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2 章(1 / 1)

寒门状元 天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要做到字斟句酌,不能像童生试与科考那样,一目十行、走马观花批完了事,如此一来便挤占了阅卷的绝大多数时间,其他考卷同考官就没闲暇翻阅,指望主考官去看就更不可能了。

  虽然要写的字数更多,但由于沈溪的阅历要比这个时代的人领先太多,再加上经过冯话齐的培训,他对公文滚瓜烂熟,因此日落前就已经完成,反复检查几遍确认无误后沈溪交了卷子。

  第二天出考场,回到客栈,提前在客房等候的沈明堂拿了一封信出来,却是老太太早就找人写好的,自打从家里出发到省城赴考就藏在沈明堂身上,让二人在考最后一场前当众阅读。

  李氏的意思非常明确,叮嘱这届乡试结束后,沈明堂马上带沈明文和沈溪回乡,当天考完,当天就得走,还让沈明堂去福州贡院外接人,显然是怕沈明文考试结束后离家出走。

  沈明文怒气冲冲道:“娘当我是小孩子还是怎么着?我跟七郎能那么不知分寸?”

  沈明堂道:“大哥,娘也是为我们好,早些回乡,娘不用太过挂念。”

  沈明文对这个三弟的品性知道得十分清楚,若说沈明有能跟着他胡闹,这沈明堂对老太太那是言听计从,半点都不敢违背。沈明文道:“老三,你说这省城里的日子过得怎样?可不许违心了说!”

  沈明堂低下头:“挺好。”

  沈明文非常满意地点了点头:“怎么个好法?”

  沈明堂嘴笨,说不出个之所以然来,只是讷讷道:“若家能搬来福州……倒是挺好。”

  因为商会的人对沈明堂礼遇有加,既让他赚钱,还给了他个管事的差事,沈明堂在福州城里吃得好住得好,干的活既体面又轻松,自然想留在省城。

  沈溪见沈明文还想继续诱导他这个老实的三伯,不由道:“好不好也得回去,祖母说了,我们要耽搁的话,回家就得挨罚。”

  老太太说的“挨罚”,就是家法伺候,一顿戒尺招呼在身上。沈明文自己没少挨打,对戒尺有些忌惮,干脆什么都不说了。

  八月十四,考生入场考第三场。

  第三场的考试内容为经论、史论、时务策五道,每道题要求写三百字以上。在沈溪看来,这是为了考察生员们在古今政事方面的见识。

  从第二场开始,考试内容已经不再要求用八股文来写,在作文行文上更利于考生自由发挥。

  也正因为如此,后两场的考试内容更难判断优劣,反倒不如第一场的四书文和五经文,光看破题和八股行文,基本就能判断出文章的好坏。

  在嘉靖朝之前,考生乡试的考卷在批阅后,没有规定必须要送去京师和南京进行“磨勘”。

  所谓“磨勘”,也就是各省将取中举人的试卷解送到礼部复查考卷,一般由礼部会同翰林院完成。那些清贵的官员们,会审阅每一份试卷,检查考官在阅卷过程中是否舞弊,以及考官阅卷是否认真,比如试卷中有错别字,语句不通等等问题,同考官是否标明了。对于同考官阅卷过程中的错漏,会进行严厉的处罚。

  在失去监督的情况下,考生的成绩,实际上是由各省自行决定,乡试结束只需把录取人员名单上呈京师报备即可。

  三天考试下来,每个考生需要写六七千字到万字之间,五千多考生,最少也有四千多万字,没有标点符号,一张张考卷,让四名同考官从中选择优劣,只能从四书文入手,负责任的,或者会看看五经文,之后后面两场考试的内容,本身同考官也不是很专业,想拿来通读一遍都没那时间。

  因为按照规定,阅卷工作要在八月底完成,从考试完到阅卷结束,一共不到半个月时间,真正留给同考官的时间连十天都不到,毕竟还有主考官批卷的时间在内。

  第三场考试,对所有考生来说都挺轻松,若考生认为第三场的考试内容多,可以酌情减两道,也就是说经论、史论和时务策只做三道即可。

  第一场四书文和五经文也允许酌情各减一道,可毕竟这涉及到最后录取与否,没一个人敢减,但在第三场,没减的反而是少数。

  等八月十五晚上考完试,整个贡院内一片喧哗。

  毕竟已经考完试了,之前规定考生不许说话,那是为了防止作弊,但此时试卷都收走了,而且时间恰逢中秋佳节,人被关在号舍里,面对头顶的皓月,难免会有思乡的情绪。

  这会儿,开明的监考人已经把号舍的锁打开,一堆人聚在一块,有的考过多届的考生清楚规矩,特别准备了酒壶和几个小酒杯,拿出来招呼附近同考的生员坐下喝上两杯。

  没到半夜,所有外帘官已经撤离,号舍的锁也被打开,监考的官兵撤去,整个贡院好像是个大集市一样。

  所有人都在那儿谈天说地,有交流题目难易的,有抱怨时运不济的,还有喝了酒潸然泪下的。但更多的人却对本次考试有所憧憬,希望最后那百里挑一的举人名单中,列着自己的名字。

第三三八章 再闹失踪

  八月十五当晚,许多人根本就没有入睡,毕竟贡院号舍内休息的条件太差,能聚在一起喝喝酒谈天说地,总好过于在号舍的木板上辗转反侧。

  考完第三场,等于是三年一个循环的乡试正式结束,无论考得好与坏,未来长远的事情,暂时不用去想了。

  八月十六,天蒙蒙亮,号舍开门,沈溪提着考篮出了贡院,在约定地点见到了沈明堂,可过了半晌仍旧不见沈明文出来。

  福州贡院占地面积不小,考生又多,想从人群中把沈明文找出来确实不太容易。

  直到考生走得差不多了,只余三三两两的人从里面出来,沈明堂不禁有些着急:“七郎,要不你进去找找?”

  沈溪看着贡院兵丁把守的大门,摇了摇头道:“不是我不想进去,实在是进不去了。”

  沈溪心想,这会儿即便进贡院估摸着也没用了,沈明文是摆明了不肯马上返乡。

  沈溪一直怀疑,三年前沈明有根本就不是失踪,而是留在福州城里,兄弟二人应该是有联系的方式,沈明有在省城寻找门路,沈明文则去汀州府城准备跟沈明钧夫妇诓些银子再次出逃,到福州过逍遥自在的日子。

  只是最后沈明文被老太太逮了回去,梦想由此破灭。

  这次沈明文到省城赶考,若他知道沈明有安身何处,不可能不去找寻。考试之前住在客栈,吃得好住得好,小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以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