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59 章(1 / 1)

寒门状元 天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道:“陛下请三思!”说完,带头跪下,以跪谏的方式,请朱厚照收回成命。

  在谢迁的带动下,众多大臣纷纷下跪,其中就有王鏊、屠勋等顶级文臣,过了不多时,奉天殿里已跪下一大片,只有沈溪、周经和阉党所属臣子没有下跪。

  朱厚照最烦的就是大臣们对自己的决定指手画脚,此时以很不耐烦的口气道:“朕做出的决定,旁人不得质疑,这件事便如此定下来了……谢阁老,你年老体迈,头脑不清,做事偏颇,对你身边的官员,还有宫里的宦官,应一视同仁才对。同是为朕和大明做事,岂能蓄意打压同僚?”

  言语间,朱厚照公然指出谢迁几大罪名,这让谢迁既生气又绝望,暗道:“老夫一辈子为大明兢兢业业,现如今只是劝谏将一个专权的阉党头目扳倒,你这个皇帝倒好,居然怪责到我头上来?简直是岂有此理!”

  朱厚照不想再听大臣劝谏,直接站起身来,一摆手:“这件事,朕意已决,再有意见便是对朕不恭,朕一定会追究到底!”

  “传朕的旨意,宣府有功之臣除王守仁外,其余人等,包括京营士兵,一律班师回京,监军太监刘瑾也不例外!”

  说完,朱厚照在愤怒中甩袖而去。

  张苑和钱宁一看这架势,连忙追出殿门,就算谢迁再心有不甘也没办法。

第一八三九章 留刘瑾

  朱厚照这一离开,大臣们尽皆哗然。

  朱厚照拂袖而去不是一次两次了,好像每次朝议,最后都会出一些乱子,其根源便是刘瑾跟朝臣间的对立。

  每次,朱厚照都站在刘瑾的立场上,谢迁等文臣屡次劝谏均无效果。

  朱厚照走后,文臣们大多神色凄然,相顾无言,显然失望透顶……当然,也有人谈笑风生……

  谢迁长长地叹了口气,在周经搀扶下,缓缓从地上站了起来,他没往沈溪身上瞧,更没有出言指责。

  此时谢迁心灰意冷,全靠周经和几名老臣扶着才不至于委顿在地,他低着头,艰难地挪动脚步,往奉天殿外行去。

  沈溪自然不会自触霉头,在这件事上,他违背了文官集团的意志,虽然是被逼无奈,毕竟跟朱厚照站到对立面上,并非好事,他在心中宽慰自己:“这不是为了我个人的前程,而是站在文官集团利益上考虑问题。以陛下对刘瑾的宠信,就算我出面阻止,也改变不了其回朝的现实。”

  等谢迁和周经等人离开奉天殿,沈溪收拾心情准备出宫,刚出殿门,发现刑部尚书屠勋正在外面等他。

  “之厚,跟我来!”

  屠勋没什么架子,示意沈溪跟他同行,临到大明门,左右差不多没人了,屠勋才叹道:“之厚你不必自责,其实无论是谢尚书,还是老朽,都明白你的处境,在这件事上,你没有做错。”

  沈溪没想到屠勋会这么说,暗道:“这话听起来倒是顺耳,但更多却像是强行安慰。”

  “唉!”

  沈溪幽幽叹了口气,道,“陛下遣刘瑾往宣府后,便心生悔意,我前后几次面圣他都提出要调刘瑾回朝,虽然我百般阻挠,但收效甚微……此番陛下心意已决,要是我再出言反对,恐怕跟陛下的师生情谊就此便会断绝……我的确没有别的话好说!”

  “嗯。”

  屠勋微微点头,“陛下的心思,你知我知,满朝上下谁都知晓,但就算知晓陛下行事偏颇,又能如何?刘瑾回朝之势不可逆转,这正是为人臣子者的悲哀。”

  屠勋语气苍凉,“谢尚书之前来见老朽,曾提及此事,他的意思是,既然刘瑾回朝已成事实,那就让你在陛下面前扮个好人,甚至他已料到你会如此说,让我等不要对你横加指责……其实你夹在陛下与文臣中间,才最难自处。”

  “这……”

  沈溪听到这话,虽知屠勋此言有收买人心之嫌,但也知道,谢迁的确是在维护他,甚至可以说忍辱负重。

  屠勋道:“现在唯一能做的,便是限制司礼监的权力,让刘瑾回朝后不能再跟之前那样权倾朝野……他离开京城毕竟有一段时间了,回来后暂时无法做到跟以往那般只手遮天,且如今大臣要面圣也不似往常那么困难,尤其是你,之厚,你经常面圣,就算你这次帮了刘瑾,他回朝后依然会找你麻烦,你要有心理准备才是!”

  “知道了。”沈溪点头。

  屠勋再道:“跟刘瑾正面为敌之事你暂且不必有顾虑,陛下归政之前,谢尚书跟老朽都会跟刘瑾势不两立,这朝中决心跟阉党斗争到底的人不少,你只管去做你的事情,兵部为你掌控对文官而言就是最好的消息,绝对不能让刘瑾把魔爪伸向军队,否则恐引发朝局混乱!”

  沈溪恭谨地道:“只要我在朝一日,军权绝不旁落,这是在下对同僚的承诺。”

  “你不必做什么承诺,事在人为,如今陛下看重你,但谁知将来陛下有何心思?刘瑾如今不过一时得势罢了,纵观历史,当权者昙花一现多了去了……谢尚书怕你心里有阴影,之前便嘱咐过,若今日在朝堂跟你生出罅隙,让老朽在散朝后单独跟你言明。如今朝中诸多人盯着他,若他亲自跟你交待什么,实在不妥。好了,言尽于此,你我就此道别吧。”

  屠勋语气诚恳,声音里透着一抹凄凉。

  沈溪再度行礼,没有继续前行,驻足目送屠勋远去,才又迈开沉重的步伐。

  ……

  ……

  华灯初上,寿宁侯府,张鹤龄和张延龄刚从皇宫回到家中。

  二人进入正堂,张延龄已忍不住破口大骂:“……那些文臣简直就是废物,一点儿魄力和担当都没有,明知刘瑾回来他们没好日子过,居然不以死相谏……尤其是姓沈那小子,居然帮刘瑾说话,哼,看刘瑾回来不活剥了他!”

  张延龄的怒气,全来自于对刘瑾的忌惮,想到刘瑾回朝到手的权势会被其重新窃夺,内心便隐隐不安。

  张鹤龄比张延龄淡定多了,道:“二弟,你先别发火……难道你没看出来,正是因为陛下对刘瑾百般纵容和偏袒,才令文臣对刘瑾回朝之事无计可施?”

  张延龄略带不满:“大哥,你怎么也帮那帮百无一用的文臣说话?你没看姓沈那小子,他态度明确请调刘瑾回京……我看这小子简直活腻了,刘瑾离开京城就是他一手炮制,回来后能轻易放过他?”

  张鹤龄摇了摇头,眉头微皱,似在思索什么,过了好一会儿才道:“二弟,你也说刘瑾回朝受影响最大之人非沈之厚莫属,他为何会出面帮刘瑾?是他觉得可以跟刘瑾讲和?还是说他有自信让刘瑾回不了京城?”

  张延龄一愣,随即眼珠子骨碌碌一转,问道:“大哥的意思,是他先在陛下面前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