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33 章(1 / 1)

苏厨 二子从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个青唐病夫!

听闻蔺逋比在青唐的地位,还不如董毡的养子阿里骨,也不如智囊青宜结鬼章,董毡的夫人乔氏,对阿里骨比对自己的亲儿子还好,这是知道董毡死后,亲儿子靠不住。

所以自己唯一的亲妹妹,在那里毫无幸福可言。

每每想到这些,秉常的内心就在隐隐作痛。

而自己的婚姻,同样毫无幸福。

梁家的女儿,继承了梁家女儿的美貌,同样的,还有野心,狠毒,好斗,甚至是疯狂。

好在这个女人喜欢打习武,梁家人似乎也只在意“借种”,自己这个皇后,从新婚第一天起,就没有将自己看在眼里过。

这对秉常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两年前,在终于嵬名氏的部族首领们的一再请求下,梁太后和梁乙埋不得不让自己开始“亲政”。

为了和梁家对抗,自己也不得不寻找对付母党的力量。

恢复父亲的政治主张,无疑是一个孝子应该具备的行为,也是一面很好用的大旗。

虽然实权不在自己手里,但是通过为自己延请教师,学习汉族儒家化,提拔与宋朝作战中被俘虏的汉人士为“翰林”,了解学习宋朝礼仪制度,渐渐的,自己身边也收拢了一些人才。

还有从祖地过来的红衣大和尚,也是他的教师。

这些人,正在自己的授意之下,积极筹备废除“蕃仪”,“复行汉礼”。

但是如同自己这个亲汉的蕃人一样,西夏亲蕃的汉人也有很多。

人才哪里都难得,家梁就是秉常心中,西夏最大的人才。

武双全,枢密副使,知机密事,如今更是成了西夏的提举飞龙苑使。

但是这个人不可用,飞龙院,主管御用马匹,同时兼领“防护宫城,警捕盗贼”之事,是梁氏绝对信任的人,负责监视自己。

不过秉常对他恨不起来,这人外表粗犷,但是内心细腻风雅,更重要的是品德高尚,和梁家人完全判若云泥。

对自己的发妻和妻族也非常照顾,所得俸禄,听说尽数交给族中,但有婚丧嫁娶,全从里边支付。

对自己也从来都是守足了臣礼,亲政之前,众臣都是拜见太后然后直接奏事,只有家梁,在拜见太后之后,还要给自己行礼,然后奏事。

三年时间,耗尽了国用和举国所产的精钢,而民不知怨。

而在三年之后,家梁献上了五千新款铁鹞子锻钢精甲,一万马具皮甲,三万青锋兵刃。

西夏军力不但尽复旧观,铁鹞子还能从三千升至五千!

这是一份连最苛刻的人都会满意的答卷,梁太后准备重赏家梁,却被家梁平和地拒绝了。

为了工期,铁冶上死了不少工匠,家梁上书自劾,请求中书惩罚。

结果被梁乙埋叫去痛骂了一顿,你这样的都还要被惩处,老子是不是就该抹脖子?

官不升可以,那就平调,屹多埋和永能在外带兵,你就给我看好京师,尤其是那个不安分的皇帝,对了还有,赏金五百,兴庆府甲第一所,不准推辞!

可惜啊,梁家能给他的东西,朕现在还给不了

秉常想起了家梁回京陛见,向自己谢恩那一次,第一次觐见便劝告自己孝道,言道不承父志固然是不孝,违拗母亲的意思同样是不孝。

孝经左契曰:“元气混沌,孝在其中,天子孝,龙负图;庶人孝,林泽茂。”

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

故孝者,善事父母者。子承老也。

一个“承”是奉承,一个“蓄”,是厚养。

如今父不在而母存,且父母之意互左,作为儿子该怎么办?

自然是先“蓄”母意,后“承”父志。

言下之意,是老爸已经死了,他的意志要继承,也应当排在活着的母亲的意志之后。

等你妈死了,你在改行你父亲的遗志也不晚。

而自己听信身边有心人的挑唆,母子不和,必然会给西夏带来巨大的灾难。

第九百四十四章 李清

第九百四十四章李清

自己身边的读书人也很多,这番道理愣是让以往自诩学富五车的那些人挑不出毛病来。

而自己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个家梁是多么的不简单,听闻还曾经和益西威舍在眉山学宫同学过,果然了不起。

被自己的敌人集团的人在己方最擅长的领域击败,秉常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家梁更加欣赏。

这就是真正人才的标准,理论和实干都是出类拔萃,环顾自己身周,只有一个李清,可以与之相匹。

李清和家梁差不多,饱读诗书,人却非常务实,自己身边的人多有卖弄文才显摆自己的坏毛病,而李清没有。

正想到这里,内侍来报:“陛下,李清殿外候旨。”

“宣。”秉常收拾起心情,准备接待自己最看重的臣子。

李清三十多岁,祖籍乃是秦凤路的汉人,后家族迁移到了鸣沙,成为了西夏人,历代皆有出仕西夏的族人。

少年随叔父游历行商,远去过大秦,大宋,辽国。

辽国的情形,让年轻的李清深有触动,这是一个与西夏差不多,以游牧立业的国家。然自澶渊之盟后,辽国与大宋,不闻兵革八十年,经济民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那西夏为何就不行?

见小李清雄心勃勃,叔父就跟他开玩笑,问道如果你是西夏宰相,那当如何?

当年的小李清也不惭愧,说道:“兴文教,厚民生,通商路,足兵足食。联结青唐,横山,辽国,与宋争河套全境。”

“掩有河套,祁连,贺兰,昆仑,黑山,瀚海,于此中厚养二十年,天下不足平也。”

叔父大惊,认为李清骨相清奇,乃人中龙凤,于是着意培养,开始为其聘请名士,大儒,文韬武略,弓马枪剑,无所不学。

待到三十出头,李清已经成为沙洲名将,秉常亲政后,将之调回兴庆府,充任王室侍讲,日亲日近,成为秉常的智囊和联络控制外朝的重要人物。

李清即便在军中统帅之时,也常做文士装扮,现在进来,依然是一身儒衫,俊朗非常,尤其是一双眸子,灵动有神,是西夏著名的美男子。

李清来到殿内,躬身施礼:“臣李清,参见陛下。”

秉常摆手:“李卿,说过多次,不要如此拘束。”

李清躬身道:“礼序尊卑,不可废也。”

秉常不禁摇头:“朝中一个家梁,一个你,还知道在我面前守礼,其余诸臣,哪里还将我放在眼里?”

李清低声道:“陛下,这些言语说出来除了宣泄一口闷气,并无任何益处,今后还请慎言。”

秉常不悦道:“难道朕贵为天子,一句抱怨都说不得?”

李清毫不退让:“天子进退喜怒,自有法度,何况……现在正是关键时候。”

秉常问道:“改制之事,可是已然准备完毕?”

“正是,”李清说道:“接下里尚有数月,陛下可以习练礼仪,制作冠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