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则一旦遭遇鞑靼骑兵主力,三百多人的队伍就算有火铳助阵,也只能落得悲惨下场。如果王宪能够应允,沈溪将派出快马命令湖广兵由朔州前往偏头关与自己会合。
王宪明白了沈溪的意思,点头道:“之厚是想从宣府抽调部队沿途保护?那……这算怎么个说法?借调么?”
沈溪见王宪态度非常勉强,摇头道:“如果这件事太过困难的话,那就算了,原本在下想看看宣大一线长城的情况,为以后施政提供凭据。”
王宪不由皱眉,冷冰冰地说道:“待本督找身边幕僚问明情况再说吧。之厚旅途劳累,请前往官驿休息,如果本督有了决定会排热前往告之。”
沈溪起身告辞:“多谢王将军提醒。”
……
……
回到宣府城中驿站,沈溪直接进入房间。
随即王宪派人送了慰问品过来。
云柳进房通禀时,沈溪正在伏案查看地图,闻讯打着哈欠道:“看来靖远伯不打算借兵给我了……如此我等只能先动身南下,到朔州跟湖广兵马汇合了。”
云柳关切地问道:“大人,走朔州一线不是之前就定好的么?为何听你言语似有遗憾之意?”
沈溪微微摇头:“我本想走沿长城一线的官道,详细查看大明西北之地战略部属,之前两次到西北,都无缘实地勘探,老是道听途说不是办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这次若依然混混噩噩,到延绥后怕是无法在脑海中形成整体脉络,下一步施政也就无从谈起。”
云柳非常理解沈溪这种心态,他属于那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性格,不把问题弄清楚誓不罢休。也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在沈溪这里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秘密,就连鞑靼人的战略部署也无法瞒过沈溪。
云柳问道:“若靖远伯不肯借调人马,我们是否要冒险走长城内侧的官道?”
“不了,我可没打算以身犯险。”
沈溪摇摇头,打定主意道:“我们还是先到朔州,与湖广兵马会合,然后再西进走长城内官道,重点勘察榆林卫一线长城防御情况。看来此番履任三边总督,不像之前想象的那么简单……”
第一六七三章 首辅不好当
沈溪十月二十九到宣府,冬月初六在朔州与八百湖广兵及一千民夫会合,初九领军抵达偏头关。
从朔州到偏头关,沿途经过大段长城,沈溪用心观察,想知道大明最严密的关防是何等模样,但随之而来就是满满的失望。
弘治十六年战争结束,大明用了两年多时间修筑长城,可鞑靼人损毁的城墙太多,就算大明倾尽财力进行修复,许多地方依然只是残垣断壁。大明最坚固的边防,如今只剩下一些碉楼发挥作用。
进入秋天后,北方天气严寒,民夫都不愿意在这种寒风刺骨的时节出来修筑城墙,许多地方建到一半便停了下来。
沈溪将一路所见所闻,写在自己准备上呈朝廷的奏本中。此时他对京城内的情况所知不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差事上。
奏本写好后,沈溪命令驿站的人以加急方式送往京城,而他自己则继续领兵往延绥镇而去。
京城收到沈溪奏本是在冬月十四,此时朝廷发生变故已经有半个多月,谢迁从最初一再推辞到后来不得不承担起首辅之责。
司礼监和内阁都换了人手,司礼监由刘瑾主政,谢迁为内阁首辅,谢迁之下的阁臣发生变化,在朱厚照、刘瑾一再坚持下,焦芳率先入阁,稍后王鏊入阁。
内阁仍旧保持三名大学士,只是除谢迁外,另两人都是临时拔擢。之前入阁呼声很大的王华、梁储、杨廷和等人,都被排除在内阁外,谢迁除了要传授焦芳和王鏊工作经验,还得负责票拟,对这两年来闲散惯了的谢迁来说,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
“我之前何等轻松自在?现在让我整日在内阁做事,连家都不能回,实在折腾人。唉,这松弛后再想绷紧,太过困难。可惜我不能引退,否则谁知道朝政是否会被刘瑾把持,祸害天下?”
谢迁本着良心做事,坚持留在内阁,为的是大明江山社稷,确保核心权力不被刘瑾把控。
就算刘瑾再怎么收买,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谢迁始终对其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票拟该怎么写就怎么写,若刘瑾最后给出的意见不合心意,甚至还会亲自去找皇帝陈述,让刘瑾处处被动。
刘瑾虽然想除掉谢迁,独揽大权,但考虑到谢迁在朝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有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便不敢轻举妄动。
可惜的是,无论谢迁怎么努力,朝中对他非议之声众多,朝中人提及谢迁,都带着一抹鄙夷。
毕竟刘健和李东阳都主动请辞,可谢迁却好端端地留在内阁,甚至担任首辅大臣,朝臣不由自主将谢迁归在刘瑾一党,将他当作奸佞看待。
谢迁不想理睬这些声音,刘健、李东阳和马文升相继离开京城,朝中动荡,谢迁知道自己无法退却,在他看来,就算厚着脸皮,也要赖在内阁,为文官集团留下香火。
……
……
十一月十四,谢迁得到沈溪奏本,原本他准备在当日午朝与朱厚照谈及此事。结果朱厚照前一日出宫游玩,到上午才回宫,以至于午朝时间到了朱厚照却在寝殿睡得正香,刘瑾直接出来通禀,让大臣们自行散去。
谢迁心中恼火,耐着性子回到文渊阁,本想来日午朝再向朱厚照奏禀,但此时他多少有些不爽,暗自琢磨:
“来日指不定是何状况,希贤(刘健字)和宾之退下来后,朝中大小事项均由刘瑾处置,虽然有模有样,但始终是阉党当权,我若不将权力揽在手中,陛下只能当个闭目塞听的昏君。”
想到这里,谢迁决定主动去乾清宫觐见朱厚照。
没过多久谢迁到了乾清宫外,让门口值守的太监进去通禀,却迟迟没有动静。
过了半晌,刘瑾出现在谢迁面前,满脸惊讶地问道:“谢阁老,您这是作何?不是说了吗,陛下今日不问朝事,您来此作甚?”
如果换作其他司礼监太监,就算只是秉笔太监,谢迁也会带着几分恭谨,但面对刘瑾,他却显得很倨傲,昂着头道:“老夫来此面圣,有两件事要跟陛下谈及。”
刘瑾皱眉:“哟,还有两件事呢?怎不直接票拟,让咱家跟您通报陛下知晓?还是说谢阁老您不信任咱家?要不,您把事情说出来,让咱家进去通禀一下?”
谢迁打量刘瑾一眼,心中颇为恼火,呛声道:“刘公公贵人事忙,老夫怎能劳动你的大驾?”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