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13 章(1 / 1)

寒门状元 天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溪在西北参与之战事,皆以大捷收场,莫说大明将士,就是鞑靼人对沈溪也忌惮无比。他离开西北和京城,往西南去,又打得风生水起,连战皆捷,如此功勋,调动西北难道非最佳人选?莫非朝中还有比他更合适之人?”

  “嗯……”

  刘大夏被问得说不出话来。

  其实刘大夏的想法跟谢迁一样,这西北三边总督的位子,除了沈溪外,让别人来担任都不合适。

  至于沈溪现在担当的湖广、江西两省总督,就对大明的重要程度而言,远不及直面蒙元残余并屏蔽京师的三边总督紧要。西南之地虽有叛乱,却不过是癣疥之疾,根本就不需要沈溪这样的奇才镇守。

  谢迁看着刘大夏道:“怎么,刘尚书你回答不出来?”

  刘大夏本来要给谢迁个下马威,现在却被谢迁将军,让他有些下不来台,但他很快将情绪转变回来,笑道:

  “于乔言之有理,西北的确是沈溪去做三边总制最合适。之前几年他对鞑靼人的战事未尝败绩,如今在草原上,沈溪之名可止小儿夜啼!只是于乔,沈溪作为你孙女婿,若是在西北出什么意外该如何?”

  谢迁嗤笑一声,看了儿子一眼,发现谢丕正一脸热烈地看着他。

  谢迁拍着胸脯,作大公无私状:“为国效忠,岂能贪生怕死?莫说他不是我谢家子孙,即便是,为国效忠岂能瞻前顾后?难道你以为老夫会为一己之私,置家国大义于不顾?”

  刘大夏听到这话,简直想骂人,这跟两年前他要调沈溪去西北时,谢迁的态度完全不同。

  刘大夏心想:“你谢于乔说这话不脸红吗?两年前你对我说的那些,讲出来都让人害臊,现在居然如此冠冕堂皇说大话,脸皮太厚了!”

  谢迁又对谢丕道:“丕儿,你要记得,若国家有需要,无论多么危险的差事,你都要尽心尽力完成,此为忠君报国!为人者,当以忠孝为先,若不能持之以为根本,勿谈做人!”

  谢丕站起身恭敬回道:“父亲,孩儿记住了,孩儿一定会遵照您的嘱咐做人!”

  “嗯!”

  谢迁满意点头,再看向刘大夏,“刘尚书,老夫有病在身,你若没旁的事,请先回吧,便不留你在府上用餐了!”

  刘大夏本以为谢迁要将儿子屏退,再跟他说一番截然相反的话,听到谢迁有逐客之意,才知道谢迁对沈溪往西北是认真的。

  “那于乔,你且在家中养病,一定要注意休息!告辞!”

  刘大夏起身告辞,谢迁没有亲自送刘大夏出家门,而是让谢丕相送,趁机让儿子跟刘大夏熟络一下。

  ……

  ……

  刘大夏带着费解离开谢府,直接去了马文升府上。

  当马文升听刘大夏阐述事情始末,哈哈大笑起来。

  马文升道:“时雍啊时雍,如此你都没看出于乔用意?亏你跟于乔还是几十年的老友!”

  刘大夏老脸横皱:“正因为深知他秉性,方才不解……我本以为于乔要对沈溪往西北之事横加阻挠!”

  马文升笑着摆摆手:“你这是未将于乔的为人看透。他之前不允沈溪往西北,概因两年前往西北之路,在他看来是一条绝路,如今西北鞑靼人根本掀不起大风浪,让沈溪去西北,乃是提拔,让沈溪可以离开南方,无限接近朝廷核心。若你为人长辈,是希望自己子孙去西北面临一番挑战,还是留他在南方碌碌无为?”

  刘大夏设身处地一想,这才叹息:“亏我还留他儿子在旁,本是想挤兑他一下,让他答应,却未料他早已应允!”

  马文升笑道:“我也是听你讲述完才想明白……但现在不是谢于乔想让沈溪去西北就能成行,这次他可不是担当什么陕西巡抚,而是三边总制,这职位向来只有兵部尚书和王公可以担任,先前刘少傅和李宾之分明不赞同三边总制换人,现在西北战事不是很急,朝廷短时间内没必要更迭三边总制人选。就如同刘少傅所言,阵前换帅乃大忌!”

  这话引发刘大夏遐思,他细细盘算一番,点头道:“马尚书言之有理!”

  马文升道:“这样,此事由兵部提议,你先跟张老公爷谈谈,张老公爷对沈溪很欣赏,若由你二人联名上奏,便是刘少傅也要给几分薄面。”

  “以我对陛下的了解,陛下对沈溪颇为推崇,此事由兵部、都督府和陛下支持,应该是十拿九稳!刘少傅和宾之虽然对沈溪资历有所怀疑,但无从否定沈溪的功勋和能力!”

  刘大夏点头:“那我这就去英国公府走一趟,希望能说动张老公爷跟我一起进言!”

  ……

  ……

  刘健是不赞同临阵换帅,但也要看换谁。

  朱晖下王琼上,不过是将之前错误的决定更改回来,但以王琼之才的确达不到震慑群雄的地步,刘健对王琼充满忧虑,因而不赞同换人。

  但若说更替的对象是沈溪,刘健便无话可说。

  这件事由刘大夏和张懋牵头,上书内阁,值守的王华见到奏本后不敢独专,马上将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联名推荐沈溪之事告知刘健和李东阳。

  刘健和李东阳即便已回府,得知这一情况后还是赶回文渊阁。

  刘健拿起奏本一看,眉头皱了起来,李东阳叹道:“未料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商议的最终结果,居然会是这个!”

  “呵呵!”

  刘健只能无奈苦笑。

  李东阳道:“少傅大人,让沈溪去西北不是不可,以其之前在西北和西南之战功,镇守西北也有好处,只是担心他权力太大,心有不甘而……”

  刘健抬手打断李东阳的话,李东阳分明是怕沈溪大权在握,危害到朝廷社稷。

  刘健道:“那倒不至于,沈溪始终只是文臣,西北领兵者以勋贵居多,即便是三边总制,也无法完全将兵权掌握手中,这跟西南的境况不同。再者,之前六省兵马都曾归沈溪统调,最终也不过调动五六千人马。此番他去三边,手下直属兵马不过两三千人,不至于威胁京畿安全……”

  李东阳想了想,点头道:“少傅大人言之有理!”

第一六三九章 良苦用心

  沈溪调任西北,最初连信任沈溪有加的朱厚照都没提出来,但经由马文升、刘大夏几人商议,再将奏本呈奏内阁,突然间这件事就十拿九稳了。

  连沈溪自己都没想到,他就这么轻易地从两省总督上被拿下来,到西北去当三边总督,而之前他一直认为,朝中那些大臣不会轻易调动他的职务,尤其是在新皇登基这个多事之秋。

  等刘健和李东阳的票拟呈奏司礼监,萧敬感觉几分意外,他盯住奏本看了半天,没敢直接朱批,而是去乾清宫请示朱厚照,以体现他对朱厚照的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