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41 章(1 / 1)

寒门状元 天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溪恨之入骨,但对朱厚照却非常恭维,继续磕头道:“老奴谢陛下不杀之恩……老奴定会为我大明鞠躬尽瘁,将鞑靼贼人脑袋提来,若不成,老奴也无面目回来面圣。”

  朱厚照看起来对刘瑾态度恶劣,但在沈溪眼里,却知道皇帝无杀刘瑾之心,甚至连惩罚一下的意思都没有。

  沈溪心想:“换了我也一样,有人帮我处置朝事,对我忠心耿耿,可以高枕无忧吃喝玩乐,就算此人做错一点事,我也不至于将他杀了,最多吓唬一番,小惩大诫。”

  朱厚照目光中满带热切,望着沈溪问道:“沈先生,不知你对这次宣府战事有何看法?这可关系到朕的颜面,如果这一战打不好,那别人都会笑话朕……如果此战得胜,而且是歼敌数千的大胜,别人便不会记得上一战到底是什么战果……”

  沈溪道:“回陛下,若一次要取得歼敌数千的胜仗,怕是没那么容易。”

  朱厚照非常失望,问道:“难道就没别的办法吗?朕毕竟已下旨要在京中举行庆祝凯旋的大典,若出尔反尔,旁人还是会笑话朕。”

  沈溪严肃地道:“战争的结果,并不是为维护陛下的面子,而是为我大明千秋基业,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接下来一战得胜,且让达延汗部遭受重创,哪怕歼敌数量不多,这场庆典也可以举行,只是将筑京观的仪式取消便可。”

  “有道理,有道理!”

  朱厚照终于释然,笑着说道,“筑京观只是庆典的一部分,取消自无不可,哈哈,还是沈先生想得周到。”

  “刘瑾,这次朕能否一洗憋屈,就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如果你再跟朕玩虚的,朕立即让你从这个世间消失!”

第一七八三章 无人替代

  刘瑾从豹房出来,心中无比郁闷。

  “这件事原本跟咱家无关,咱家不过是想将姓沈的小子功劳据为己有,此消彼长之下可以让咱家更得陛下器重,甚至让陛下取消兵部特权,现在倒好,咱家成了罪人,要跟王伯安那小子一道去边关打仗……咱家在朝廷的地位岂非要丧失殆尽。”

  “不行不行,咱家一定要将权力牢牢攥在手中,不能如此便去宣府,就算最后被迫成行,朝廷中枢的权力也不能轻易丢弃。”

  正要回府,刘瑾看到沈溪见驾出来,顿时心中的气不打一处来,他一阵小快步过去拦住沈溪,好似泼妇骂街一样,插着腰怒斥:

  “姓沈的,你几个意思?咱家给你功劳你不要,非要在陛下面前当小人,你学了那么多孔孟之道,知不知道什么叫礼义廉耻?”

  沈溪哑然失笑,摇头道:“嘿,刘公公这顶大帽子,扣的可有些莫名其妙……本官跟陛下所奏,全都是事实,怎就跟礼义廉耻扯上边了?”

  刘瑾口中带着唾沫星子,一个劲儿地喷人:“还他娘的狡辩,咱家真是瞎了眼,居然会举荐你这样的人回朝任兵部尚书,简直狼心狗肺,沽名钓誉……你等着,咱家瞅着机会,非将你大卸八块不可,让你再在咱家面前嘚瑟!”

  沈溪不屑地昂起头,压根儿就不想理会。

  此时刘瑾气急败坏,已无道理可言,骂人纯粹就是图个痛快,不分缘由和立场,说的话跟放屁差不多。

  刘瑾还待继续发泄,却见翰林院的人已经奉召前来拟诏,知道事情不可挽回,有许多事情亟待他处置,当下拂袖而去。

  看着刘瑾气吼吼离开的背影,沈溪心里升起一丝安慰……这回终于让刘瑾吃了一回憋,并严重打击了阉党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

  “虽然看起来此番我在对垒中获胜,但其实并未彻底达成目的,陛下对刘瑾的信任大大超出预料,现在能否顺利让刘瑾到宣府任监军尚是未知数……”

  “只有刘瑾离开京城,朝廷才有机会拨乱反正,最好刘瑾死在宣府……不过如此一来,朝中便缺少一个主持大局之人。”

  “陛下属顽童心性,暂时拉不回来,若让其御驾亲征,或许可以帮助他感受肩负的重任,但谢老儿绝对不允许连后代都没有的陛下去跟鞑靼人交战,一旦出什么意外,皇位就会旁落……”

  “另外,就算刘瑾死了,朝廷依然需要一个人来帮朱厚照享乐,打理朝政,同时让各方势力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但这样的人选一时间哪里找得出?”

  “如此说来,刘瑾还是有其存在的意义,换了旁人,比如李兴、戴义、张苑等人,未必比刘瑾做得更好。”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维持朝廷的平衡……现在的我对文官集团没有多少震慑力,朝中那些大员没有谁看得起我,我不可能跟刘瑾一样做到打压异己,尤其异己中还包括许多德高望重的元老。”

  “或许天意如此,刘瑾尚未到寿终正寝离开历史舞台的时候,还需要一个契机。”

  ……

  ……

  沈溪回到兵部衙门,翰苑那边已将正德皇帝的诏书拟好,随即公布天下。

  兵部郎中王守仁以佥都御史之身,前往宣府,节调宣、大和山西等处兵马,此行具体目的没有说明,但以朝廷重视程度来说,一看就是要派王守仁总领全局,负责与鞑靼人一战。

  至于副帅则没有另行安排,显然是要以宣大总督孙秀成协同。

  而监军则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担任。

  皇帝这一安排,多少让朝臣意料不到。

  以刘瑾现在的身份和地位,应该不会主动请缨领兵,而现在朝廷大权都掌握在“立皇帝”刘瑾手上,他此番去宣府,在很多人看来是其失去圣宠的征兆,京城各大势力面临又一次洗牌。

  不管怎么说,对于皇帝的旨意,朝中绝大多数文臣都拍手称快。

  刘瑾去宣府领兵,文官终于有机会夺回大权,很多人将目光聚焦在内阁首辅谢迁身上,在他们眼中,朝政大权重回内阁之期已为时不远。

  沈溪没有去管大臣们的反应,回到兵部衙门后,立即找来王守仁,把朝廷的安排如实相告。

  王守仁知道自己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差事后,顿时皱起眉头,问道:“之厚,你是否太高看我了?这领兵非小事,以我的能力,不足以执掌十万边军,若出现什么差池,我如何跟陛下交待?”

  沈溪对王守仁充满信心,但他自己却不那么自信。

  历史上王守仁虽被冠以“军事家”的头衔,那是在其于地方为官多年,连续用兵剿灭匪寇积累大量作战经验,然后又在平定宁王之乱后建立殊勋的结果。但如今的王守仁除了以刑部主事身份去过一趟江西,其余时候都在京城做官,根本没机会实战练兵。

  沈溪道:“伯安兄此去宣府,主要以防守为主,只要能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