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4 章(1 / 1)

寒门状元 天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沈溪说完,把身子背过去,“你知道我年纪还小,做不了什么。”

  沈溪也学会自我安慰了。

  谢韵儿脸上却露出微微苦笑,在她跟沈溪成婚第一日,就亲眼见证了沈溪从男孩到少年的转变,只是她没法让沈溪从少年变成真正的男人吧。

  ……

  ……

  两天后,李氏离开府城,同时把沈明文、沈明堂和沈明新三兄弟带走了。

  本来她想带沈溪回宁化,让街坊邻居看看,但她听冯话齐说沈溪很可能会以解元的身份选入太学读书,从太学出来,可以成为名儒或者直接委任为官后,李氏动了心思,改而让沈溪继续留在府城,等候省城提学的消息。

  大明在南京和京师设国子监,国子监便是中央官学,为全国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大明实行双京制,在南京和京师分别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国子监的学生通常是从各地生员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朝廷。还有便是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称为“荫监”。景泰年后,由于国库紧张,可以用钱捐到进入国子监读书的资格,这叫捐监。不论是哪一种,只要进入国子监,俱都称为“监生”。

  国子监内,又设有太学。

  通常来讲,国子监的监生通常是秀才,太学生则是举人。

  沈溪曾与苏通一起拜访的伦文叙,就是以举人身份入太学,而后成为名儒,历史上伦文叙是弘治十二年会试会元,殿试状元。

  此时距离这届会试,只剩下半年时间。

  李氏一走,沈溪跟谢韵儿继续分房睡,虽然周氏说接受了谢韵儿这个儿媳妇,但也只是名义上接受,在她心里其实也觉得辱没了谢韵儿,事事都遵从谢韵儿的意思,未有丝毫勉强。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可却是打也不想打,挨也无处挨。

  谢韵儿回到药铺坐诊,因为她还要赚钱养家,不愿做不劳而获之人。

  到了十月初二,苏通从福州回来,还没回家门,就到沈家来拜访,说是贺喜,却是来攀亲近。

  在苏通看来,跟沈溪交上朋友,算是值了。

  “沈老弟,真是恭喜了,这一届乡试五千多名考生,你能名列头名解元,实在令为兄汗颜。为兄不才,仅列了个五十四名,险些就吊了榜尾……”

  苏通中举,对他自己来说也很意外。

  苏通没敢奢求一届便中举人,就好像沈溪想的那样,这年头要中举,场内和场外的因素很多,不是说学问好就一定能中举的。苏通自己也清楚,他的才学只是在汀州府考生中名列前茅,放到福建全省就不够看了,谁想竟然中了。

  “沈老弟,你中解元,吴公子得了亚元,你们二人可真是天生的冤家啊。之前谁都没想到,这届乡试,解元、亚元都出在汀州府,你们二人也算是为我汀州府士子争光了。”苏通说这话时,语气中带着几分羡慕和嫉妒。

  沈溪摇头苦笑:“其实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这个解元究竟是怎么来的。”

  苏通听了哈哈大笑:“如为兄这般,苦心去求反而求不着。不过这事儿也是透着一抹古怪,这次乡试背后纳贿的不少,吴公子得亚元倒能理解,他是山西布政使家的公子,可沈老弟你……并无冒犯之意,莫非沈老弟背后也……”

  虽然苏通没说完,但沈溪知道,苏通是想知道他有没有送礼。

  沈溪除了刚开始交的那四两银子学贡,便再没纳过贿赂,若想以四两银子就能“买”个解元回来,这福建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所定的举人价码也未免太低了些。

  沈溪事后也问过惠娘,惠娘听明白后竟是后悔不已,说早知道送钱有效,肯定会花个千八百两的,就图个心安。

  事实证明,沈溪中解元并非是惠娘所为,他总觉得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事被他忽略了。

  沈溪摊摊手,继而又苦笑着摇了摇头,苏通便不再追问。

  苏通要回去安顿家人,尤其是他的长子刚出生不久,远行在外回来,正好见一些亲朋好友,接受祝贺,事情多得很。

  沈溪送苏通出门时,苏通感慨道:“这届鹿鸣宴,只有沈老弟你跟吴公子未出席,少了几分热闹啊……解元和亚元同时不在,剩下举人却又全在,这可是福建鹿鸣宴有记录以来第一遭。”

  沈溪愣了愣,随即哑然失笑,未予置评。

  等苏通走了,沈溪仔细琢磨一下,问题不少。

  他没留下参加鹿鸣宴,一方面是因为李氏和周氏殷殷嘱咐,另一方面则是前途未卜,即便留下也未必会有机会出席。

  再者,参加鹿鸣宴并不是免费的,名义上说是官府请客,但其实背地里需要考生自己掏腰包,赴宴时还得给主考、同考和外帘官送礼,又要大大破费一番。

  所以,那些寒门出身的士子,知道这鹿鸣宴参加不起,即便想尽早知道自己考试的情况,也不得不提前回乡等候消息。

  鹿鸣宴在放榜第二天就举行,事后不会补办。

  苏通所言,除了他跟吴省瑜外,其余中举之人都参加了,难道说这届其余中举的士子,都预先料到自己能中举,而且都有银子去给考官送礼,打肿脸充胖子参加鹿鸣宴?

  显然不是!

  那就只有一个解释,这届中举之人,全都是“关系户”!

  要么是有官宦背景,要么是暗中纳贿打通了关节,为什么中举的人都没走?因为他们交了银子,知道自己很可能中举,所以才留了下来,等确定中举了还要再送上一份礼,算是“尾款”,不去不行。

  苏通之前就跟沈溪商量过纳贿的事,遭到沈溪拒绝,但苏通自己肯定是交了钱的,所以苏通才选择留在省城等消息。

  或者是苏通交的银子不足,又或者是关系不硬,最后只得了个五十四名。

  沈溪心里犯嘀咕:“那为何我没纳贿,反倒中了举人,而且得了解元?仅仅是因为我才学好,考官想找我出来当挡箭牌?”

  带着这样的疑问,沈溪又等了两日,省城传来消息。

  经过福建提学苏葵和福建布政使司共同保举,宁化县沈溪以及清流县吴省瑜,以及本届乡试名列前茅者,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下的考生,被保举进入太学读书,全福建,一共五人。

  周氏知道后,兴奋得不得了。

  沈溪入太学读书,虽然会北上京师,且一去多年,但总算是沈溪有了出息,正所谓水往地处流,人往高处走,就算当娘的舍不得,为了儿子的大好前途,她也只能忍痛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