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示意杨一清坐下,随即道:“之前联名上奏之事,就此作罢。”
杨一清并不觉得有何意外,颔首道:“照眼下的情况,的确就算上奏劝说陛下,也很难奏功。”
谢迁道:“不是因为这个,就算再难劝,为人臣子也该尽到自己的本分,只是现在有人叫停了此事。”
“何人?”
杨一清顺口问道。
谢迁迟疑了一下,指了指皇宫方向。就算他没有明言,杨一清也立马明白是怎么回事。
二人相视一眼,心照不宣。
谢迁道:“张家两位国舅爷,明天就会动身去徐州,劝说陛下回京……老夫的想法是找人一同前往。”
杨一清心里一沉,暗忖:“谢阁老叫我来,是让我去吗?”
杨一清没问……他有些胆怯,沈溪不在京城时,谢迁话语权太高,杨一清根本没有与谢迁叫板的资格。
谢迁自顾自说:“英国公那边,想让尧臣早些回京师,老夫准备另行上奏陛下,请调之厚回京。”
杨一清神色严肃:“阁老决定了?”
之前谢迁对沈溪返回京城非常抵触,想方设法阻止,甚至不惜破例调拨钱粮给沈溪,非要把沈溪按在江南之地不得归。但现在谢迁好像被什么事触动,居然主动提出要调沈溪归京,这跟太阳从西边升起有和差别?
因事关重大,影响以后朝中局势,杨一清不得不问清楚。
谢迁叹道:“本来老夫打算让之厚继续留在江南,这对稳定江南以及朝局大有助益。奈何陛下回京途中便拿司礼监开刀,回京后朝中必定会有大规模人员更迭,老夫自知年老体迈没法跟陛下争论,只好让之厚早些回来。”
杨一清心道:“本以为谢阁老是因张氏外戚插手陛下之事才会有此下策,却未曾想是跟陛下撤换高公公有关。”
谢迁道:“不用几日,司礼监李公公便会抵达京师,以后内阁事务会跟他对接。户部再有何事,你也不必再来跟老夫商议,按照以前的规矩,奏疏走通政司……陛下回来前,这京城官场的规矩也该变一变,不能再像以往那般随意了。”
第二五八四章 甘当台阶
谢迁当着杨一清的面,把请调沈溪回京城的上奏给写了,特别提出让英国公长孙张仑提前返京,入五军都督府历练。
杨一清基本没掺和意见,此时他一直在想心事……全都涉及沈溪。
杨一清以前对沈溪回京城持支持态度,但如今也有了私心,不太想让沈溪回来,这点完全跟谢迁意见相左。
谢迁把奏疏写完,又跟杨一清商议。
杨一清仍旧采取敷衍的态度,把决定权交给谢迁。
谢迁从头到尾浏览一遍,最后把奏疏交给杨一清:“此事由应宁你来上奏最为合适……你拿回去看看,有些语句是否需要修改,今日内便呈到通政司……老夫尽可能在短时间内让人把奏疏送去徐州。”
杨一清始料不及,惊慌失措地推辞:“阁老,在下怕是难以胜任。”
话刚出口,就看到谢迁锐利的目光望了过来……杨一清之前没提反对意见,此时骑虎难下,只好伸出手。
谢迁吁了口气道:“应宁啊,老夫不是故意与你为难,这朝中多少人,老夫能信任的有几个?六部尚书光是之厚一人便占俩,他现在不在京城,老夫有何事只能寄希望在你身上。”
谢迁表现出对杨一清的器重,杨一清却丝毫也没有感到受宠若惊,因为杨一清坐上户部尚书的位置后,明显感受到大臣间互相利用的心态,不可能再跟以前当外官时一样对谢迁完全唯命是从。
等杨一清把奏疏接过去,谢迁欣慰地拍了拍杨一清的肩膀:“这件事就交给你了……你莫要向外人谈及,至于陛下是否会准允,再另说。老夫随后也会去信江南,让之厚做好回京师的准备。”
……
……
杨一清回到户部衙门,以自己的口吻将奏疏重新写过,准备散班时把奏疏送到通政司,忽然听说皇帝自徐州传来圣旨,涉及朝中大事。
杨一清从户部衙门出来,正好遇到路过的李鐩。
李鐩从轿子上下来,走到杨一清跟前:“应宁可有听闻?之厚卸任兵部尚书,陛下委命德华回京师接替职务。”
“啊?”
杨一清一惊不老小。
虽然杨一清对三边总督王琼的能力相当肯定,毕竟王琼是他在西北时的老部下,但按照朝中资历,他才是接替沈溪为兵部尚书的最佳人选……按照官场的潜规则,六部中兵部尚书要比户部尚书高半级。
李鐩道:“是陛下派人回来知会,还派人去西北通知德华,让他及早回京履职。”
杨一清急忙问道:“之厚只是卸任兵部尚书?那他的吏部尚书之职可有变化?”
李鐩想了想,摇头道:“这倒是没听闻,想来应该没变化。之厚留滞江南,京师诸多事务无人统辖……事情想来只能如此了。”
杨一清再问:“那三边总制之位,以何人接替?”
李鐩稍微顿了顿,才回答:“听说是胡重器……本来以重器的资历无法胜任,不过想来陛下是跟之厚商议过后才做出此决定……还是要看接下来圣谕如何。”
听说胡琏要接替王琼出任三边总督,杨一清心中不是个滋味儿。
胡琏在朝中的根底太浅了,哪怕之前追随沈溪屡立战功,但始终做巡抚都属于战时破格提拔,现在突然说要让胡琏去当西北出任最高军事统帅,杨一清心中更觉得正德皇帝偏向于提拔重用沈溪派系中人。
但随即杨一清又一想:“德华却不是之厚的人……之前谢阁老在西北时,他处处都以谢阁老的命令为先,此番德华回到京城,对之厚应该是一种制约。”
……
……
杨一清和李鐩一起到了兵部大门前。
谢迁、杨廷和、张子麟等人也闻讯赶来,而自徐州赶来宣旨的天使,乃是司礼监随堂太监刘理和谷清。
“几位大人都来了?”刘理跟张苑的关系很好,地位比谷清要高,此番由他出任传旨正使。
刘理和谷清身旁是兵部两位侍郎,左侍郎陆完刚从山东回来,此前他都在山东地区领兵平叛以及赈济灾民,右侍郎王守仁则一直留在京师打理兵部事务。
因为刘理和谷清等人是从兵部衙门内出来,说明传旨已结束。
谢迁才刚刚赶到,直接上前问道:“真的是陛下派两位公公回京传旨?”
刘理笑道:“瞧谢阁老这说的……若非陛下圣谕,谁敢带圣旨回来呢?”
谢迁道:“兵部尚书更迭,当以朝议论定,为何陛下突然下旨,朝中竟无一人知悉?此事可有跟前任尚书商议?”
周围的人见谢迁态度,都觉得难以理解。
连杨一清都在想:“谢阁老一向对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