颤抖战栗。
都指望不上了,邵伯温和张散亲自动手,往大火中添加柴火,踏罡念咒,足足炼了三天三夜,将妖骸烧得踪迹全无。
大火过后,邵伯温命人拔开灰堆,在其地下一米多深的地方,掘出了一柄长剑。
长剑是日本剑的制式,不过只有剑条,也远比普通日本剑厚重长大,完全匹配得上大妖的身材,不过没有任何的剑装。
最为神奇的,是剑上密布花纹,还隐隐能够从花纹里边读出四个非蚀非刻的小字“向化从吉”。
跟随船队一起到达日本,正在京都讲学的义天法师,认为这是平将门被邵伯温收服,表示归顺的意思。
白河听闻之后,认为那四个字,还是平将门对日本国的暗示要得万世国祚,需要对中国宾从向化。
于是将那个地方改名为从化,建立起一个巨大的神社,供奉从化巨剑。
同时尊奉邵伯温为上国良师,献上谦卑的上表,表示愿意世代成为中国的藩属。
最神奇的是,此事之后,日本全国境内关于平将门怨魂作乱的事件,突然就平息了。
即便是再偶有传说,也很快会被人揭发是有妖人生事,将之举报抓获。
七月末,使团再次出发,这一次的目的地,是高丽开京。
京都万人空巷,拥到港口相送。
上国先生让白河解山林之禁,救民于水火,协助占断吉期,擒拿反贼,救治鸟羽,收服怨魂短短一个月时间里,演绎出了一连串比西游记故事还要离谱的东游记。
日本变得安宁和谐,百姓欢声满野。
临去之时,白河命鸟羽送上了丰厚的礼物,恭恭敬敬地拜谢。
礼物之上,横放三条鹿脯,这是以师礼见大人。
妖师邵伯温,一举成名!
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矾楼
第一千一百一十章矾楼
而与船队一同的,还有苏油命张散调拨给高丽的三千柄质地精良的三胴长刀和三千副甲胄。
胴,就是身体,能够一刀切断三具人体,称为三胴。
当然不能真用人体来测试,不过有老法子,用的是悬挂的整猪,而且也需要平正盛那样的高手才行。
而最新的消息也被后续的海商带到了京都,宋辽两国谈成了最新协议,两国准备在獐子岛上进行贸易,宋国的海关,将设立在那里。
为了安抚高丽,宋国对辽国做了大量的工作,答应给王徽三千套具装和兵器,今后每年还将赠送高丽一万贯的海岛租用费。
这个交易,金悌相当满意,大宋对小弟还是非常够意思的,而王徽也应该能够非常的满意。
因为这三千人的装备,是通过宋人得到的,那用脚趾头想都知道,大王会有一千种办法,让外戚李氏无法染指。
大王将会拥有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
……
汴京,矾楼。
“听说了吗听说了吗?大宋和辽国达成新和议了!”
“什么和议,协议!协商定议!战都几十年没打过了,没有战,哪来的和?”
“你个酸秀才就是喜欢挑字眼!听说了吗?我大宋吃了亏,苏鱼公都恼怒得差点掀了桌子!”
“哈?我说老哥,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时报看了吗?你哪里看出来我大宋吃亏了?”
“哈?不是吗?”
“米等一下……夫子!书夫子!”
一个身着襕衫,秀才模样的中年人走了过来:“几位老客,是要听书吗?”
“小二!小二给书夫子挂五十文的书费,记和瑞米店的帐!”
中年人微笑着拱手:“多谢老客了。”
和瑞米店掌柜是个胖子,指了指边上那个明显是外间客商的人:“把那期时报翻出来,给这位客官讲讲宋辽协议。”
中年人回到柜边的一个报架,报架上挂着几本报纸。
中年人取下夹着时报的报夹,来到商人的这一桌,翻倒六月二十五的那一期:“嗯,这里了……”
“咳,时报评论……”
“诶?夫子你先念原文,评论后说。”
“哦,好。本报讯,我朝与辽国于元丰二年六月二十五丙子,达成《宋辽岁币增订协议》暨《两国边贸协定》,其内容大略如下……”
等到一篇文章读完,书生才接着读到:“时报评论,此议于促进河北振兴,互通有无,帮助辽国,加深两国昆仲之谊,尽有裨益。然一时利钝,无益国家长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