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道:“你还别说,老夫还真有这方面的担心!咱二人难道不是领了皇命守在江南?你想啊,他迟迟没有跟朝廷进言定下南京兵部尚书人选,你猜有何目的?他人在江南,不屑于当南京兵部尚书,难道就愿意让一个不相干的人来当此要职?他已在京师遭遇那么大的阻力,还想在南京遭遇同样的阻力吗?”
张永皱眉:“魏国公是想说,其实沈大人是想安插自己人在此职位上?”
“是,也不是。”
徐俌叹了口气道,“无论是不是,总归这职位人选对我们构成极大的威胁,还有便是陛下以及陛下带来的人……陛下不来,这江南之地就是你跟老夫说了算,就算沈之厚也干涉不得,但若陛下来了,江南自然是陛下做主,落实到实处便是陛下跟前近臣……你张公公发话没用,老夫也不过是个傀儡,到时只能听命办事!谁甘心?”
徐俌说到这里,无限感慨:“所以必须早作筹谋,不然非但要做人下人,连是不是人都难说。”
张永近乎是咬牙切齿:“你是在说咱家?”
徐俌笑而不语,嘲讽之色溢于言表,张永看到后很着恼,却偏偏无法反驳。
张永半晌后叹了口气道:“陛下南巡,若咱家什么事情都不做,真有可能将主动权拱手让人……但就算做了又作何?你魏国公可有好办法?”
徐俌凑上前,神秘兮兮地道:“以我等现在的处境,就算再怎么活动也无计可施,咱说话的份量有沈之厚大?朝中能真正左右陛下意志的又非沈之厚一人……”
张永双目圆瞪:“你不会是想让咱家去巴结张苑那老东西吧?难道你不知咱家跟他的过节?”
徐俌摇头:“谁说是司礼监那位掌印?不是还有太后娘娘?”
“嗯!?”
张永没料到徐俌会突然提起张太后,目光中满是不解。
徐俌道:“这么说吧,京城已来人跟老夫打招呼,意思是让我等审时度势,这可并非是张苑或者谢于乔派来的,而是太后娘娘的使者,虽然老夫不在京城,却对京城的情况了若指掌,以老夫所知,现在有人要跟沈家作对……”
张永一摆手:“此事休要再提,不是咱家对太后娘娘有什么看法,而是之前寿宁侯和建昌侯的确做了违背朝廷纲纪之事,短时间内绝对不会被陛下器重,太后娘娘就算想对付沈家人,也是无可奈何!”
徐俌笑了笑:“看来张公公是把所有宝都押在沈之厚身上,那当老夫之前的话没说。”
话说都说了,再想收回去绝无可能,张永琢磨这背后有无隐情。
徐俌道:“若张公公执意要帮沈之厚,老夫也跟从,总归之前老夫没给张太后的使者任何承诺,但现在人还在江南,咱们不能明面上开罪……张太后势力不小,身边聚集了一帮人,如今想让沈之厚垮台的人比比皆是,并非只是外戚张家在搞鬼……”
徐俌说话时,用试探的目光望着张永,似想劝其回头。
张永低头想了好一会儿,最后迎着徐俌满含期待的目光,面色冷峻:“有些人躲在背后,光想让咱们听从号令做事,世间哪里有这种好事?就不能他们先干出点实事来,有了资本后再让我们归从?”
“哦。”
徐俌突然明白过来,点头道,“高见,高见。”
张永打量徐俌,道:“以咱所处环境,京师的人想把触角延伸到南直隶可谓鞭长莫及,但沈之厚就在卧榻旁,你信不信前脚我等跟太娘娘娘的人有了联系,转眼沈之厚就会把咱给解决了?沈之厚不是平常人,你想算计他,最好先想好退路!”
徐俌笑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老夫知道该如何做了,先不表态,等纷争有了结果,咱再决定跟哪边,到那时再选边也不迟。”
张永点了点头:“对于京师的人来说,不选边,光想当墙头草没活路,但对我们来说,不当墙头草对不起南京城这得天独厚的位置,对不起我等手中掌握的十数万大军!”
第二四九七章 小人不可用
徐俌不是什么善茬,张永也非省油的灯。
二人交谈后,对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张氏跟沈氏外戚之间的激烈冲突有了定案,那就是先静观其变,等有结果时再决定靠向哪边。
如张永所说,若是京师朝廷中枢那些人想这么隔岸观火,等于两边不讨好,最后谁得胜他们都要被打压。
但张永跟徐俌情况不同,二人待在南直隶,南京兵部尚书人选空缺的情况下,军队为二人掌控,他们的意志决定了南京小朝廷的意志,别人要巴结他们,完全可以不着急选择哪一方站队。
二人有大把理由做出如此选择,但对于某些人来说,却没有这个条件。
比如说钱宁。
仍留在江南的钱宁同样收到京城抛来的橄榄枝,他想选择跟沈溪作对,却清楚地知道张太后根本没能力控制大局,而他最大的心腹之患其实是江彬和许泰,他得知此时二人已回京城,未来皇帝南下时,江彬和许泰有很大的可能会跟在皇帝身边,邀宠的机会非常多。
钱宁思前想后,做出一个在他自己看来都非常大胆的决定……去新城找沈溪。
他的想法很简单:“既然不能选择投靠太后娘娘,那就只能站位新贵……如今朝中左右局势之人并非是谢迁或者张苑,而是沈尚书,若不及时去通风报信表现一番,以后有了结果再想靠拢,就彻底失去机会了。”
钱宁作为锦衣卫指挥使,本来不该长期滞留江南,却因受正德皇帝指派离京调查一些事,包括刺探倭寇以及与之勾连的地方官员情报,才奔波于江浙各处。
钱宁心甘情愿远离京城权力中枢,真正的目的还是敛财,锦衣卫毕竟是皇帝耳目,谁都不敢轻易得罪,事实上他的确搜刮大笔财富,所到之处送礼之人络绎不绝,最后头脑膨胀,跑到魏国公府上敲诈,结果在徐俌那里碰了壁。
钱宁调查情报马马虎虎,因为他缺少能力,反而是后到江南的沈溪比他知道的更多。
不过这次钱宁来见沈溪,打着通风报信的幌子,大概意思是他调查到有关倭寇的动向,要跟沈溪当面说清楚。
沈溪没有将钱宁拒之门外,在自己的衙所单独接见。
钱宁非常识趣,见到沈溪不是抱拳行礼,而是“噗通”一声跪在地上磕头:“卑职见过沈大人。”
沈溪对眼前发生的事有些意外,他对钱宁还是了解的,钱宁某些方面的本事要比江彬大,不过此人小人心态重,喜欢投机取巧,出大事时顶不起来,这也是为何在朱厚照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