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看都好像痴心妄想,至少王琼这边一百个不赞同。
因为有沈溪的存在,好像朱厚照的计划有成功的可能,但几率却是微乎其微。
王琼心道:“自唐朝之后,中原历代王朝对草原战争就一直处于守势,即便有小胜也难以长久维持,最好的结果是止兵戈而不是征服……陛下野心勃勃,是要让多少将士葬身草原?”
朱厚照赐宴时意气风发,构想了一下平定草原的宏伟蓝图。至于沈溪所说建议,他完全不予采纳,在其看来,平定草原必须要彻底将草原制服,跟汉朝时打匈奴,或者跟唐朝时打突厥一样,让自己青史留名。
王琼虽然一肚子话想说,但他忍住了,因为他不确定自己说出这些话后,会给自己带来如何的麻烦。
饭桌上,王琼是最拘谨的那个,他时常把目光转向沈溪,想看看沈溪的反应,最后以他的观察看,似乎沈溪对于来年的战事没有劝阻的意思,如此一来,来年一场旷世大战可能在所难免。
眼看赐宴结束,朱厚照道:“……来年朕会亲自领兵出征,仿太宗皇帝领兵出塞,一举将鞑靼余孽扫除,两位卿家到时候必定是朕的左膀右臂,朕相信二位能相助朕取得这场大战的胜利……”
王琼听了心里发怵,本来他是主战派一员,但听到朱厚照不靠谱的构想后,心里对这场战事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等赐宴结束朱厚照要去休息,为晚上的娱兴节目恢复精力,沈溪和王琼一起离开豹房。
二人出门口后,沈溪道:“德华兄为何在见过陛下后,没了言语,甚至连对未来战事也不予评价了?”
王琼实话实说:“来年这场仗,打得越大,怕是越会劳民伤财,沈尚书之前所提精兵简政怕是难以施行。”
沈溪道:“陛下登基伊始,对于战争有些许期冀可以理解,但在付诸实施上,始终是我们这些臣子,出了关塞后战情可能一日多变,又怎会完全按照陛下预想进行?”
王琼皱眉:“可陛下要御驾亲征……”
“御驾亲征也不可能冲锋在前。”
沈溪看了王琼一眼,目光中满是深意,“很多事可以人为进行转圜,未必需要每件事都刻板遵循……或许德华兄对来年战事产生疑虑,可惜这场战事却是不容取消或者延后的……”
王琼心里纳闷儿,明明彻底平定草原不切实际,为何沈溪却坚持要进行,连一点商议的余地都不给,不过他隐约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沈溪要靠这种方式赢得朝野威望。
王琼心道:“若没有这场战事的话,那沈之厚永远要屈居人后,被谢中堂等人制约,但若是这场战事能得胜的话,他就可以在朝中掌握话语权,且在战事进行中,朝廷上下都要接受他的调配,这才是他坚持要打这场仗的目的吧?”
心念转动间,王琼以为自己被利用了。
沈溪看王琼脸上带了些许回避之色,就知道王琼误会了自己的用意。
沈溪道:“很多事要到真正开战后才能定夺,现在下论断为时尚早,德华兄先回去歇息,这几日我就会把调拨军粮至西北地方的事情彻底定下来,不会让三边将士缺粮!”
第二〇三八章 战与不战
王琼回到驿馆。
他来的时候满是期许,面圣时满心感动,见过朱厚照后则满心疑虑。
对于王琼来说,很多事情难以思索,毕竟不在朝廷核心层,不知道这场政治斗争背后的角力方都有谁,明面上看,现在是谢迁和沈溪的嫌隙,但他隐约又感觉好像没那么简单。
王琼回来后,一个客人在下午来见他,这个人便是前三边总制杨一清。
王琼对杨一清非常恭敬,到底杨一清年岁比王琼大,而且现在做了户部尚书,地位很高,且现在王琼还需要杨一清来帮自己调配粮食。
杨一清来了后,开门见山:“……陛下午后已安排人到户部打招呼,年后开太仓调拨一批粮食往西北,具体数量虽没定下来,但料想不会太多,因为兵部沈尚书已经答应自行筹措部分军粮物资……”
王琼面对杨一清时,有些心不在焉。
他的思维已不局限西北缺粮这件事上,而杨一清把事情说明之后也隐约感觉到王琼似乎有心事。
杨一清问道:“德华为何愁容不展?今日应该是跟之厚一起去面过圣,难道面圣时有所不顺?”
王琼摇头道:“恰恰相反,陛下留我和沈尚书在豹房用膳,之后才出来。”
杨一清一听觉得不可思议,道:“这可是好事,怎到你这里反而满怀心事?”
王琼轻叹一声,似乎很纠结,问道:“杨尚书,以您看来,来年西北这场仗到底该不该打?实不相瞒,入朝前在下也认为可行,鞑靼内部纷争,四分五裂,实乃平草原最好机会,若等其一统,整合起来,再谈平草原就属妄想……”
杨一清淡淡一笑:“怎么,到京城后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王琼道:“在下感到陛下和沈尚书执意要开战,我大明如今内忧外困,中原之地民乱尚未彻底平息,西北又缺少粮食,物资方面多有紧缺,开春就打这场仗,太过仓促,但似乎陛下没有延缓战事的打算。”
杨一清叹道:“若一场战争,只是表面所见,那就不是战争。”
“此话何解?”
王琼满脸期冀,想从杨一清这个已跻身朝堂核心层的同僚口中得到些经验。
杨一清道:“朝廷不是没有粮食,这点你该清楚,但内阁和司礼监都不同意出粮用于西北,这是与兵部间的怨怼,倒不涉及私怨,而是朝中多数人并未把来年战事看作必须,仗打胜了也改不了如今朝廷格局,若败了……很可能带来极大的麻烦,尤其是在御驾亲征的基础上。”
王琼想了下,问道:“应宁兄的意思是说,这场仗是有人为争夺权势而执意而为?”
杨一清摇头:“也不尽然,至于谢阁老和之厚孰是孰非,没人能定夺,旁人对之厚执着于来年战事产生怀疑无可厚非,毕竟有英宗时土木堡前车之鉴,但世人也都知晓,若谁真能平定草原,怕是数百年内也难找出比之厚更合适的人选,如今又是最好时机,为何不试一试呢?”
王琼点头:“如今情况正是如此,西北军中对于来年战事充满期许,就在于沈尚书常胜不败的名声实在太过响亮,将士们都想建功立业。”
杨一清道:“军中从上到下都想打这场仗,陛下也想打,而能打赢这场仗的人又如何能回避?所以之厚即便想站在谢中堂一边,也难以抵挡来自陛下的压力,还有全体将士的渴求。”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