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53 章(1 / 1)

寒门状元 天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来得及跟公公奏禀,还请恕罪。”

  “不必!”

  刘瑾一摆手,“你做得很好,咱家之前也曾安排人手,没什么成效就收手了,未曾想这谢于乔竟然会连夜去见英国公,看来是有阴谋……克明,你可查到背后藏有什么事?”

  孙聪摇头:“却说谢尚书到英国公府宅,之前没有任何征兆……昨日谢尚书在内阁所作所为我详细问过了,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或许是有人暗中与之联络。”

  “什么?有人暗中给谢于乔通风报信?是谁?沈之厚?难道此人领兵去宁夏镇后还阴魂不散?”

  刘瑾气急败坏,好像谁踩了他尾巴一样。

  孙聪神色镇定自若:“以在下猜测,谢尚书要见英国公,无非涉及前线军情,现如今朝廷尚未有军报传来,谢尚书应该不会提前得到消息,除非他想去跟英国公做出一些约定,比如说军功分配……”

  “不可能!”

  刘瑾显得很笃定,“谢于乔这人,咱家再熟悉不过,最在乎颜面,不会为了军功破坏朝廷法纪,而且英国公也不管这一块,他上门拜访意义又何在?”

  “是,卑职愿听公公教诲。”

  孙聪毕恭毕敬,以前他在刘瑾面前老是帮文官说话,但现在随着刘瑾权势日益增大,孙聪意识到自己只有紧跟刘瑾才有出路,逐渐收起对文官的怜悯。

  刘瑾琢磨半晌,道:“以咱家猜想,谢于乔必定是为了咱家的事情去见英国公……以咱家对英国公为人的了解,谢于乔此行必定碰壁,难道谢于乔想拿安化王谋逆所打旗号之事来攻击咱家?”

  孙聪道:“一切都只是猜测,做不得准。”

  “确实做不得准,但却可以早做防备!谢于乔是只老狐狸,咱家到现在都不能将其扳倒,可叹可恼!沈之厚离京,朝局稳定后,咱家几次跟陛下说让谢于乔致仕,但陛下就是不允,有此人在朝,始终是咱家心腹大患……”刘瑾气呼呼说道。

  孙聪请示:“不知公公有何决断?”

  刘瑾一时拿不出主意,谋略上他跟孙聪有不小差距,行事原则更是简单而粗暴,把所有对手当作生死仇人,灭掉便可。

  刘瑾叹道:“无论谢于乔是否想咱家死,咱家不能让他有日子好过……稍后找人去谢府闹事,再放把火警告一番!”

  “公公,这恐怕不妥吧?”孙聪赶忙劝阻。

  “有何不妥?”

  刘瑾显得很气恼,“谢于乔居然敢跟英国公见面,想方设法针对咱家,咱家就不能进行反击?”

  孙聪有些着急,他发现刘瑾的思维还停留在狭隘的报复上,而且报复也是那种地痞流氓似的打架,完全没有技术含量。

  孙聪道:“就算谢尚书要针对公公您,也没机会在陛下面前做文章,公公兴衰不是由他和英国公能决定。若谢府失火,就算不是公公您派人做的,旁人也会怀疑乃是公公幕后指派,朝野清议对公公您不利!”

  “那你说,咱家该怎么办?”刘瑾气急败坏。

  孙聪尽量平息自己的心情,道:“公公这会儿应该对陛下跟前的人严防死守才是,尤其是在宁夏镇叛乱平息后,公公需严防死守,不让沈之厚回京,连杨巡抚最好也留在三边暂时别回来,奏请功劳之事,交给兵部衙门,或者监军太监,如此才不会威胁公公您在朝中的地位!”

  “只是这样?”

  刘瑾显得很不甘心。

  孙聪摇头:“除此之外,公公还能作何?陛下对公公无比信任,只有让陛下的信任继续保持,公公的权势才能长盛不衰,但现在有人想拿陛下的信任做文章,公公需要防备的是失宠于陛下啊!”

  刘瑾显得很自信:“你放心,咱家跟陛下的关系可不一般,就算陛下知道咱家手伸得长一点,管的事多一点,捞银子凶一点,也只会口头说两句。谢于乔那边,你派人盯着,最好……让他知道咱家的厉害!”

第一九三五章 三人成虎

  安化王叛乱顺利平定的捷报,一直到七月十二才传到京城。

  刘瑾得知这情况后,更加确定谢迁不可能提前四天得知宁夏镇前线的消息,所以认定谢迁找张懋乃是为算计他,心里并没太当回事,因为张懋这人性格偏软,基本会选择站中立立场,谢迁很可能做了无用功。

  这天刘瑾于下午未时得到捷报,本来如此重要的文书应直接送到朱厚照跟前,但因此时朱厚照人在豹房,所以刘瑾截获捷报后,兴高采烈便准备到朱厚照跟前邀功。

  临近黄昏,朱厚照终于起床。

  刘瑾在外间稍作等候,见到精神倦怠的朱厚照。

  此时朱厚照尚未用膳,不断地打哈欠,显得萎靡不振……因日夜颠倒,不到晚上,朱厚照不会有精神。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宁夏安化王叛乱,已在杨巡抚努力下平息!”

  刘瑾跪下来恭贺,脸上笑得跟喇叭花一样灿烂。

  “当真?”

  朱厚照随即打起精神,小眼睛瞬间有了光彩。

  刘瑾道:“陛下,你看老奴有几个胆子敢欺瞒您?这是从宁夏镇传来的战报,系杨巡抚亲自送出,请阅览!”

  或许是想到这次首功为杨一清所得,刘瑾别提有多解气了,他最怕沈溪得首功后被朱厚照器重,现如今沈溪发配在外,朝中没人掣肘,他的权势几乎达到了巅峰,不想京城里多个对手,没事就给他找麻烦。

  朱厚照疾步上前,自刘瑾手中抢过战报,仔细查看,生怕漏掉上面每一个字,等看过后,一拍大腿:

  “朕就说嘛,逆贼造反怎么可能成功?他这么做根本不得人心……叛乱持续一个多月,就被解决,杨一清可谓劳苦功高……”

  刘瑾笑道:“可不是,这正是陛下您赏识,慧眼识英才。”

  朱厚照高兴之余,好像记起什么,惊讶地问道:“对了,沈尚书的战报呢?他不是也一起出兵了,为何沈尚书的战报迟迟未到?”

  刘瑾见朱厚照眼神不太对,马上想到皇帝是在怀疑自己,赶紧为自己辩解,道:“陛下,您别以为老奴隐瞒不报,实在是没来……您忘了沈尚书之前出兵就迟了?再加上他走的是北路,手下又未必有京营将士那般精锐,所以在行军速度上有所不及……”

  “是吗?”

  朱厚照将信将疑,“以沈尚书统兵能力,应该不会有这种困扰吧?再者,不是大明精兵良将都在九边吗?什么时候京营士兵也堪当大用了?”

  刘瑾为之语塞,好一会儿才道:“哎呀,陛下,以前沈尚书带兵打鞑子,带的不就是京营兵马?”

  “嗯?”

  朱厚照突然想到前些年京师保卫战,沈溪所部的确是以京营为班底,这才释然,道,“想来也是,不过沈尚书战报没来,朕有些担忧,就怕贼逆死灰复燃……传旨宁夏,让他们看管好贼逆头目,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