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73 章(1 / 1)

寒门状元 天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边副千户以上军官十五人,沈溪一一见过,随后郑重嘱咐:

  “本官即将领兵前往靖州,地方上的事务,本官不会过多干涉,后续藩司衙门会征调赋闲文官前来临时执掌州衙,恢复民生,你等只需好好配合即可……”

  衡州卫这些将领,唯唯诺诺,哪里敢有半点意见?

  沈溪虽然担心这些人会欺压回归家园的本地百姓,但如今军情紧急,他必须要尽快领兵西进,没太多时间理会地方事务。

  见过衡州卫将领,沈溪回到州衙,恰好碰到地方乡绅带着礼物前来恭贺。

  沈溪晋升左都御史的事情,在军中算不上什么振奋人心的消息,因为在许多大字不识一个的普通将士心目中,完全分不清左都御史跟右都御史有何区别,只知道沈溪是军中最高统帅,只管听命行事便可。

  但在地方士绅看来,沈溪在这当口晋升绝对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沈溪升官,意味着手上的权力更大,得到皇帝的宠信更多,将来在朝中的地位更高……

  士绅多趋炎附势,这时代的官员都是流官,一般做个几年就会迁任他方,士绅掌握着地方上绝大多数资源。

  武冈州士绅深得明哲保身之道,之前叛军攻来时,他们大多闻风而降,送出一批钱粮保得平安。但当沈溪领兵到来时,叛军连夜撤走,这些士绅在地方上有大量土地和屋舍,自然不会放弃家园,立即拨乱反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先是官军进城时,他们组织起来,带着猪羊粮草犒劳,如今听说沈溪升官,又再次送上祝贺的礼物。

  即便如此,地方士绅依然战战兢兢,生怕沈溪定他们个通匪的罪名,将他们抄家灭族,因现在沈溪在六省一家独大,一切都由他说了算,到时候死了都没地方喊冤。

  一旦沈溪离开,地方上的事务便落进他们手中,因为藩司衙门在确定这种少数民族和汉族百姓混居地方的官员时,通常会尊重地方士绅的意见。

  不管仗怎么打,这批人的利益都不会受损,即便城池落进叛军之手,他们都能混得风生水起,改朝换代也不受影响。

第一四四九章 官场一家人

  沈溪没有跟地方士绅过多计较。

  这些地头蛇,家中大多拥有坚固的土堡,这些土堡通常墙高七八丈,厚两三丈,墙壁和四角均设有瞭望口和射击孔,堡内有水井和储存大量粮食,甚至有前元留下来的回回炮,哪怕用十倍人马围攻也能坚持许久,这也是异族叛军没有彻底清算这些士绅抢夺粮食、财物的重要原因……得不偿失。

  地方士绅送来的礼物,沈溪照单全收,然后将其充作军资。

  沈溪稍微清点了一下,这批礼物价值不是很高,到底只是边远地区的州城,十几个豪绅大户送来的礼物加起来不到一千两,而这已经让这些土老财觉得心痛无比,如果换作江浙富庶府县,一个世家大族的财富或许便是这数字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不止。

  沈溪跟地方上的士绅没过多废话,简单表示感谢后便回到中军大帐,毕竟第二天他还要行军。

  当晚,沈溪直接在惠娘和李衿住处歇宿。

  这段时间他忙于军务,没太多时间陪二女,冷落了佳人。不过带着家眷出征的统帅,整个大明除了沈溪也没谁了,好在现在他所在的是山高皇帝远的湖广西南部山区,如果在中原腹地,他带女眷随军,估计早就被人发觉,被御史拿到朝堂上弹劾了。

  即便是现在,沈溪也非常小心,防止被人知道他身边带有女眷的事情泄露出去。

  惠娘和李衿已听说沈溪加官晋爵的消息,见到沈溪回来,惠娘连忙迎上去,帮沈溪解下官袍,笑着道:“恭喜老爷官升一等……”

  沈溪微微一笑:“什么官升一等,根本就是平级调动,只是右都御史进左都御史,再挂了个空头的兵部尚书衔。现如今我大明同时有三个兵部尚书,但只有一个真正管事,剩下两个……唉,都只是顶个名号,并不负责兵部实务!”

  朝廷的情况,以惠娘和李衿的头脑,根本就弄不明白。

  她们以为沈溪加兵部尚书衔,那回朝后就一定会担任兵部尚书,现在才知道这官职只是摆设。

  沈溪耐心解释:“除了你们知道的刘尚书是兵部尚书,谢阁老也是兵部尚书,但从不过问兵部之事,之所以挂这个虚衔,乃是因为内阁大学士名义上官秩只是五品,无法显示其尊贵的地位,所以通过加尚书衔的方式,使之达到正二品的官品。”

  “而我则是因领兵在西南,为方便统调兵马,体现我的权责在各省总督和巡抚、藩台、都指挥使之上,才特别给我加了个兵部尚书衔,等战事结束就会被褫夺,到时候依然是两省总督!”

  惠娘宽慰道:“就算只是加衔,如此不也方便老爷调兵遣将?”

  沈溪微微颔首:“这倒也是,不过接下来我不打算调什么兵遣什么将,这西南六省情况复杂,光是官兵口音问题就让人头疼,给我太多兵也指挥调度不灵,不如就像现在这般统调三五千兵马,每一个将士都在我控制之下,如此打起仗来才得心应手。”

  惠娘到底只是个粗通文墨的市井妇人,就算她对官场有一定了解,但对于朝廷中枢以及军队的情况却极为陌生,无法理解沈溪的心态,不敢随便发表评论。

  李衿则系京城商贾世家出身,对官场以及军队俗务了解多一些,当下不解地问道:“老爷,既然朝廷委任你统调六省兵马,那就证明非协调各省大军无法平息叛乱。您不从地方上调兵,以现在的兵马数量,能够完成朝廷交托的任务吗?”

  不用沈溪回答,惠娘已道:“衿儿,你不了解老爷用兵习惯,给他十万指挥调度不灵的兵马,不如给他一千如臂使指的精兵。老爷不喜欢打那种没边没际的大战,喜欢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大战果,就好像之前在宝庆府城,只稍微谋划,就让叛军自投罗网……”

  沈溪将惠娘揽入怀中,欣慰地道:“还是惠娘懂我!”

  随后,沈溪跟惠娘和李衿温存了许久,才又道:“明日咱们便动身前往靖州,为防止叛军偷袭,我们不会尾随其后翻山越岭,只能折道北上紫阳关,走官道由辰州府黔阳县境入靖州。这边地势复杂,山脉纵横,行军非常辛苦。如果你们嫌折腾,可以先回宝庆府城,或者我找人送你们回后方,这样我也能安心些!”

  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