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得以出现.....”
画面中的谷物从颗颗饱满经过磨盘的加工变成大小不一的形状用簸箕盛着,左手拿着簸箕,右手拿着一个类似于包子笼的圆形筛子,架在方型盆上。
圆形筛子来回移动,磨好的谷物像丝丝缕缕的棉花一眼不断倾泻而下,就像是下了一场雪,等渗透到方型盆上的时候只剩下了如同云雾一般的谷粉了。
朴金苟看到这样心中也是有些吃惊,这样的方法虽然古老,但足以看得出先人们的智慧。
他们泡菜国就没有这样的古老方式。
“山硒是多山少川的内陆地区,蔬菜品种少,家庭主妇们没有条件,只能在面食的制作手法上面变换花样,一样面食百样吃......”
在大妈们手中,发好的面团经过各种揉捏,不一会多种多样的动物就出现了。
有用梳子模仿羽领捏成的孔雀,也有用剪刀剪出耳朵的兔子,一会是个寿桃,一会是栩栩如生的花。
孃孃们哪怕带着老花眼镜,面团拿在手里也能制作出各种精致的造型。
这种类似于魔法一般的技艺,看的朴金苟目瞪口呆。
“他们节目组肯定是找了专业的面点师傅来摆拍的!这样的技术怎么可能是家庭主妇捏出来的!”
朴金苟摇头否定道。
但是《舌尖》的内容显然要带给朴金苟更多震撼。
画面一闪来到了窑洞,一个脸色粗糙的汉子,正端着一盆黄色的蒸出来食物走了出来。
“老黄刚刚蒸好满满一笼屉黄馍馍走了出来,古老的糜子经过老黄的加工,变得十分香甜可口,老黄每隔三天都要做好许多黄馍馍去SD县去买,在今天的绥德,杂粮和小麦是餐桌上的主角.....”
年过50的老黄踩着三轮车,来到县城,在街上叫卖着自己刚刚做出来的黄馍馍。
不断有客人过来询问黄馍馍的价格,得到答复之后,便拿上袋子买上几个,没一会的功夫,原先还满满一车的黄馍馍便少了大半。
朴金苟有些好奇。
“这个黄馍馍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大米?是不是加了色素才变成的黄色?”
很快他的疑虑得到了解答。
“绥德盛产糜子,黄馍馍就是糜子面做的馒头,糜子又叫黍,因为耐旱,成了黄土高原最主要的产物,80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糜子,糜子做饭口感略差,但是确实陕北最主要的面食.....”
“糜子分软硬两种,老黄将两种糜子按照三七的比例混合,清水浸泡一夜后开始上碾,还要筛一遍才能使用,炒过的糜子会散发出自然的清香,这是老黄最骄傲的制作配方,揉完的糜子面要再缸里发酵一夜,经验告诉老黄效果最好......”
画面中,一粒粒豆子般大小金黄的谷物被倒在磨盘上,牛拉圆形的巨石一遍遍的念过谷物,再经过筛选,如同玉米般正黄的面粉就出现了。
糜子面放入锅中炒制,升腾起的粉雾好像提前勾勒出了香味,飘入了直播间朴金苟的鼻腔中,也飘出了直播间,来到无数观众面前。
朴金苟不受控制的....吞咽了一下口水。
第一百零五章:轮番登场的主食
“老黄把家按在窑洞,这种古老的居住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一位农民辛苦一生,就是为了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这种才算成家立业....”
“老黄在这里养育了一儿一女,儿女都已经在城市安家,不再愿与土地打交道,只有老黄不愿离开,守着自己的窑洞,种着自己的粮食,老黄自在而踏实.....”
“华国人从五谷中获得温饱,这种碳水化合物获得的满足感,正是亿万个像老黄一样辛勤劳作的农民所提供的.....”
画面中的老黄,一边驱赶着驴子碾磨不知名谷物的外壳,一边唱着陕北民谣。
日子虽然清贫,但是但得出小自在小满足。
这样的氛围也影响到了朴金苟,他从一开始带着疑虑,到现在已经沉浸在里面了。
纪实的镜头,没有一丝滤镜。
这样显得普通,但是也显得真实。
“馒头最早出现的时候叫炊饼也叫蒸饼,只有华国人的祖先,从水煮食物的原理中获得灵感,并使华国最早成为用蒸汽烹饪的国家....”
“华国的五谷始终是个变化中的概念,大约2000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而今天华国粮食产量前三名已经变成了稻谷,小麦和玉米,但是无论如何变化都无法动摇稻谷在五谷中的首席地位....”
在阳光照射下的稻谷显得更加耀眼,没有褪去外壳的稻谷,就像是未经雕琢的宝石。
你不去雕刻,永远也不知道在他尖锐的外壳下藏着的是什么宝贝。
一旦你有耐心剥去外壳,你就能够收获可可入玉般的物华天宝。
正是它养活世世代代的华国人,如果选一件东西见证华国的历史,稻谷必定掌上有名!
稻谷的伟大是朴金苟也无法辩驳的。
相较于华国有完整的稻谷发展历程,泡菜国在这一方面的描述,稀疏的可怜。
这边朴金苟还在脑子里面搜索,想着怎么反驳。
镜头却不给朴金苟时间,又带着观众去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地扪在侗语里是泉水之源的意思,地扪村内,吴顺玉正在自家粮仓里面取米,在潮湿的环境里,禾仓对于稻米的储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木制吊脚瓦木结构的禾仓,建在水上,可以防火、防蚁虫,当地最古老的禾仓已有300年的历史......”
“吴顺玉取得是没有脱壳的稻谷,脱壳完后今天它要被当作礼物,送给同村一户人家做新生儿的贺礼....”
画面中好几名侗族男女,各自挑着两桶白色稻谷赶往一户人家,在稻谷上放上鸡蛋表示祝贺。
“还有这种习俗。”
朴金苟呢喃一声。
涨知识了!
就连朴金苟自己都没有察觉。
他最开始的目的是要点评《舌尖》。
而不是现在这样被《舌尖》科普。
伴随着旁白,画面来到一个不断往外冒着白雾的小房子里面。
“把浸泡后的新鲜大米做成米浆,舀浆、上笼,米浆在沸水中用旺火蒸熟,晾凉、收存这是典型的南方作坊....”
“经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如今超过65%的华国人食用稻米.....”
洁白如玉的米粉留有余温,在雾气缭绕中散发着独特的稻米清香,
“华国是全世界稻谷栽培历史最早的国家,7000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
“稻子从一丛丛清脆的秧苗出落成黄金稻谷,配合着各地的饮食习俗,做出吃法多样,口味丰富的米食....”
将米浆放在铁质的圆盘之中,放在沸水制作等待蒸熟。
蒸熟的米粉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