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30 章(1 / 1)

寒门状元 天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刘瑾冷笑不已:“咱家岂能不知陛下对此战的重视程度?但让沈之厚去宁夏立功,咱家不甘心啊。”

  孙聪笑道:“现在陛下让杨大人自京城带兵去宁夏,不也是对沈尚书有所怀疑?两路兵马齐头并进,最后功劳归谁还不一定,公公足以高枕无忧!”

  “高枕无忧算不上,至少不会让姓沈的小子继续风光得意!”刘瑾握紧拳头道。

  这边刘瑾刚刚跟张彩和孙聪商议妥当,便有下人进来传报,说是杨一清和魏彬二人前来拜访。

  张彩脸上浮现迟疑之色,刘瑾知道他在顾虑什么,手一挥:“尚质跟克明入内等候,让咱家见过他二人,做一些交代。”

  张彩和孙聪没多言,依言进入后厅,这里跟前厅只隔着一道门帘,如此二人能听清楚刘瑾跟杨一清、魏彬的对话。

  杨一清五十岁上下,之前被刘瑾借故调回京师,闲置不用,跟历史上刘瑾诬陷杨一清冒领、浪费边疆钱粮下狱,双方结下深仇大恨有所不同。即便如此,杨一清也属文官集团中坚力量,对于阉党专权之事愤恨不已。

  但因为这次杨一清以为是刘瑾举荐自己领兵出征,所以就算是尽到礼数,也要先登门拜访一下,毕竟他没资格面见君王,兵马出征有很多事需要安排好,只能先来听听刘瑾说些什么。

  “……应宁可说是朝中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大才,咱家早就有意登门拜访,今日一见实在是三生有幸!”

  刘瑾以前对杨一清不屑一顾,为了掌握九边军政大权,强行把碍眼的杨一清扳倒,如此才可安插人手取而代之。现在为了要利用好杨一清这颗棋子,却不得不说一些违心的话,以求杨一清能站在他这边。

  魏彬本来就是刘瑾的人,再加上魏彬为内监,如今不得刘瑾器重,只能站在旁边当个陪客。

  杨一清虽已届知命之年,但形容矍铄,精神奕奕,向刘瑾行了一礼:“刘公公谬赞,在下不过是朝中一介闲人罢了。”

  刘瑾笑道:“应宁可不是什么闲人,朝廷之前未调用,只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官缺,本想让应宁到南方任差,但又怕屈才,如今恰逢宁夏军乱,安化王谋逆,咱家便跟陛下举荐……在咱家看来,没有谁比应宁更合适领兵平叛。”

  在杨一清面前,刘瑾把什么好事都往自己身上揽。但杨一清不是笨人,他之前在朝处处碰壁,阉党对他的态度可谓恶劣至极,而他也不止一次表示过要铲除阉党的决心,在刘瑾说举荐他一事上始终存疑。

  不过当着刘瑾的面,杨一清没有出言质疑,显得很恭敬。

  魏彬问道:“刘公公,鄙人是给杨大人当监军?”

  刘瑾瞥了魏彬一眼。自打魏彬丢失三千营统领权,就让刘瑾心生不满,现在只是没有合适的人选,否则监军太监之职怎么都落不到魏彬头上。

  “正是。”

  刘瑾神色凝重,“宁夏平乱之战,事关重大,陛下接连派出两路人马,除了杨大人这一路,还有宣大总督沈之厚一同出兵,所以首功要从两路人马中决出。”

  话语间,刘瑾极力挑唆杨一清跟沈溪展开竞争。

  魏彬非常识趣,主动帮腔:“是啊,沈尚书虽然以前建立不少功绩,在朝声望甚隆,但始终年轻气盛,这次鄙人一定跟杨大人精诚合作,拿下这首功。”

  说话间,魏彬看着杨一清,想激起杨一清的争强好胜之心。

  虽说杨一清对沈溪这样的年轻人身居高位很不爽,但到底在西北履职多年,可说是从中下层官员慢慢升迁起来的,关于沈溪的能力和领兵风格,他很熟悉,心底由衷地佩服。

  所以就算刘瑾和魏彬在旁挑唆,杨一清也没有对沈溪生出太大的敌意,反而对扰乱朝纲欺上瞒下的刘瑾恨之入骨。

  杨一清微微拱手行礼,权当领会刘瑾和魏彬的用意。

  刘瑾道:“应宁,你此番往宁夏,不能从宣大和三边抽调兵马,只能从京城调派军队,回头咱家就让人把兵马给你配备齐全,明日一早便出兵,至于粮草和辎重之事,咱家会帮你安排好。”

  “多谢刘公公。”杨一清再次行礼。

  刘瑾笑道:“应宁,你这是说得哪里话?若是你在宁夏建功立业,咱家举荐你也能跟着沾光,况且为朝廷效命本理所应当,何必那么生分?此番京城调派人马,大部分是地方驻京师部队,都是以前兵部调京师换戍之用,能力参差不齐,具体如何得应宁你悉心调教。”

  “是。”

  杨一清一直客客气气,对刘瑾看似恭谨,但更多是在敷衍。

  刘瑾看出杨一清似乎对自己没多大感恩之心,好像不愿投靠麾下,便没有再多言,随口嘱咐几句,便送杨一清出门。

  在礼数上,刘瑾也算做到礼贤下士。

第一九二四章 不慌不忙

  刘瑾送走魏彬和杨一清,回到大厅,张彩和孙聪从帘子后面走了出来。

  二人已将之前对话听到耳中,各自琢磨该如何跟刘瑾建言。

  孙聪率先道:“看来这位杨大人对公公您……有成见啊!”

  刘瑾沉思不语,琢磨杨一清态度到底如何。

  张彩问道:“公公为何不留下魏公公,跟他商议监军之事?杨应宁身边始终该有个强力人物进行钳制才是。”

  刘瑾黑着脸道:“咱家当然能察觉杨应宁心怀芥蒂,之前便听说此人在跟同窗好友相会时攻击咱家,桀骜不驯……若非此番乃陛下亲口指定此人领兵,咱家怎么都不会想到用他!”

  张彩道:“那如何防止其跟沈之厚勾连?”

  “料想不会。”

  刘瑾分析道,“杨应宁经历三朝,少年时便得宪宗青睐,十四岁参加乡试,成化八年以弱冠之身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弘治初年先帝任命他为陕西副督学,后入朝担任太常寺少卿,前几年得刘大夏举荐出任陕西巡抚,一路青云直上。但自陛下登基,一直郁郁不得志,此番好不容易碰到证明自己的机会,他会拱手把军功让给沈之厚?”

  张彩和孙聪沉思后,觉得刘瑾言之有理,均点头应和。

  刘瑾再道:“再加上他身边有魏彬,魏彬怎么说也是咱家的人,就算能力不强,充当眼线还是可以的。之前咱家没挽留魏彬议事,是不想给杨应宁留下厚此薄彼的坏印象,令其记恨在心。”

  张彩叹息:“公公还是应当跟魏公公商议一下为好。”

  刘瑾点了点头,依然是愁眉不展。

  孙聪见状,不解地问道:“公公稍后是否要接见一些人?诸如……京营诸统兵将领,或者是另一路人马监军张公公?”

  听孙聪提到张永,刘瑾脸色更加不好看。

  之前朱厚照调张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