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11 章(1 / 1)

寒门状元 天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眼居庸关又来了消息,两边消息没有做到完全对称,他不希望张太后这里的消息都是旁人送达,而希望所有消息都出自他的奏禀,但显然他的权势还没到那种可以只手遮天的地步,张太后对他的信任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杨廷和道:“只要兵马顺利抵达紫荆关,用不到两天他们便可面圣,到时就可以劝说陛下回京……只是如今尚且不知陛下态度如何。”

  张太后叹道:“若皇儿肯回来的话,也不至于去这么多人,此番还是让保国公保护好皇上,万事要以皇上的安全为先。”

  “是。”

  杨廷和脸色显得很拘谨,行礼之后面色带着些许回避,显然是有些事不能去对张太后言明。

  随后张太后问道:“沈卿家可是已见到皇上?如今他人已到了灵丘吧?”

  杨廷和摇头道:“估摸是到了,但是否面圣成功,仍不得而知,太后娘娘明鉴,虽说灵丘到京师距离不是很远,但因消息阻滞,会让很多事在几日后才能传达,沈尚书到如今都未对灵丘城内的事情向朝廷禀报,这……多少让人心里不安。”

  “嗯。”

  张太后微微点头后,问道,“那就是说,沈卿家仍然有可能会对皇儿不利,是吗?其实不必过分担忧,不是说皇儿都好端端的?有那么多锦衣卫在,还有张公公和小拧子他们护驾,就算不能劝说皇上回来,总归能保护銮驾安稳吧?”

  杨廷和这才意识到,当张太后听说儿子已平安无事跑出来骂地方官办事不力后,已没之前那种因紧张而造成的手足无措感,此时张太后好像更愿意心平气和接受儿子胡闹,不太愿意怀疑沈溪这样的朝廷肱骨重臣。

  彼一时此一时,张太后最紧张的时候,恰恰是所有消息都没有,只有沈溪传回京城关于皇帝外出游玩暂时失踪的消息。

  杨廷和很睿智,他知道一些事不是随便就能深化印象的,强行挑拨张太后跟沈溪的关系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就算杨廷和对沈溪有一定不满,但也不会说因为沈溪的崛起而彻底违背一个臣子的原则,让他去做一些恶意中伤的事情,他也是不屑为之的。

  杨廷和本身也很讲原则。

  张太后又吩咐道:“快些劝回皇上,再就是让谢阁老早些回京师,这京城岂能总没有主心骨在?杨卿家做事得体,这件事拜托你了。”

第二三一四章 良苦用心

  虽然张太后处处表现出对杨廷和的欣赏,但杨廷和却不能满意,因为张太后心目中最值得信任的大臣始终是谢迁,而在得知皇帝安然无恙后,甚至连沈溪已经抵达灵丘随时可能会对皇帝不利这一境况都置之不顾。

  杨廷和想做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发现很困难,因为朝中他的话语权是建立在谢迁没有回京的基础上,现在谢迁人已经到了居庸关,就算没正式回朝理事,但影响力却来了,之前一直跟杨廷和配合无间的人,现在开始对他虚以委蛇,大概意思是杨廷和暂时没资格绕过谢迁处理朝政。

  我们跟你配合,那是看在谢迁的面子上,谢迁不在京城,你代表的就是内阁甚至是整个文官集团的利益。但若是谢迁回来了,那对不起,你要认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我们不可能再唯你马首是瞻。

  杨廷和从皇宫出来时,心情非常失落,他没有心思再去内阁,也没有找谁倾述委屈,而是选择直接回家。

  杨廷和祖籍庐陵,祖上为躲避元末战乱,举家迁移至成都府新都县,他十二岁乡试中举,十九岁中进士授翰林检讨,比他父亲杨春还早中进士三年。杨廷和常年在翰苑供职,说沈溪是正德皇帝的老师,其实他的资历更为深厚,弘治八年便担任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侍奉当时的东宫太子朱厚照讲读读书。

  可惜的是,关键时候祖母去世,弘治十二年杨廷和回乡丁忧,以至于此后所有风头都被这一年殿试状元沈溪所夺。

  弘治十四年杨廷和服丧期毕,被朝廷起复参与修撰《大明会典》并被提拔为左春坊大学士充任日讲官后,杨廷和便把整个家族迁移到京城来,如今一转眼已过去八年,算得上在京城落叶生根了。

  杨廷和回到府中,心中的失落溢于言表,就在他准备回书房处理带回来的公务时,恰好碰到儿子杨慎。

  今年是正德三年,杨慎已二十一岁,在年初的会试中名落孙山。

  历史记载杨慎于正德三年参加会试,主考官王鏊、梁储将杨慎的卷子列为卷首第一,是为南房会元,万万不料烛花落到考卷以至于卷子被烧毁,就此名落孙山。

  这个典故是否为真难以考证,毕竟会试是需要誊卷的,若在开卷定下名次后,连原卷都一并烧毁,那事情也太过蹊跷,不可能不引发朝野震动。

  而在沈溪亲自参与的这个时代,今年杨慎的确参加礼部会试,但和历史上一样折戟沉沙,要知道刘瑾势力已提前垮台,而其父杨廷和已入阁快一年,绝对不可能出现什么不公正的地方。

  杨慎此时正在埋头读书,为三年后的会试而努力。

  杨慎在明朝三大才子中,公认为才学第一,历史上杨慎乃是三年后那届殿试的状元。

  此人不但才学无双,在治国方略上也很有一套,但可惜历史上杨慎官路坎坷,一直郁郁不得志,当然最主要还是受嘉靖朝“大礼议”影响,杨廷和跟杨慎都是“大礼议”的关键人物,为嘉靖帝所憎,一直到死都被流放云南之地,官场不顺成就杨慎在文学上的巅峰造诣,成为有明一代最著名的大学问家,后来被明熹宗追谥为“文宪”。

  但这个时空有沈溪珠玉在前,杨慎的锋芒是否还会那么强劲,又另当别论。

  虽然现在沈溪只是在官场上留下建树,在文学和思想造诣上远未达到一种为世人称颂的地步,不过也正因沈溪身居高位,为他总结前人所长提出的心学理论发展提供了助力,而杨慎作为年轻一派的代表人物,对沈溪的心学推崇备至。

  杨慎跟谢迁之子谢丕关系良好,虽然谢丕已考中进士在翰苑供职,但不影响二人的交往,正是通过谢丕,杨慎逐步接触到心学理论,有少年叛逆倾向的杨慎,受心学影响很大,但在父亲面前,杨慎不敢表露出自己的学术倾向,毕竟他父亲跟沈溪同朝为官,似乎还有一定嫌隙,而心学在这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