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90 章(1 / 1)

寒门状元 天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是一种变相的考验。而刘大夏,沈溪不信这个老谋深算的户部尚书不会有动作,起码会让玉娘跟着他,除了监督他之外,其实也是找机会监视高明城的动向。

  所以不用他主动去找,玉娘肯定会自己找上门来。

  沈溪赴约前,带了几个车马帮的弟兄,他现在怎么也是从五品的朝廷命官,出门要有点儿排场了,虽然没有前后开路的,但若是遇上事情,他也不能跟平头百姓一样孤立无援。但找几个江湖混混跟着出去,多少有点儿掉价,他决定回头给这些随从准备统一的服装,出门一律都是他沈大状元的仆从。

  到了相约酒肆,沈溪发觉酒肆内没有一个客人,仅有高崇和李愈在楼下恭候,见到沈溪进门,上前便一个劲儿说未及远迎。

  李愈和高崇走得近,是沈溪在京城第一次见到高崇时知道的。李家一向与朝中人没太多来往,李愈如今跟高崇结交有些让沈溪看不懂……这是李家要攀附权贵,还是出自李愈跟高崇的私交?

  攀附一个在朝中有诸多非议,甚至随时都可能丢官下狱的户部侍郎,李家家主应该不至于如此不智。

  上了二楼,沈溪刚坐下,高崇就把一个锦盒推上前,笑道:“聊表心意。”

  沈溪连看都不看一眼就给他推了回去,道:“俗套的东西免了,在下一向信奉的是无功不受禄。”

  高崇微微一笑,似乎早就料到沈溪不会收礼,虽未再强求,但也没把锦盒收回去,任由锦盒放在桌上。

  高崇道:“家祖与沈翰林渊源颇深,知汀州府时,沈翰林尚且在考童生试,这一转眼当年的案首已经是状元,入了翰林院,如今又担任东宫讲师……”

  这是攀交情的老套路!

  先说以前的渊源,再说今日的风光,果然高崇后面重提了一遍弘治皇帝要派沈溪协同高明城办差的事。

  “……家祖的意思,既是旧交,路上大家最好相互照顾,沈翰林您可千万别误会,其实是家祖年老身体不好,需要您多帮衬些。”

  沈溪点头道:“好说。”

  高崇心想,事情这么容易就说成了?但细细一想,他说的“帮衬”或许跟沈溪所理解的不一样,当下又连忙补充:“家祖刚刚得到个消息,说是有人要对沈翰林亲人主导的汀州商会不利……据悉是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的人……”

  “你说什么?”沈溪浑身一个激灵,霍然站起。

  高崇赶紧告罪:“沈翰林别误会,家祖已派人前往福建,希望能早些通知汀州商会,及早预防,只怕时间上有些来不及了。”

第六三二章 知情不举

  沈溪冷笑不已:“阁下今日来找我说这些,莫不是出言恐吓加以威胁,让我服从你等,作出一些危害朝廷之事?”

  高崇脸色大变,赶紧站起来,摆手不迭:“沈翰林可千万莫要误会,学生今日前来只是想代家祖传达他的意思,其实福建那边发生的事情,家祖也是刚得知。家祖与汀州商会渊源颇深,他不希望见到汀州商会陷入绝境,更不想因此事影响沈翰林在朝为官。唯一可惜的鞭长莫及,有些事怕是阻止不及。”

  沈溪看着高崇半晌,没说出话来。

  这件事看似发生突然,但其实已在沈溪的预料中。从他去泉州路过福州时,就感觉到汀州商会在福州的势力受到官府严重打压,只是那时候表现得还不太明显,在他与泉州与佛郎机人一战,继而惩治张濂,令福建许多官员因此而损失银钱,再到汀州商会在救灾时展现出来的强大力量,终于让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的人感觉非除去商会不可。

  汀州商会终归只是民间组织,在官府面前不堪一击,眼下事情只是在福建省城福州发生,但他相信,这把火很快会烧到汀州商会的大本营汀州。

  沈溪心想:“惠娘执拗,就怕她不肯变通!”

  想到当初安汝升劫船时,惠娘那死不听劝的犟脾气,沈溪就感觉有力使不上。

  高崇见沈溪沉默不语,赶紧劝慰:“沈翰林勿用担心,家祖在福建也认识一些官员,会尽力为商会斡旋,就算查封的商铺和货物,之后也应能安然赎出。”

  沈溪心想,这已经是不是钱不钱的问题了,最重要的是人平安无事,现在尚不知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的人动作有多大,若所有加入商会的商家均无法幸免,那些跟着汀州商会讨口饭吃的人,便会遭殃。

  尤其在沈溪心中,还有记挂的人,不仅仅是家人和惠娘……

  高崇还想劝慰,沈溪摆手制止他道:“高公子也说了,在下与高侍郎算得上是旧交,何必兜着圈子说事情?”

  高崇有些为难,是否把实情说明,他有些踌躇。说起来,不过是让沈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遇到事得过且过,难得糊涂,别去过问不相干的事情,方便高明城把朝廷调拨到北关的钱粮转运走。

  话到嘴边,高崇看了李愈一眼,李愈立即明白过来,起身告辞下楼。

  等楼上只剩下两人独处时,高崇才试探着问道:“沈翰林对于这趟差事,有何筹划?”

  沈溪摇摇头:“在下暂且没得到朝廷的旨意,就算要同高侍郎一同办差,我只需尽心尽力,不辜负朝廷的期望就好,其他的暂时不会多想。”

  高崇苦笑一下,问道:“沈翰林可有想过,尽心尽力做事,有何好处?”

  沈溪心想,这分明是在诱惑我一切往“钱”看啊!

  “为百姓做主,为朝廷办事,为天子分忧,岂能轻言好处?再者说了,尽心办事,朝廷自会有嘉奖,到时候加官晋爵就是最大的好处。”沈溪道。

  高崇摇头:“沈翰林此言差矣,为朝廷做事勤勤恳恳几十年,到头来也不过是落得个少卿、侍郎的官衔,归田终老,到时候不过几亩薄田,瓦舍三间,这辈子的辛劳图的是什么?”

  “倒是有些人,不需做太多事,就可以位列朝班,出将入相,说到底……就看是否有人赏识提拔。”

  沈溪眯着眼打量高崇……

  这总结有够精辟!

  就算当了高官又如何,以刚过世的首辅徐溥为例,他回到故乡后是受人尊敬,可在物质上却没法得到太多的享受,因为大明官员的俸禄普遍不高,平日家庭开支,加上来往应酬,一个月下来几乎没多少结余。

  能在致仕后买几亩田土,都是非常节省的官员。

  沈溪问道:“听高公子的意思,有人赏识在下?”

  高崇摆了摆手:“学生不敢妄言,不过听闻寿宁侯对沈翰林才学非常欣赏,有闲暇沈翰林可以与家祖一同前往寿宁侯府拜访。”

  高崇说到最后,也没敢把事情挑明,但他也巧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