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耀委屈地嘟囔道。
“这些都是我的错,你们把公文拿来,我签字。”王铮一看情形不对,就急忙说话,免得两人再掐起来。
这一上午,几个人连早饭都没吃,一直商议到正午时分。
郑耀和卫晃都很满意,其他的同知推官等也都很满意,王铮太好说话了,凡是需要他签字的问题,他都是满口答应,完全不像他刚开始时的凶神恶煞狰狞恐怖。
由于事情太多,也都很急,看看天已正午,郑耀卫晃等人就推辞了王铮虚情假意的就餐挽留,各自告辞出门回自己的衙门办公。
王铮和戴忠山娃等人,在提督衙门简单吃了点午饭填饱了肚子,还没顾得上眯一会儿。知府卫府准备上交朝廷的公文,一拨接一拨地被小吏送了过来。
王铮无奈,只得坐在衙门的大堂上,简单翻看一下,只要觉得没有大的问题,都一一签上自己的大名,盖上自己的私章,派人六百里速递到上京的朝廷。
没办法,王铮的副总管和五品将军衔,都是皇上在紧急情况下的口谕,到现在他也没有大印授信官袍之类的代表他身份的东西,只能签名和用自己的私章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签字盖章时才毫无压力。以后,假如朝廷怪罪下来,他大不了就说是自己的意思,也没有代表任何一个衙门,是自己这个已经拿到过一次朝廷俸禄的五品将军,给朝廷的私下建议而已。至于你们办不办?朝堂诸公看着办。
反正,我一个连给皇上行礼都不会的粗莽武夫,你们还指望我懂太多别的规矩?
王铮有底气,现在的大郑,只要不是扯旗造反的谋逆大罪,一般就是刑不上士大夫,祸不及家人,更不会很随意地就因言治罪,王铮现在以私章给朝廷上的呈文,虽然不合规矩,但大不了也就是受一顿训斥而已。不会有太大的麻烦。
因此,王铮一下午就在衙门里看公文批公文签字盖章,好好地练了一把自己的签名。
直到月上柳梢头,山娃都催了三遍了,王铮才算是处理完了今日送来的公文。他把最后一份公文交给提督府的文吏,嘱咐他马上用火漆封好,派人送往京师,这才站起身伸了下懒腰,走到院子里活动了下腿脚,然后才洗洗手擦把脸,开始和戴忠山娃等人吃饭。
接下来的几天,王铮不是在和卫晃郑耀商议事情,就是在提督衙门批阅公文签名盖章,日子过的平淡无奇。
直到五天后,头一封从上京朝堂反馈回来的公文,被军情驿站用六百里急递送了过来,正在和郑耀卫晃议事的王铮打开看了看,然后就目瞪口呆。
他签了名字盖了私章的公文,居然被批准了?
这件事儿,真让他没想到。可让他没想到的还在后面,自此时以后,一封接一封的公文接连不断地被军情驿站快马急递送了过来,并且全都被朝廷批准了,没有打任何折扣的批准了。
不仅如此,他上呈的公文里要求朝廷拨下来的钱粮生铁,兵甲器械等等,有些拨下来的比他要求的数量还要多。
甚至,有几项卫晃郑耀也没想到的或者想到也不敢提出来的,比如在雁山建造工部作坊兵部作坊的事儿,朝里的几位宰相不知是怎么想的,也都替雁山想的很周到,并且已经下令工部和兵部,马上就派人员携带钱粮来雁山办理建造。
这下子,王铮是目瞪口呆在原地,完全地不相信眼里看到的公文。
他不相信自己有那么大的魅力,更不相信朝堂诸公已经对自己的威仪很是折服。他觉得,自己甚至都没有虎躯一震,浑身散发出威势惊人的王霸之气,那些朝堂上的诸公怎么就那么好说话了呢?何况,他就算一震再震震成脑震荡,也不会有丝毫的王霸之气啊!
郑耀卫晃和王铮的反映却不同,他们俩现在却几乎是喜极而泣。太好了,雁山终于不再缺这少那地捉襟见肘,让两人天天为钱粮发愁,为生铁发愁,为没有作坊不能随时补充兵甲器具发愁了。
036章 怪异的公文
“不对劲儿,这些公文是不是伪造的?”王铮愣过神儿,看了看几乎喜极而泣的郑耀和卫晃,拿起一封拆开了口的公文问道。
郑耀和卫晃楞了一下,也开始觉得这事儿有点不对。
一是,朝廷从来没有这么大方过。历任提督执掌雁山期间,雁山卫每次要求调拨钱粮兵马的公文送到上京,都会大打折扣,十不给一。
二来,从来没有这么快过。自从大郑立国以来,凡是雁山卫送到上京的公文信函,最快的也要十天半月才会有回信,一次都没有过五天时间就回了公文并且毫不打折的事情。
三是,以前,雁山卫也曾经委婉地提出过,在雁山卫设立兵部和工部的作坊的事情,却都被严厉训斥一番,根本就不批准。而这次,雁山卫甚至都没有提出申请,宰执们却主动提出并且马上派人来办了。太反常了。
第四,也是让王铮郑耀卫晃最弄不明白的是。一上午时间就接连而来的一共十二封公文里,一个字都没提到新任的雁山提督,一个字都没提到已经撤销了的雁山行营,一个字都没提到现在还挂着雁山行营副总管职务的王铮,更没说由王铮签了名盖了私章的事情合不合规矩。
大郑的皇上和朝堂上的诸公,好像把王铮忘了,把雁山提督一直空缺忘了。
但看这些公文,他们好像又没忘,他们答应了由王铮签名盖章的所有公文提出的所有要求,并且还破例主动提出在雁山设立兵部和工部的两座作坊,甚至还张嘴就许给了雁山十五万斤生铁,现在已经上路。
王铮不懂真假,就由郑耀和卫晃又仔细地翻看校对了一番十二封公函,得出的结论是。没错,不是伪造的,这些公文确实都是宰相官邸和六部衙门里出来的。
可是仔细看了一遍以后,郑耀和卫晃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公文,相较以前的所有公文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简单。回文很简单。
所有公文里,不算公章大印签名之类的,大都不超过十个字,最多的一封也只有十九个字。最少的,则只有一个字。
“行。可。照准···这公文回的···太简单了吧?诸位相爷啥时这么的惜字如金了?”郑耀翻看着公文不信地说道。“这个还好:十万斤生铁估摸着不够,先拨去十五万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