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36 章(1 / 1)

寒门状元 天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秉性不可能不收下,正好可以弥补出京上下打点的损失。

  江栎唯道:“高知府,请吧!”

  ……

  ……

  高集让人抬上轿子,载着江栎唯抵达府衙后堂。

  走进雅致的花厅,高集屏退下人,开门见山道:“江镇抚,咱们明人不说暗话,你来南宁府已有几日,应该对沈溪小儿的案子有所判断,不知回去后如何跟朝廷奏禀?”

  江栎唯坐下来,显得非常悠闲:“既然高知府已经知道在下的身份,那应该清楚我前来的目的……此行我就是为调查事实真相,至于真相究竟如何,高知府应该心知肚明吧?”

  这时候江栎唯可不会把自己的底牌亮出来,他要先试探一下高集的口风,确定高集已经到了怎样的境地。

  如果高集此时还高枕无忧,那他提出以高宁氏换取张延龄的支持,显然要得罪高集,甚至可能他自己都走不出南宁府。

  作为地头蛇,一府之尊,战时又有调动地方兵马之责,高集在南宁府的势力着实不小,沈溪之所以能全身而退,在于沈溪乃领兵之人,本身就有大批兵马跟随,名义上又是西南六省最高军政长官,一进城就接管了所有防务。

  而江栎唯轻车简从南下,随行带的人很少,加上地方上屈指可数的锦衣卫密探,根本不可能跟高集相抗衡。

  高集道:“本官想知道江镇抚到底调查到怎样的情况!?”

  江栎唯讳莫如深一笑,道:“以在下调查的情况看,这案子……似乎对高知府你有些不利啊!”

  “哪里不利?”

  高集显得很愤怒,道,“沈溪小儿辱我儿媳,此事整个南宁府的士绅百姓都可以作证,这种难以启齿的丑事,莫非我还会冤枉他不成?你以为本官会放着我高家清白之誉不要,诬陷他一个黄口小儿?”

  江栎唯见高集的模样,心想:“老匹夫估摸知道大限将至,随便诬陷朝廷命官,而且还是带有钦差性质的领兵督抚,战前蛊惑人心,险些令战事落败,至少是个革职发配充军的罪名!”

  “如果姓沈的小子执意要追究,他很可能要死在狱中,这会儿由不得他不紧张!”

  江栎唯道:“听高知府的意思,整个南宁府城的士绅百姓都见到姓沈的辱你儿媳,能在公堂上为您作证?”

  高集一听,气势马上弱了。

  说白了当日士绅所见,不过是高宁氏被打脸,灰头土脸回到县衙,那些士绅就算肯出堂作证,也是被他强行绑上船,稍微遇到恐吓便会改口。而那些老百姓,受到沈溪限制粮食、盐巴等生活必需品价格政策的恩惠,更不可能站出来给他做证。

  高集道:“这种事,难道不应公堂审案?”

  江栎唯哈哈大笑:“高知府,这里是南宁府地界,你作为南宁知府,想在南宁府审结案情,找一些未曾亲眼见到实情的人出来为你的儿媳作证,你以为可能吗?你是否想过,朝廷诸公难道就不会怀疑这些证人是屈于你的官威?”

  “你……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你是想说沈溪小儿是被本官诬陷?”高集板起脸来,恼火地打量江栎唯。

  江栎唯摇摇头,道:“实不相瞒,在下跟沈尚书熟识,乃是他未曾发迹前的故交,他后来平步青云,便不顾当年交情,曾在广东摆我一道,让我被下狱问罪……”

  “你觉得在这种事上,我会帮他说话?”

  “只是……现在一切证据都表明,他并未作奸犯科,如果高知府还是拿出一副我必须要听从你命令行事的态度,这案子怕是如何也调查不下去了,即便我说姓沈的有罪,三法司以及兵部的人可不会做出如此定论,尤其是还有吏部的人混在使节中。”

  “你可知……这位沈尚书的小妾是当今内阁东哥大学士谢迁谢于乔的嫡长孙女,又深得吏部天官马文升和兵部尚书刘大夏的赏识。尤其重要的是,他曾是太子东宫时的讲官,如今新皇登基,没有铁证,你指望新皇会治沈溪的罪?”

  高集听到这话,突然明白江栎唯是他政治上的盟友,不需太多拉拢的手段,当即颔首:“既然如此,那江镇抚不妨坐下来,咱们好好商谈一下案情,如何?”

  江栎唯笑道:“正该如此!请!”

第一五八〇章 查无实证

  就在江栎唯跟高集秘密协商如何才能给沈溪定罪时,沈溪派出的代表……以粮商身份现身南宁府的宋小城,正带着装满粮食的船队由水门进城。

  宋小城向广西这边前后输送三次粮食,第一次是送往桂林府,第二次则是太平府,最近一次是正月下旬组织运粮到临桂,船队走到梧州时接到沈溪的密令,要他分出一部分船只,前往南宁府办事。

  宋小城这次带到南宁府的人手不少,他得到的指令是要让朝廷前来查案的人,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努力为揭露真相创造条件。

  “……记得,你们来到这里,做的一切事都必须要听从命令,谁如果敢擅自行事,别怪我将他大卸八块!”

  经过几年磨练,宋小城身上的匪气已经很重,以前他不敢杀人,遇事畏畏缩缩,碰到官员更显示出小市民的怯懦,但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加深,逐渐变得稳重果敢,为达成目的即便杀人放火也毫不皱眉。

  宋小城进城后,按照沈溪吩咐,前去宣化县衙拜访县令彭大成,请他帮忙把事情捅出来,有彭大成站出来作证,案情基本可水落石出。

  当然,沈溪也考虑到彭大成有可能会采取拒不合作的态度,因此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以匿名信的方式,把关键人证也就是当时在营中掌高宁氏嘴的婆子的讯息告之查案官员,另一方面让宋小城的人在市井大肆制造舆论,以最快的速度把案情的疑点散布开来,包括沈溪案发当日的起居行止,高宁氏进入府衙和军营的时间等等,让百姓都知道沈溪是被高集冤枉陷害的。

  ……

  ……

  到二月下旬,对沈溪案的调查取证已进入尾声。

  刑部主事张良、都察院佥都御史贾松等人,有了当事婆子的证词,已将大致情况搞清楚,但依照现有线索,依然无法断定沈溪是否有罪,也无法断定是否是南宁知府高集刻意栽赃诬陷。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事负责掌嘴的婆子既然在军中做过事,便与三军主帅沈溪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其提供的证词便不可全信。总的来说,就是到此时仍旧“查无实证”。

  三法司承担着主要调查任务,连三法司都拿不到有用的证据,兵部和吏部的人也很难查出个结果,但市井间已经刮起一阵风声,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