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着他既制定规矩,还能亲身参与比赛,甚至自己为自己做裁判。
如此一来,沈溪基本立于不败之地。
“之厚并不是都督府中人……”
夏儒提了一嘴。
张懋叹道:“是与不是有何区别?他如今贵为国公,跟老朽身份一样……他连内阁大学士都能兼领,掌都督府事有何难?”
夏儒继续摇头:“内阁中他排位最末,应该掌控不了局势。”
张懋无奈道:“你没看懂陛下走这步棋的目的……陛下下旨让内阁凡遇大事跟之厚商议,跟过去一年的谢于乔,有何区别?”
夏儒一怔,瞬间便想明白问题关键所在。
过去一年时间里,谢迁身为首辅大臣,也只是在碰到大事的时候才过问,小事完全交给其他几名阁臣处理。
这并不影响谢迁对朝局的把控。
而沈溪的情况,跟谢迁何其相似!
且沈溪还是吏部尚书,掌控着朝中官员的升迁,兵部事务又不得不仰仗沈溪,军中上下对沈溪更是无比拜服……
一切的一切,都显示都督府以后难逃沈溪掌控。
……
……
沈溪入阁,在朝中掀起巨大的波澜,但到最后却平平稳稳放下。
有看法的人虽多,但想朝廷提出反对意见的根本一个都没有。
反倒是沈溪自己到皇宫跟皇帝请辞内阁大学士,旁人却连一份上奏都没,更别说是去死谏或者跑到沈溪府上闹事。
好像大家都能接受这样的结果……沈溪以卸任兵部尚书作为代价,换得入阁的机会。
“……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到底有先例可循。”李鐩在拜会沈溪时,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
正如李鐩所言,以大学士兼任吏部尚书的情况在大明发生过多次,比沈溪身兼吏部和兵部这两部尚书要常见许多,就连最挑剔的谏官都挑不出毛病来。
不过随即李鐩补充,“但若长久你还挂着吏部尚书正职,那时朝中就会有很多反对声音。”
沈溪接待李鐩是在谢迁位于长安街的小院,谢迁离开京城时,把小院交给沈溪,不过谢迁的口吻,这小院只是暂时租给沈溪,随时都可能被收回。
沈溪给李鐩倒了杯茶,问道:“那为何不能是我挂吏部尚书职,兼内阁的差事呢?”
“呵呵,随你怎么说,关键要看言官清流怎么说。”李鐩笑着,就像是等着看热闹,完全没把眼前的事看得多严重。
谢迁走后,李鐩轻松了许多,朝野内不再需要诸多拘束,没事可以到沈溪这里喝杯茶,闲聊几句。
沈溪没谢迁那么死板,也没杨廷和那么苛刻。
沈溪平时看起来很严肃,但性格很随和,尤其对朋友,而李鐩恰恰是沈溪在朝中结下的不多的朋友之一。
沈溪苦笑道:“看来这阁臣,还不如兵部尚书好当呢。”
二人言笑间,完全没有感到压抑,说到朝廷大事,也是用轻松的口吻说出来。
李鐩根本不把沈溪当作权倾朝野的大臣,别人对沈溪不了解,李鐩对沈溪非常熟悉,他很清楚沈溪从不摆什么架子,有事可以当面说,反而是面对谢迁、杨廷和、梁储这些人时,李鐩有一种压抑的感觉。
“你到内阁履职了吗?”李鐩问道。
沈溪摇摇头:“没有,不知该如何面对叔厚和充遂呢……”
李鐩宽慰道:“叔厚和充遂都不是外人,以前你们在詹事府时便合作无间,现在不过是重新聚首罢了……这样也好,以后朝廷内有何事你们也能好好商量,有没有觉得朝堂比以前更加雅致?”
“雅致?”
沈溪不由皱眉。
李鐩笑着点头:“不觉得吗?以前拘束的事太多,做什么都得瞻前顾后,现在总算轻松了……这几天工部衙门都显得很平和,秩序井然,上上下下都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沈溪大概理解李鐩的说法,解除谢迁、杨廷和刻板严肃的桎梏后,工部衙门的工作环境变得轻松了。
不过沈溪这边体会并不深刻,毕竟吏部本来就是个严肃的衙门,前后反差不大。
“之厚你还是早些去述职为好。”
李鐩提醒道,“这样有大事,也能让叔厚安心找你……叔厚这人一向很好说话,他可不像某人一样会给你穿小鞋。”
“谁?”沈溪直接问道。
李鐩笑而不语。
虽然李鐩不解释,但沈溪也大概明白到,李鐩说的人,不是谢迁就是杨廷和,或者二者都是。
……
……
沈溪接到圣旨后的第三天,第一次涉足文渊阁大门。
梁储和靳贵知道这天他会来内阁应卯,一早便入宫等候,沈溪来了后无拘无束,三人坐下来闲谈一番,梁储按照圣谕把这几日重要的奏疏拿出来。
沈溪一摆手:“叔厚兄自行决定就好,这种事实在不该由在下插手。”
梁储道:“之厚你入朝时间短,但见识颇丰,你到内阁来,能让我和充遂减轻不少压力,若你什么都不理,我们才不好办事,你看看都压了多少奏疏?”
沈溪往公事房一看,果然奏疏堆到小山高了。
每一本都要拟定票拟,这活的确不是人干的。
沈溪道:“在下毕竟还有吏部差事要做,以陛下的意思,那边才是正职。”
“那一些重要上奏你总该给出具体意见吧?”梁储显得很坚持,“你不参与决策,真要我和充遂一件件处理完?那得拖到什么时候?”
沈溪摇头:“实在不行的话,及早禀奏陛下,请求增加内阁人选。”
梁储道:“这样真的行吗?就怕之厚你刚入阁,陛下不会这么快便决定新的阁臣人选。”
沈溪道:“事在人为,先请示陛下,看看有何反应……陛下也该体谅阁臣的辛苦,光靠叔厚兄和充遂兄两位,怕真是难把所有奏疏处理完……这两天在下就尽量帮忙把一些散碎的事做做,还得两位多指点才是。”
……
……
沈溪从来没把自己当作无冕的宰相看待。
他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加入内阁,本着帮忙的态度,而不是来指点工作。
因为沈溪跟梁储、靳贵的关系一向不错,使得他的到来并未引起二人不适,甚至觉得沈溪来得很及时,至少可以帮他们缓解一下肩上的压力。
内阁奏疏积压并非一天形成,这是一年多以来内阁人手严重不足的一种体现。
谢迁早就不再处理内阁中具体事项,只在一些关键性的大事上插手。
至于杨廷和,最近半年一直在到处游说权贵,以充实角逐首辅的政治资本,平时少有到内阁,做事并不勤快。可惜的是,最后留在内阁的,恰恰是这一年多来一直兢兢业业做事的梁储和靳贵。
从这点上说,皇帝选择梁储和靳贵,本身没错,因为二人确实撑起了内阁,也使得朝廷在皇帝和沈溪都不在的情况下,可以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