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41 章(1 / 1)

寒门状元 天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轮后,才暂时停了下来。

  而到了这个时候,榆溪河北岸大多数大明官兵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知道对面鞑子的攻势已经一再减弱。

  佛郎机炮属于“秘密武器”。

  因为从未上过战场,很多边军将士只是道听途说,越往西部边境听说的越少,而且见惯了不靠谱的土炮、土枪,官兵们对于弓弩和手里的长枪、盾牌更加信任,根本就不相信有那么神奇的火炮,只当作笑话听。

  虽然敌人后阵爆炸声不绝于耳,但士兵们都当这是大明援军到来,动用了什么神秘武器所致。

  六轮火炮下来,鞑靼人的攻势已经从原来的前仆后继连绵不绝,出现了断层。

  连无所畏惧的鞑靼人,也在遭遇连续神秘炮火的打击下,因为伤亡惨重而选择了撤退。

  “援兵来啦,冲,跟这些龟儿子拼了!”

  大明官兵一看鞑靼人撤退,士气爆棚,呐喊着冲了上去。

  那些把总和旗官赶紧提醒自己队列里的官兵:“穷寇莫追,防止有诈!”

  果然,第一批追上去的官兵中了埋伏,被鞑靼骑兵半道折返掩杀,这个时候鞑靼人的骑兵在远处停了下来,准备组织新的攻势。

  就在此时,火炮轰鸣声再次响起。

  这次只放了三轮就停下了。

  虽然只有三十发炮弹落在鞑靼人的队伍中,但足以让集结起来准备冲锋的鞑靼人留下上百具尸体。

  鞑靼骑兵从密集攻击,不得已之下只能分散开来,因为他们发觉了,只要汇集在一起就要挨炮弹,天上密密麻麻落下来的炮弹就连厚实的铁甲都能击穿,更别说是血肉之躯。

  “大人,鞑子的气势被压下去了,是否反击?”

  刘大夏被挤在人堆中,七晕八素,这种场面他遇到一次就绝对不想再遇到第二次,简直就是无组织无纪律。

  “下令三军,不得追击!”刘大夏想了一下,鞑靼人应该是感受到火炮的威力,准备把阵线拉开。

  就算大明有火炮,那也是在河对岸,射程终归有限。

  但此时整个大明军队一片混乱,刘大夏的军令已经无法传达下去,各处乱成一团,有部分将士已经自行组织反击,效果看起来还不错。

  刘大夏在拥挤中,勉强爬上马背,等他坐稳定睛一望,发觉形势已经超出他的控制。

  “赶紧向南岸示意,不得再放炮!”

  刘大夏想让手下用旗语命令对岸不得继续放炮,以免伤到自己人,但因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榆溪河北岸的旗语已经无法让对岸的人看清楚。

  “轰轰——”

  停顿不久的火炮声再度传来,此番却让刘大夏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那些追在前面的大明官兵,有的已经中了弹片倒地,旁边的人只当这是鞑靼人的手段,没有倒下的仍旧不顾一切往前冲。

  榆溪河南岸,沈溪举目眺望,河对面兵荒马乱,根本看不清楚状况,不时有士兵从下游浅滩渡过河来。

  见沈溪迟疑不动,炮手们面面相觑,不知是否该把炮击进行下去。

  “放了多少炮?”

  沈溪问旁边正在帮忙装炮的张老五。

  “回大人,加上小的没回来时就放的那一轮,已经有十九轮了。”

  “啊!?这么多啊,那停了,如果炸膛可就呜呼哀哉,等对面传令吧……先将浮桥架到对岸去!”

  先前只顾忙着开炮,沈溪终于想起自己此行的目的,其实是接应刘大夏撤退。

第六六五章 榆溪之战(下)

  夜幕终于降临。

  榆溪河南岸和北岸可谓天差地别,南岸在没有放炮时显得异常安静,而北岸的喊杀声却惊天动地。

  沈溪开始组织架桥。

  冬月天的北疆之地,又是夜晚气温急速下降的时候,河水异常冰凉,一些官兵下河后很快就退了回来,因为在刺骨的河水里泡不了多久身体就会失去知觉,在站不稳身体的情况下被河水冲走。

  “有船只没有?”

  沈溪这才发现所带物资严重不足,勉强架起浮桥就算是不错了,人倒是能接过来,但马匹和辎重却很困难。

  至于把牛车运到河对岸形成移动炮台用来支持作战的想法,只能在心里想想。

  “大人,这兵荒马乱的,加上时值寒冬,眼看河面就要封冻,别说是没船,就算是有船也征调不来。”

  那英俊侍卫毕竟在延绥多年,对榆林卫周围的情况异常熟悉。

  沈溪点头道:“那继续架桥,最起码要把人送过河去!”他说的是把人送过河,但官兵却清楚是把大明军队从河对岸接出来。

  而此时榆溪河北岸的大明军队,却并未有想象中那么狼狈不堪,至少在南岸连续的炮击过后,他们稳住了阵脚,防御更有章法,甚至已经在局部组织反击。

  胜利的天平,开始往大明军队一方倾斜。

  “大人,鞑靼兵马北撤,此时再不追击,恐将错失良机。”

  部将韩兴过来请示刘大夏。

  此时刘大夏怕的并不是前面的鞑靼人,因为他知道,此时是最好的追击良机,是否扭转北关颓局在此一举,可要是大军冲到一半,身后再发出几轮炮,那可就事与愿违了。

  “大人,下令吧!”

  很多将校都过来请命。

  刘大夏自语道:“沈溪啊沈溪,老朽今天就把身家性命赌在你身上了,要是这会儿你再放炮,老朽侥幸活着,回去定要找你算账!”

  本来刘大夏还想说把沈溪杀了慰藉将士亡魂,可一想,沈溪放炮是职责,不放炮那是审时度势,沈溪又没到河岸这边来,怎知道这会儿该不该放炮?这么一个来营救他脱离危难的大功臣,还要把人家给杀了,这就有点儿太不讲道理了。

  最重要的是,刘大夏心想:“就算再死几千将士,也未必顶得上给大明朝廷留个沈溪管用。”

  “传令三军,追击!”

  刘大夏终于下达最后的反击领命。

  随着军令传达下去,榆溪河北岸的喊杀声顿时高涨起来,这把河对岸正坐在马车和牛车上啃干粮的官兵们吓了一大跳。

  “沈大人,是否鞑靼人又杀回来了?咱们要不要开炮支援一下?”宋书过来请示。

  沈溪站起来跳到牛车上看了看,黑灯瞎火,虽然有月亮,但远了照样看不清楚,根本就不知道北岸的具体情况,但用耳朵仔细听了一下,呐喊声带着兴奋和决绝,丝毫也没有恐惧和绝望的意味。

  沈溪摆了摆手,坐到车板上,道:“要真是鞑靼人来攻,没事瞎喊什么?这会儿应该是我军发起反攻了吧。”

  “反攻?”不但宋书听了振奋,连旁边张老五以及那年轻侍卫,也都有一种惊喜交加的感觉。

  这会儿不想着撤退,居然能反击,那就是说不架桥也能完成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