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对付他吗?”
张鹤龄道:“太后要削弱沈家,那是她的想法,但问题是现在明摆着沈家势大,光靠你这猪脑子,还想跟沈之厚斗?别说当下,就算再给你一百年也没戏!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不成器的弟弟?”
张延龄没好气地道:“我又不是大哥你生的,你作何气恼?”
张鹤龄气呼呼地道:“去年到现在,府中境况堪忧,连正常花销都捉襟见肘,好在有太后娘娘接济,你我兄弟才不至于节衣缩食……现在不管太后如何对付沈家,又或者想方设法让你我兄弟官复原职,咱们兄弟静观其变即可。你休要胡乱使力,尤其不能派人去灾区行刺,免得被沈之厚抓到把柄参劾!”
“啊?”
张延龄惊讶地问道,“大哥怎知我会派人去灾区刺杀沈之厚?”
张鹤龄骂道:“你那猪脑子,除了想出这点馊主意外,还有别的招吗?你也不想想,你一而再再而三跟沈之厚作对,每次都是刺杀,而且还曾得手过,你说他不会提高警惕……真把他惹毛了,他不会对你下死手?”
张延龄道:“所以,最近我招募了一批死士,除了可以派出去执行任务,还可看家护院,那小子要真有本事,尽管派人来啊,看谁怕谁!”
张鹤龄霍然站起,怒指弟弟:“你个天杀的,张家已被你害成何等模样,你不清楚吗!有银子不想着置办土地,好好养家糊口,居然拿来豢养死士……你是生怕陛下不知道你有不臣之心吧?”
面对眼前怒不可遏的兄长,张延龄一脸冤枉之色,连声道:“大哥消消气,咱有话好好说,别弄的好像我是要去刺杀咱那皇帝外甥一样。”
“前两个月咱的俸禄不是已经恢复了吗?内府也开始送例银,说明陛下已对我们没以前那么憎恨,就算我们养几个人,陛下怎会知道?就算知道了,陛下也不会觉得我们是养人去谋刺他的吧?”
张鹤龄仍旧很生气:“你以为自己不说,别人就不知道?你不清楚现在多少双眼睛盯着我们?”
“切!”
张延龄不屑地道,“以前是有人盯着,没事就想在朝中参我们一本,对我们的一举一动说三道四,但今时不同往日,那些御史言官都懒得理会我们了!我们现在没官职在身,爵位也没归还,他们都懒得理会我们了。”
张鹤龄厉声喝道:“那你就豢养死士?唯恐别人找不到由头参你一本?”
张延龄不耐烦地道:“我把人藏得很好,没说光明正大养在府里,平时都在外边帮忙做事。这不知道陛下喜好美色,我还准备去民间搜罗一些美人儿……”
“哗!”
张延龄这边说得兴起,张鹤龄已怒不可遏将手里的茶杯掷于地上,砸得粉碎。
“大哥,你这是作何?”张延龄骇然起身,皱着眉头问道。
张鹤龄来回踱步,神色焦躁:“真是稀奇,天下间居然还有你这般不可理喻的弟弟!我怎就瞎了眼跟你当兄弟……”
张延龄笑道:“咱是兄弟,并非是夫妻,没得选。”
张鹤龄怒视张延龄,厉声道:“赶紧去把死士给遣散了,一个都不留!还有你平时那些狐朋狗友也赶紧划清界限!陛下不多时便要回京,太后娘娘一直想让我们在陛下面前留个好印象,以换得陛下宽宥,你再胡作非为,别说兄长不袒护你。”
张延龄不悦地落下脸,但终归不敢跟哥哥翻脸,一摆手:“那就听你的,但沈之厚那边……”
“休要再提,连想都不要想!”张鹤龄道,“宁得罪阎王,休得罪那家伙!除非你想让我张家家破人亡!”
第二六一四章 互利共赢
沈溪尚未到开封府城,知府赵铭愈已带着知府衙门一众属官以及地方知县数人前来相迎。
兰阳县靠近黄河河道的地方,沈溪一行刚刚抵达驿馆门口,赵铭愈立即带着人迎上前,此番迎接倒没有显得有多隆重,官员比起随从的数量还要多。
简单的寒暄引介后,沈溪和赵铭愈一起进了驿馆。
一切都已经安排妥当,赵铭愈领着沈溪到了二楼客房,进屋后开门见山地说道:“……下官已将开封府南部诸县的县令调到府城来,如此有何事,都可以从开封府直接下令,再以公函发至地方,做到令行禁止。”
“至于沈国公之前提要跟府城士绅借粮之事,下官已跟他们打过招呼,这两天便会有结果。”
沈溪点了点头。
对于赵铭愈的安排,沈溪并未觉得有何不妥。
赵铭愈把没有受灾地区的县令调到府城,分明是把开封府城当成救灾总指挥部,遇到什么突发状况方便召集人商议,涉及调遣人手和钱粮,又或者执行中枢的决策等等,县令只需把公函发回各自的县,交给县丞、主簿等属官处理,事情并不会耽误,只是乍一听会有一种临阵脱逃的感觉,让人心里不是那么舒服。
沈溪没有跟赵铭愈多废话,直接问道:“开封府此番能调拨多少钱粮用于赈灾?”
赵铭愈非常尴尬:“地方受灾严重,就算是士绅,府上也未必有多少存粮,加之之前官府已征调过一批,现在要定下确切的数字……怕是有些困难,只能说尽力而为。”
沈溪道:“就算杯水车薪,但只要能救到灾民,也算是开封官府的功劳!赵知府,你辛苦了!”
“哪里哪里,为朝廷做事,卑职哪敢居功?”
赵铭愈嘿嘿陪笑着,丝毫也不敢表功,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按照沈溪的要求完成差事,地方士绅对于借粮之事拒不配合,当下有些心虚地问道,“不知朝廷调拨的钱粮几时可以运到灾区?”
沈溪坐下来,示意赵铭愈坐到对面。
赵铭愈没有客气,落座后亲自为沈溪斟上茶,表现得非常恭敬。
沈溪道:“从目前回馈的情况看,朝廷调拨的钱粮,最少要十天后才能运过来。”
赵铭愈想了想,点头道:“十天时间,应该来得及。”
沈溪闻言顿时皱起眉头:“救灾之事刻不容缓,十天下来要饿死多少百姓?本官来的路上,看到不少灾民倒毙路旁,情况令人发指……且问你,开封府城外的粥场现在可开着?”
“早晚派粥两次,可惜府库存粮不多,每次仅能供应一个时辰……这个之前已派人跟沈国公提过。”
赵铭愈低下头,不敢与沈溪对视,“沿河之地开设有多处粥棚……之前开封府经历战乱,很多百姓刚回归家园,去年秋天播种下的麦子,长势本不错,今年夏天应该会丰收,谁想开春后会遭遇洪水……救灾非一两日之事,恢复生产需要时间,可能赈灾要持续到年底……”
赵铭愈的意思很简单,黄河南北大部分地区粮食一年两收,夏收因水灾而泡汤,洪水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