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06 章(1 / 1)

寒门状元 天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众把沈溪所部将要抵达延绥的事情说出来,细节完全没提,当即拿起王琼的奏疏递给陆完,言辞恳切道:“陆卿家你先看看,还有王侍郎和王卿家也过来瞧瞧,一同帮朕参谋一下。”

  此时的朱厚照显得异常无助,即便他是皇帝,也感觉到自己犯下大错,这会儿把所有希望完全寄托在眼前这些文臣身上,至于武将和太监他一个都不想信任,而丽妃也识相地退到一边,不出来掺杂意见,以免被皇帝记恨,遭文官弹劾。

  等陆完、王敞和王守仁三人把王琼的奏报看过,简单商议后,由陆完跟朱厚照做出最后的总结。

  陆完道:“陛下,以延绥之意,之前从三边抽调五万人马,导致内部防御空虚,此番又是鞑靼十数万大军压境,延绥不敢随便出兵以免得延绥城塞有失而令神州遭劫。所以现如今只能靠沈尚书所部自己的力量……”

  朱厚照先是傻眼,随即疑惑地问道:“王琼书信上是这个意思吗?朕之前怎么没看到?”

  等奏疏再送还到朱厚照手上,朱厚照把后面那些疏忽的细节看清楚,本来就是深夜,再加上他之前看到关于沈溪所部即将到延绥的消息后便无心将后面内容看下去,便没留意王琼的诉苦。

  显然王琼并没有能力去驰援沈溪,并非只是谢迁不肯派兵这么简单,在上奏之中,王琼也就压根儿没提谢迁半个字。

  “混账东西!”

  朱厚照骂道,“王琼身为三边总制,理应在有大战到来时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否则朕安排他在三边是做什么的?沈先生领兵是要从延绥之地撤回关内,他不派兵驰援,难道指望旁处的人去驰援?”

  王敞出面解释道:“陛下请息怒,三边不能出兵,也是因为鞑靼来势汹汹,若因驰援沈尚书而令三边有失,那关中和中原之地有被鞑靼劫掠的风险,且在我兵锋受损的情况下,要伺机反击并非易事,战火可能会牵连到内关,甚至京畿一线。”

  朱厚照道:“这是什么话?你的意思是想说,朕就不管这件事,任由沈先生去送死,朕和三边都坐视不理?”

  在场没人愿意出来说话,但显然陆完和王敞的意思大概便是如此,哪怕是沈溪这路人马全军覆没,也不能让三边出状况,在这些谨慎人眼中,一路人马的折损并不能影响朝廷大局稳定,从这点上说,陆完和王敞等老臣其实跟谢迁没什么区别。

  没人回答,朱厚照便明白这些人的意思,怒吼道:“不行!谁都可以死,哪怕是中原被鞑子占了,亦或者是折损千军万马,也不能让沈先生有事!朕要平草原,除了沈先生能帮到朕之外,就再没人尽职尽责……看看你们在宣府的表现,昏聩无能之至,朕现在就是要保沈先生,哪怕付出再大的牺牲也值得!”

  朱厚照算是彻底发作了。

  之前只是惊愕和惋惜,甚至还很自责,但现在看到一群沈溪亲手提拔和任命的下属都在推他们的上司去送死,他自然而然忍不住心头那股邪火。

  陆完带头跪地劝谏:“陛下,不可因小失大!”

  “请陛下三思!”

  在场文臣武将不少,连太监和丽妃都跪下行礼劝诫,一时间整个城楼内只有朱厚照一人站在那儿,呼哧呼哧喘着粗气。

  朱厚照脸色阴沉,这种压抑阴沉的气氛让他大动肝火,却又不知道说什么来反驳眼前这班人。

  张苑突然开口道:“陛下,就算不驰援沈大人,总该清楚沈大人军中的情况如何,那干脆就下旨到军中,让沈大人只身一人撤回延绥,让全军保他一人回延绥镇,这样总该可以了吧?”

  朱厚照闻言不由看着张苑。

  之前在朱厚照眼中,张苑是个十恶不赦的混蛋,是导致这场战争战略失当的罪魁祸首,不过当他说完这番话之后,朱厚照突然又把张苑看作是有大才之人。

  朱厚照道:“对,就是如此!赶紧派人去传报延绥,哪怕是延绥不能派兵驰援沈先生的兵马,也要先保证沈先生能安全归来,沈先生可是朕平草原的希望,也是我大明能保证西北长治久安的大功臣,谁都可以有事,唯独他不可以!”

  即便都知道朱厚照胡闹,但在听到他这番话后,在场人还是不免咋舌。

  皇帝居然公开下令让兵马主帅临阵脱逃?

  为了保一人而弃三军,大概这种命令也只有朱厚照能下得出来。

  有人便在想:“即便拼着三军折损保沈之厚回延绥,他有脸活在这世上?恐怕也是个自裁以谢天下的悲惨下场吧?”

第二二〇四章 困兽犹斗

  即便朱厚照做出让沈溪舍弃三军自顾逃命的圣旨,但此时由张家口堡传回延绥,再通知到沈溪本人,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六月二十四,夜。

  沈溪所部正在快速行军中,此时他们距离榆溪河已不到二十里。

  “……大人,前方斥候查清楚了,河岸边停靠有船只,大概四五十条船,除此外河流上下游都发现大批鞑子兵马,河对岸未出现援军……”

  军队急行军,沈溪对于情报刺探异常重视。

  不但有原本云柳负责的斥候刺探和传递消息,甚至马九也开始肩负重任,不过他指挥的轻骑只负责前方的情报,为大军排除危险并指明方向。此时所有斥候只能查探到部队周边三十里左右的情况,因为鞑靼人已把对沈溪所部的包围圈压缩到这个程度。

  沈溪抬头看了看天色,此时夜深人静,下蛾眉月半悬于天空,星河灿烂,原野上不时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一种大战在即的肃杀氛围笼罩着整支队伍。

  沈溪下令道:“船只已在榆溪河北岸备好,让弟兄们加快脚步,谁跟不上便是懦夫!”

  官兵们连续强行军下来已经极度疲累,但当他们得知河边已有载他们过河回家的船只后,一个个均是精神一振,迅速加快了步伐。

  “先到的可以先过河,后到的只能后过河,谁落在最后则由谁来负责殿后!”沈溪再喝道。

  “得令!”

  沈溪身边一直都有一支专门用来传令的骑兵队伍,他们背着小旗纵马在军中前后溜达,用呼喊的方式让三军知道沈溪下达的军令。

  沈溪传令后,这些人便前前后后大喊大叫:“船只已备好,谁先到榆溪河岸边谁先过河,谁后到谁殿后……”

  沈溪骑在马上,自己倒不怎么累,旁边有马匹往这边靠近,他侧头一看,却是胡嵩跃和唐寅两位。

  “大人,鞑子距离我们不到三十里,这会儿差不多也就二十四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