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1 章(1 / 1)

护国大将军 宁愿孤独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有尽有。

让王铮的四个大丫环,做成衣铺的服饰设计师。她们四个每日做这种事,已经两年多了,足可胜任。

成衣铺的前院是展厅和销售区域,后面还有试穿区、体验区、休息区、研究开发新产品区、生产和加工区等等。

郑妽受到王铮的熏陶最多,懂得的郑诗闻所未闻的事情也多。

她现今很有一番女强人的派头,说起话来,安排起事情来,皆是头头是道。

王铮的四个大丫环,均是心灵手巧之人,除了服侍王铮,她们也没别的事情。

最近一两年,她们四人费尽心思苦心钻研,本就研究了,不少花式品种的女式衣衫。

现在,她们只需把她们,那些做过的衣衫,再做出一件,交给成衣铺的作坊,让作坊的女工大批量照做就行了,工作很轻松,也不需每日在成衣铺应卯。

当然,成衣铺内只有女子能进入,男子谢绝入内。

王铮一直在旁边,笑呵呵地看着自己的女人,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他不经意间,已经把一个原来只知,琴棋书画绣房闺阁的小女子,培养成了一个能繁荣大郑经济,能挣来大批银钱的女强人。

这也是王铮的成就,但他把一个文艺女青年,改变成了一个对阿堵物很是热衷的小财迷,同时也是他的失败。

王铮也劝过郑妽,劝她别一心钻进钱眼里,自己原来喜欢的那些琴棋书画,也还是不能丢下。

可郑妽认真思索过后,却说,她真正喜欢的,其实是现在忙碌的,能挣来大量银钱的生活。

她以前之所以只知琴棋书画绣房闺阁,是因为她实在无事可干,眼界也太低,年龄也太小,更不用考虑家业、子女等问题。实在无奈才吟诗作词练习书法的。

既然郑妽最喜欢现在的财迷生活,王铮也就不再管她。只要有乐趣,那就随她折腾。

诸事谈妥,郑诗感激不尽,就起身对着王铮和郑妽盈盈一礼说道。

“多谢妹妹和妹婿的大力提携,要不然,未亡人就真不知,该怎么活下去了?”

“姐姐别这么说,咱们是姐妹,妹妹帮姐姐,是应该的。”

客套方罢,郑诗就张口说道:“九妹,大嫂孤儿寡母,日子也甚是艰难。谅儿年幼,大嫂独自操持家业已属不易。现今,大嫂还需为谅儿的大事转圜,也实是艰难。妹婿和妹妹,还需帮帮大嫂才是。”

王铮闻言皱了皱眉:“郡主,你来找风奴,是大嫂让你来的?”

郑妽看看郑诗,再看看王铮,她已经感觉到,王铮不高兴了。

郑诗没听懂王铮话里的意思,她面色不变答道。

“我来找风奴,和大嫂无关。只是大嫂,已三数次去郡主府哭诉,我心有不忍,也知妹婿的本事。今日才说起此事,想让妹婿帮帮大嫂。大哥已逝,谅儿少不更事,大嫂的日子委实艰难啊!”

王铮没说话,他没法说话。

他觉得,蓝敏不值得同情,她现在的境况,应是咎由自取。

王铮怀疑蓝敏和汝阳王郑乐的关系,他甚至怀疑,原太子郑岩的早逝,也和蓝敏有关。

玄一道长好心好意,为他炼制的丹药含有剧毒,但却还能查验出来。

而太子郑岩的死,王铮觉得,估计都无法查验。有几类重金属,置人于死地也无法查出病因。

皇长孙郑谅,却也确实值得同情,但不管他怎么值得同情,他只要牵扯到了太子之争,王铮就必须置身事外。

除了涉及太子之争的那几个人,其他的,王铮帮谁都无所谓。

王铮不搭腔,郑妽和王铮夫妻同心,她也不接话。

再说郑谅虽是她侄儿,却还是没有和她一母同袍的弟弟郑铭亲,她自然也不可能,劝自家的夫君胳膊肘向外拐。

肥水哪能流进外人田?要帮也是帮雨奴才是。

郑诗也是个伶俐人,她一看这对儿夫妻都不接她的话,就知道自己是白为大嫂操心了。

她是个寡妇,蓝敏也是个寡妇,两个寡妇同病相怜,就有些共同的话题。

其实,她今天的话,只是因为亲情,同情她的大嫂蓝敏孤儿寡母,日子太艰难,也并没有别的意思。

太子之争是个人人忌讳的话题,她一个孤苦无依的小寡妇,哪敢参与太子之争?

蓝敏因为有一子一女,她这辈子是不可能改嫁了,郑诗如果降低条件,还有些希望。

在现今,皇帝的女儿也愁嫁,高不成低不就,蹉跎了几年的也并不少见。

现在这个社会,人的平均寿命仅有三十多岁。男子参与的战事,以及很多危险的职业,导致男子早死的概率更大。

这也就导致寡妇极多,再加上任何一个朝廷,都是鼓励生育扩张人口。因此,古代社会,也不得不施行一夫多妻制。

要不然,找不到夫婿的女子就更多了。别的不说,皇上郑成和他亲兄弟两个人的女儿,就有五个人,年纪轻轻就已成了寡妇。

没办法,这两兄弟生女儿的概率极高,他俩加一起,女儿有二十八个,男子才十多个。

现今大郑的男女比例,基本是一比一点五,社会底层的男子也不允许娶妾。多出来的那些女子,就只能给富户做小妾或者是外室,才能嫁得出去。

这也是高门富户的家庭,为了给自家的女儿找一个好夫婿,很是下血本,甚至是不顾脸面硬抢的原因。

榜下捉婿,就很能说明,女子不容易找到好夫婿的问题。

这个社会,只要能给女儿找到一个好夫婿,卖房子卖地,甚至是借钱,也要给女儿陪送大批嫁妆的家庭,比比皆是。

别的不说,就说郑诗的爹爹,也就是皇上郑成一母同袍的亲弟弟。

他作为一个闲散王爷,有封地有俸禄,按说应该有不少资产吧?可他嫁女儿却嫁的揭不开锅。前几年,还曾伸手向他哥哥郑成借钱,给女儿打嫁妆。

(皇帝的亲兄弟嫁女儿没银钱的,历史上确有其人,也是宋朝的。但不是郑诗的爹爹,此处借用一下。)

郑谅还是郑妽的亲侄子,郑妽尚且还不想参与他的事情,郑诗这个远了一房的姑姑,也就更不能管的太多。

郑诗当即也就闭嘴,再也不提此事。她把思绪再次转到成衣铺上。

假如成衣铺做大做强了,她就也成了个小富婆,哪怕男子仅是因为她家的钱财,她嫁出去的概率也会大一些。

又说了会儿话,看看天色已晚,郑诗提出告辞。

可郑妽念着郑诗的郡主府是在城外,她身上还有十多万两银票,夜里回去怕不安全。就留她在家里歇息一晚,明日正好去大将军府找翠姑,租借院子筹办成衣铺。也免她得来回跑了。

郑诗满口答应,她正不想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