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姐态度很坚决,“祖父已做错一次,不能错第二次,这京城能收得起如此名贵字画的当铺有几家?难道我们遮掩,官府就找不来了?”她侧过头看向沈溪,“赵画师,您说的事,我们会尽量做,但事情紧急,还请您尽快出手相助,小女子只怕……维持不了几天……”
沈溪点头:“那好,请你们将画拿来,在下拿回府修补。”
“你……你说什么?”李愈又瞪着沈溪。
沈溪道:“画在你们手上,不是烫手的山芋吗?如今总不可能让我随你们回府,这幅画需要几日时间进行修补,麻烦你们回去取画的同时,帮我带几件材料以及用具过来,在修复画作之时,或者能派上用场。”
李愈心中气不打一处来,但这件事他无法做主,只能干生气。
李二小姐道:“赵画师请尽管放心,该准备的材料以及用具,我李家全都备好了,这就让人为您取来。荀伯,你回去一趟,对祖父说明情况,将画和准备的物事一并取来。”
本来沈溪可以跟李氏兄妹一道去李府,但沈溪知道,这件事涉及到李家的身家性命,若他贸然前往可能有进无出,最后修补成功了还好,李家人或许会善待于他,可稍微出现偏差,“杀人灭口”也不是不可能,沈溪不得不防。
但李家人对沈溪并不怎么放心,就这么把画交出来,看似将烫手山芋转交别人,可若官府捉拿到盗画之人,肯定会追查到李氏当铺,那时连画都交不出,李家更无法交待。
李家家仆去了约莫半个时辰才回来,为了掩人耳目,用口大木箱子装着画轴。
事关重要,李二小姐特地给了茶楼掌柜一两银子让其暂时回避,这才将几张茶桌拼凑起来,缓缓将几近两丈长的画作展开。
为了避免烛泪和桐油将画作污染,李家人用灯笼凑上前,让沈溪一览究竟。虽然灯笼的光芒稍显昏暗,不过沈溪还是惊诧于眼前画作的磅礴大气。
因为整幅《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卷轴,就算被虫鼠啃噬,损伤的也只是外面一部分,沈溪看过,问题不大,但修复的难度不小,主要是没人知道画作中稍微缺失的那部分,里面究竟画的是什么,又无法将拼接部分做旧几百年,跟原画作达不到无缝对接。
这些都是技术活,沈溪自己也没实践过,并无十足把握。
李二小姐见沈溪仔细打量画面的残缺部位,不由紧张地问道:“赵画师,可能修补回来?”
沈溪沉吟良久,最后重重地点了点头:“我需要三日时间,这三日内不能前来打搅,等三日后这个时间点,你们派人来取便是。”
李二小姐没回话,李愈先开口了:“不行。我等连你住处都不知道,你卷画潜逃当如何?”
沈溪冷冷瞥了李愈一眼:“李公子太高看在下的胆量了,这幅画乃是徐少师送与李大学士之作,我敢携带私逃,难道逃得出大明朝的疆域?”
沈溪的反诘,连李愈无从辩驳。
这副名画本就是烫手的山芋,世人唯恐避之不及,沈溪没理由自讨苦吃亡命天涯。再者沈溪已经“狮子大开口”提出修复画作的条件,这就让沈溪的举动显得合情合理,若沈溪从开始就表示免费帮忙,李家人反而不会相信。
第四八〇章 黑白两不误
沈溪对作赝算得上是驾轻就熟,可对于修补古画,而且是《清明上河图》这种传世名画,尚属“生手”,因为无论如何修补,稍有不慎便会被人察觉出修补过的痕迹,反倒作赝由于整体画风和纸质完全一致,不易被人察觉端倪。
可沈溪还是不想在《清明上河图》这样传世珍品上做手脚,一来是时间不够,二来是作一幅假的送出去,将真迹收藏起来,要冒的风险很大,一旦败露会令他名声扫地甚至吃官司,还不如老老实实将原画修补好,送给李东阳,成全徐溥的心愿。
如今距离徐溥离世,不过几个月时间,沈溪不想让人家死不安生。
等沈溪拿着画轴回到家,放于书桌上,谢韵儿将晚饭送来,诧异地打量一看就很古朴的厚实画轴。
早晨沈溪上班时,带出门的是翰林院的文稿,下午回家一趟立即离开,将他写了大半夜的秘籍给王陵之送去,晚上回来却带回一幅宽大的画轴,谢韵儿愈发不能理解沈溪所作所为。
“有件好事,王家少爷被兵部留下,准备调边军叙用,看来他以后可以在军中混个出身,不用再回宁化。”
沈溪原本希望王陵之能回家磨练几年,等脑袋开窍后再出来考武会试或者补官缺,不过现在兵部主动挽留,其前途一片光明,沈溪为此甚感欣慰。
谢韵儿笑了笑,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王少爷算得上是苦尽甘来吧?”
沈溪微微摇头:“吃苦的日子还在后头呢……以他的性格,从军后能熬多久是个问题……唉,不说这个了,给娘子看一样好东西,是我刚拿到手的,以娘子的才学,应该听闻过这幅画。”
沈溪缓缓打开画轴,因为书桌太窄,没法将《清明上河图》这样一幅庞大的画作完全展开,不过只是展开一小部分,里面所呈现出热闹的市集景象便让谢韵儿脸色剧变,失声问道:“这是《清明上河图》?”
沈溪点了点头,脸上带着几分冷峻。
谢韵儿惊愕不已,本想举起桐油灯凑近看,但又怕灯油滴在上面,伸出手想摸索一下,又怕手将画纸染脏。很快她便发觉这画上的破损之处,用惊疑的目光望向沈溪,沈溪这才道:“我的任务,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幅画修补好,可惜这几日陛下催着要建文时期的典章文稿,两边都忙得不可开交,只能减少睡眠时间,多做点儿事。”
“建文时期?那是什么?”谢韵儿又是一阵惊讶。
沈溪点点头:“建文元年到四年,其实就是洪武三十二年到三十五年,在太宗皇帝靖难后,建文年号遭到废止,眼下陛下以修史名义,重提这段旧事,谢大学士让我写奏本上奏……唉,这可真是没法摆脱的大麻烦……”
谢韵儿回过身,在书桌旁的凳子坐下,目光带着不解望向沈溪,问道:“相公刚进翰林院,谢阁老怎会让相公上书陛下?”
沈溪这些天郁闷之至,被人指使当出林鸟,随时都有可能面临降职罚俸的境地,满腹心事无处倾诉,因为这些事不能告诉旁人,可他对谢韵儿很信任,难得有人愿意听他诉说,沈溪便原原本本将事情说了。
谢韵儿听过后稍微沉思,脸上带着欢悦的笑容:“相公应该感到高兴才是,这说明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