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实也不用太为他担心。我父亲一直在说,他这辈子,值了!
曾经有一个最好的、可以生死与共的兄弟,也有一个当世最有能耐的义子。
孙子非常可爱,只有儿子差了一点。”
大岩桓苦笑地摇了摇头。
赵权听着却是莞儿一笑。
大伯伯已经七十了!在这个年代确实算是高寿,的确也可以算是没什么可遗憾的。
可是,自己的父亲,今年多大了?
赵权突然有些迷茫,似乎,算不清?
“他其实,心头还有几件事,一直放不下,否则可能早走了!”
赵权微微皱眉。
放不下,因此努力地撑着,希望可以在这世上多停留一会,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一是立国,前几年算是他的心结。但这些年,也淡了。”
“需要的话,我可以立即安排……”
大岩桓摆了摆手,“今夜与你说这些,并不是我父亲的意思。只是这两年来,时时陪在他身边,他虽然很烦我,但我也大体理解了一些,之前我看不懂他的许多东西。”
“他对我不满,是真的不满,这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但是他对我的爱护,也是真的爱护。不掺杂一丝一毫的功利。
他要立国,仅仅只是为了大氏的传承能得到延续。如今他的这个目标,已经没有问题,那么立国就早已不是他的心结。”
“那,还有什么?”
“一是他想看到你成亲、生子,使南京府或者说未来咱们的国祚有太子可以承继……”
太子?
赵权一阵发晕,是否立国都还没整清楚,这老爷子已经想到了太子这个问题了!
“另一个,是他希望,还能再见老友一面。”
赵权沉默无语。
自己的父亲啊,也许真得想办法把他给弄回来了!
“小权,我今天跟你说这些,并没有要求你做什么的意思。只是这些事情,憋在我心里,我有些难受,所以我必须得跟你说说。”
好吧,我就是那个垃圾桶。
赵权有些郁闷地看着大岩桓。
大岩桓露齿一笑,很坦然。
“你真要立了国,有了儿子,你父亲又回来。你信不信,我父亲第二天便会辞世归西。”
是这个问题。
不解决老爷子的心事,他走了也会有些遗憾。可是一旦心愿了结,他走了,自己这些人又难免心伤。
也罢,赵权便与子矜在南京府城住了下来,算是多陪着老爷子一些时日。
相比起正在建设中的旅顺,子矜更加喜欢这座如今安静恬淡的南京府城。
尤其是图书馆中海量的藏书,更让子矜留连难返。
有时还能去文学院听听课,去医学院学一些急救的小技巧;还会去抚幼局照顾一些收罗而来的幼童,或是去小学给小孩子上会课。
回到院中,便会跟着杨氏姐妹学女红、学厨艺、学习家务的操持。
这终究不过是一个十九岁的少女,在后世,正是最灿烂的年纪。
充实而快乐!
权宋天下
第九百一十一章 新航线
有海东青的往返传递,哪怕相隔遥远,公务的处理对于赵权来说也不成问题。
正好利用在南京府城的这段时间里,赵权重新梳理了法务部与监察部的架构。
大乌泰的大法官任职,已经到了第二个五年时期。
这两年,身体的原因,许多事务都是大岩桓帮他在处理。
尤其是《华夏法典》的修订。
这部法典,消耗了南京府近百人的精力,花费了近十年的时间,整理了中外历史上无数的法令条文与资料,终于基本成稿。
这个法典,包括一部民法、一部刑法、一部讼诉法还有一部商法。试行了两年之后,又进行修缮,算是基本完备了。
现在需要完善的,还是法官的制度。
在赵权的劝说之下,大岩桓父子终于同意,让大岩桓放弃军职,准备接任大法官。
对于这个职位,赵权的理解是,不需要有多么专业的能力,但是必须要公平、公正,而且知人善用。
不仅要教会所有的法官以抵挡住各种利益的诱惑,还得知道,如何去保护这些大小法官,让他们可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如何维护律法的尊严之上,而心无旁骛。
今后,南京府所辖之地,刑狱将从政府管理中彻底剥离。所有司法相关人员,归大法官直接管理与任命。
各地政府官员,对于所有的案件审理,有权旁听也有权提出异议,但不得进行任何的干涉。
大法官辖下,分立民事法庭与军事法庭,互不隶属、互不干涉。
为了可以更多的培养出所需要的法务官员,海东高等学院与军事学院中,各自增设了一门法学系。
赵权希望,在十年之后,所有的法官,无论民事与军事的就职官员,都必须拥有法学系的正式毕业学历。
缉侦局,被一拆为二。
南京府管辖地之外,所有情报监察交由陈耀的缉侦局负责。
管辖地之内,则设立监察部,由高正源统领。
当然,这些机构的调整,一切都还是在规划之中。
赵权希望可以在正式立国之前,把这些机构尽可能的做到完善。
他有预感,也许南京府立国的时间,不会等太久了。这个契机,应该就是在这场蒙宋之战结束的那一刻。
对于蒙哥准备发动的这场大战,宋国显然也有所感觉,开始四处调兵遣将。
只是,出乎赵权意料的是,先动的却是沿海制置司。
从右相位上被贬的吴潜,就任沿海制置使、判庆元府。
吴潜除了接管原有的定海水军,又在长江口部署许浦水军、在临安外围部署金山水军与澉浦水军。
澉浦、金山都统司水军,设立于孝宗时期,最多时拥有水军五千人。之后日渐萎缩。
绍定年间,吴潜曾在嘉兴知府任上重建两支水军。如今又回到了吴潜的麾下。
半年多的时间,吴潜单单在浙江沿海,便布置了四支水军,共有战船千艘、将士三万人!
这兵力,甚至远远超过了南京府拥有的所有水陆军队。
在赵权看来,这是一支足以横扫天下海域的水师。可惜,宋国人只会把这样的一支兵力,布置在浙江沿海。
那么,宋国人在防什么?
这让赵权很难以理解。
蒙古人现在即使有水军,也是在内河晃荡,根本不具备出海的能力。
益都李璮吗?也不可能有从海上攻击宋国的实力。
难道说,在防备自己的水师?
似乎也不像。无论是渤海海军、黄海海盗军或是李勇诚如今的“大条陈”水匪,都从来没有流露出对宋国一丝一毫的敌对情绪。
而且,宋国也根本搞不清楚,这几支海军的真正实力。
如果要防备的话,可能第一时间就会先把浯州屿给端了。
那么,剩下唯一可以解释得通的原因,就是这几支水军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