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63 章(1 / 1)

寒门状元 天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不一定……看来让沈大人到江南内含深意,现在谁敢把唐伯虎怎样?”

  张永道:“陛下,那便是准允唐大人的奏请?”

  朱厚照点头:“朕不单恩准,更要把江南正在做的事拿到京师推广,要各地世袭罔替的勋臣知道,朝廷不养庸人……魏国公做了错事,朕不杀他是看在他祖宗为大明立功的面子上,但他的职位必须剥夺,旁人也一样……马上将朝中那些近年来考核不合格的官员名单呈递上来,朕要知道谁是不干事的人。”

  张永顿了顿,问道:“现在就去吗?”

  “当然!”

  朱厚照突然想起什么,一拍脑门儿,“朕想起来了,沈尚书还在南方……这样吧,官员考核的情况由吏部和都察院汇总,军队则由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联合整理,最快时间把事情完成,不要留到来年。”

  张永皱眉:“陛下,年底时间不多了,要是完不成……”

  朱厚照打断张永的话,不耐烦地道:“他们若完不成,便说明他们自己就是尸位素餐之人,吏部、兵部、都察院和五军都督府的官员,一律革职!”

  ……

  ……

  朝廷突然哀鸿遍野。

  一个个都觉得是自己的铁饭碗被打破,那些世袭的武官更是撕心裂肺,有的还想去哭太庙,却被人阻拦。

  整肃京城官场,张永、张苑、李兴、钱宁等人都有经验,毕竟当初跟着刘瑾,他们把朝中文臣武将打压得够呛,现在不过是故技重施罢了。

  以梁储、靳贵、王琼和张懋为首的朝中文官武将集团很好地控制住舆论,把影响降到最低点。

  即便如此,梁储和张懋也天天被人烦扰,别人见不到皇帝,无法上陈意见,只能找二人说话,试图劝谏皇帝收回成命。

  “……现在都说之厚是幕后指使者,但怎么看之厚也没理由如此做,他自己不就是国公?”

  李鐩求见梁储时,梁储如此说道。

  李鐩笑问:“那你觉得是何人所为?”

  梁储摇头:“之厚往江南,其实更多是咱们这些人害的,不该让他为伯安之事去跟陛下较劲儿,谁到了他那位置上,都要面对巨大的压力。”

  李鐩脸上的笑容淡去,叹道:“那就是咱们误会他了。”

  “嗯。”

  梁储道,“不管如何,陛下已交托差事,咱们就必须把事情办好,现在不过是递交个名单上去,吏部那边我已去打过招呼,这几年官员考核的成绩都汇总上来,办事不利的官员倒还好处置,就怕都督府那边出幺蛾子。”

  李鐩道:“那是,都督府内多少世袭勋臣?开国到如今,一代一代有多少人是吃皇粮的?”

  梁储叹道:“英国公那边来打招呼,说安排尧臣进都督府之事暂缓,其实大可不必,尧臣到底跟着之厚在江南立过功。”

  “嗯。”

  李鐩点头,却没发表更多意见。

  梁储神色中多有为难,又道:“我已派人去江南,问之厚对此事的意见,更想听伯虎怎么解释……从陛下登基后,这朝中莫名其妙的事情多多了。”

  李鐩笑呵呵道:“今时不同往日,老臣下去,咱们这些人就顶上来了,等我们也老了,就是年轻人主宰朝廷……长江后浪推前浪,一向如此啊。”

  梁储叹道:“年轻人有魄力,就怕一代不如一代。”

  ……

  ……

  梁储派出的人还在路上,沈溪已知晓内情。

  送信之人为马九,云柳和熙儿乘坐蒸气船前往吕宋后,现在情报系统主要是马九负责,同时也负责传递消息,沈溪将情报网整个撒了出去,新城留下的人不多。

  马九不懂政治,送信时基本不会像云柳和熙儿那样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沈溪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更多充当着执行者的角色。

  “南京那边有信,是吗?”沈溪问道。

  马九行礼:“听说梁大人写了封信给唐军师,估摸这两天就该到南京了……”

  调查情报上,马九不能像云柳那般会把握重点,文化水平不高决定他成长的上限。

  沈溪没有打断马九的话,等汇报结束才点头:“只要不是陛下来问,一概统一口径回复,此事跟我无关。”

  “是,大人。”马九道。

  沈溪笑了笑:“现在朝中官员,尤其是那些世袭的武将,为了自家子弟接班问题,恐怕得操碎心。”

  马九听不太懂,没有说话。

  沈溪道:“开国以来沿袭的规矩,一时间想改变很困难,唐伯虎此番必然会遇到很大压力,也将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希望他能挺过去。”

  马九这次算是听明白了,问道:“大人觉得军师会被陛下降罪?”

  “呵呵。”

  沈溪笑了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多说无益。

  ……

  ……

  眼看到了腊月,从京师到南京,为了体制改革问题,闹得人心惶惶。

  最初皇帝很热心,坚决力挺唐寅,要大干一场,但在发现推进困难后,又犯了以前的老毛病,当了甩手掌柜,好像这件事跟他无关。

  唐寅在江南眼巴巴望着皇帝给他撑腰,却苦候不到,而官场上的报复却接踵而至,唐寅在南京做事战战兢兢。

  以前出门无非多带一些侍卫,现在连门都不敢出,他所住的地方隔三岔五遭遇袭击,唐寅感到自己生命有危险,本来可以求助沈溪,但他为了心中那口气,强忍着承受下来。

  南京地方原本已稳步推进的变革,也因此产生波折。

  刚上任的官员和将领,权力被架空,而徐俌等南京勋贵暗中活动,大有重新揽权的意思,一些下台的官员上奏朝廷,反对唐寅的改革。

  法不责众,很多人都如此认为,他们觉得只要弹劾多了,皇帝一定会改变初衷。

  不能因为唐寅这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

  ……

  新年将至,唐寅的日子很不好过,天天担惊受怕。

  之前的豪情壮志消失殆尽,转而开始有些后悔自己的作为,妻子几番相劝都无用,他不好意思再去找沈溪,只好憋着,每天只是在衙门和家里两边走,甚至很多时候不回家。

  腊八节前后,朝中对唐寅的攻讦声愈发增多,甚至一些翰林联合在一起,反对朝廷推进的改革。

  朱厚照最初坚决不改初衷,但随着时间推移,态度发生动摇,尤其一群人时常在他耳边吹风。

  “……沈大人上奏请陛下对江彬和许泰等人明正典刑……”

  “……南京兵部侍郎上奏乞老归田……”

  这天张永奏事时,朱厚照原本无精打采,听到这儿突然瞪大眼,喝问:“谁请辞?”

  张永笃定地道:“最近一直被人非议的南京兵部左侍郎唐寅。”

  朱厚照的脸色变得异常冷峻,半天没说出句话,张永也不敢吭声。

  很久之后,朱厚照才道:“朕说过力挺他,他应该安心为朝廷办事才对,怎么一点压力都承受不了,这就要请辞?朝中没人为他说话吗?”

  张永道:“陛下,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