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38 章(1 / 1)

大明不可能这么富 肉猫小四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下如此的看重自己的七弟,那么对自己说不定可以网开一面呢。

“哼!小猴子看你办得好事!”朱由校指着小猴子就是破口大骂!

小猴子低着头,真的实现吓坏了,他当时真的没有听清楚最后一个字,当时陛下嘴里吃着东西说的也不清楚,他真的不敢问啊。

“滚出去,把真的于德木给朕找到,找不到朕就扒了你这张猴皮!”朱由校怒气冲冲的指着外面,白白的浪费了自己这么多的感情。

不过朱由校也没有再要杀了于德水,毕竟他也是于德木的哥哥,不看僧面看佛面嘛,那就饶了他这一次吧。

这次真的于德木到了这里,看着跪倒在地的于德水他已经了然一切了。

朱由校看着这次走来这个年轻人,帅气那是不用说了,比朕也就差一点点,看起来就是个温和的人,而且身边他好心看到了一种亲近自然的力量,没错这就是朕要找的人。

朱由校一眼就看中了他,就觉得他就是自己要找的人。

“你就是于德木!”

“臣民就是于德木,拜见陛下!”只见于德木还没跪下便被朱由校给扶起,两人相互对坐,朱由校与他一起详谈了他写的文章。

这次朱由校便可以万分肯定,他就是自己要找的人,拖拖的于德木不假,因为他说的知识点此人都能对答如流。

而于德木也是好像看到了真神似的看着朱由校,真的他觉得陛下的说的每一句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面。

没想到陛下竟然如此博学多才啊,那真的让他豁然开朗,好像见到了另一重天地。

“这是你哥哥,被朕错认了,朕给你一个面子,就不处罚了,你带回去吧。”朱由校指着地上跪着的于德水说道。、

于德水眼前一亮满怀期待的看着他的这位七弟,只需要他一句话自己就能没事了啊。

只是于德木微笑的看了看他一眼,然后摇摇头。

“陛下无需如此,欺君之罪当杀头大罪,陛下能不杀已经是恩赐了,臣民不敢奢求什么,只求陛下免了他的功名饶他一名便可。”

说完于德木又是对着于德水微笑的点点头。

只是他这微笑在于德水的眼里,那真的就是天底下最邪恶的笑容了,免除功名!功名就是自己的命啊!为什么家里几个兄弟自己被当成下任家主,就是因为自己的功名啊!

这个畜生!他竟然要收了我的功名!我以后还怎么活啊!

于德水满脸怨毒得看着于德木。

于德木只是笑笑,没了功名这可比杀了他还要令他恐惧吧。

朱由校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看来自己的这个弟子有着什么不好的过往啊。

“陛下,臣民还有一事相求!”突然的于德木跪在了地上对着朱由校。

“你说,朕若是可以一定帮你!”朱由校回道。

“臣民请陛下救救我母亲,我母亲身染重疾还请陛下救救我母亲!”于德木抱起一丝希望。

朱由校点点头自然该是如此,便下了一道旨意。

第一千零四十五章土地委员会

命令皇家直属师的副师长章勇带着带着两个加强营的兵力,随着于德木回家,彻底接管萧山县。

把并且带着一份圣旨,把萧山县设立为研究院农业基地特别试验区,一切官员全部归中央直接统属,再也不归浙江管辖了。

至于浙江那边怎么想,朱由校表示要么受着,要么拿头来跟朕提意见!

朕很不介意把你们的头给他砍了!

两个加强营在接到命令的那一刻立即开始了行动,他们都是现成的隶属于最高直属军事委员会的部队,准备编练皇家直属第二师,现在正好有了新的用处。

从接到命令到坐上前往津门的火车,一共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这行动的速度可是真的平时下苦工训练出来的。

要知道这可是那种带上两个加强营,接近七千人的全部行头啊,这要是换在了旧军的身上,还不得准备个十天半月的。

津门港口得到消息,也在第一时间开始了准备战船,准备一切必须的物资,那真的叫一个迅速。

与此同时,内阁六部联和会议也派人快马加鞭的向着浙江传递旨意,把萧山县设立为研究院特别试验区的消息传递过去。

在朱由校的一纸命令之下,大明最高的几个机构都开始了行动,效率与以前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不得不说这就是设立内阁和六部最高联和会议的好处。

有什么事情朱由校可以直接和内阁加上六部的几个头头商议,再也不需要向下面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只要是内阁和六部联和会议上面通过的,那就必须执行,谁不执行朱由校就去找哪个头头的麻烦。

比如吏部要是有人不执行内阁和六部联和会议的决定,那么朱由校就找吏部尚书周应秋,在规定时间内,要么你把不配合人解决,要么朕就换一个可以把不配合人解决的人上台去解决那个不配合的人。

这效率能不高吗,责任到人了啊,谁不配合一眼就看出来了,上面的压力一施加下去,下面必须就得执行,规定了时间规定了责任到人。

都给你安排好了具体的工作,你要是没做各项工作衔接不起来,真以为皇帝是傻子,还是以为你六部的头头是傻子啊。

不仅如此朱由校手里还有一套类似于智囊团的存在? 宫里那些读过书有能力的参加过太监培训班的人被集中起来? 专门的为朱由校做出的战略部署做出细分,然后还要查缺补漏。

比如朱由校说要建立萧山农业试验区? 具体的细则这些智囊太监们就开始了运作? 几十上百人开始把这项工作给细化了,需要安排多少人? 安排这些人去做什么,朝廷哪里需要支持? 由谁去支持? 这些支持工作的内容是什么,可能遇到的什么问题。

等等的可行性报告会在几个小时内出来,以最快的速度提交给朱由校看,再由朱由校确定哪里哪里需要修改? 然后智囊太监会把朱由校的意见再次下发下去? 进行第二版更详细的修改。

这可比朱由校一个人单打独斗强多了,几十上百人的智慧把一切可行性都给列举出来,选择出最优的方案,把可能造成的影响也都列举出来,然后加以避免。

虽然这些智囊太监们还很稚嫩? 但是却拥有很高的培养空间。

而且这个智囊制度还可以进行扩大,吸收更多的宫外的人出来。

其实朱由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