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皇帝提上一嘴,让朱佑樘关心下这件事。
谢迁虽说在处理军政大事上偶尔会犯糊涂,主要是他能力有限,同时在施政方面的造诣不及刘健和李东阳,但在为人处世上,却是一只比刘健和李东阳还要狡猾的老狐狸,在人情世故方面经验老到,当然知道自己正在遭受排挤。但谢迁一直不动声色,因为他觉得没必要跟两个老友争什么。
听到李东阳的话,刘健望向谢迁:“于乔以为如何?”
谢迁报之以微笑:“此事还是交由陛下处置为好,我等自身便是阁臣,如果主动跳出来向陛下举荐同僚人选,或许会被人认为有私心,不妥!不妥!”
谢迁不想被人拿出来当枪使,同时他本身也觉得,目前内阁运转还算流畅,六部如今有很多有能力的大臣,即便有些票拟无法决断,也可以跟六部部堂稍微商议一下,总归会有妥善解决的办法。
虽然这样做有些不符合规矩,但很多事都可以见机行事,谢迁认为,只要目的是为了朝廷好,即便偶尔犯规也可以接受。
但此时的刘健和李东阳,却执意要将新的内阁人选报上去,逼迫皇帝尽快做出选择。
在刘健看来,入阁人选中王华最合适不过了,除此之外,王鏊也还可以,毕竟这二人算是有经验的老臣,也是文官集团的核心人物。
至于杨廷和,只是四十多岁的“少壮派”,在一些关键性的事情上恐怕会瞻前顾后,处理起来不果断,给政敌和对手以可乘之机。此番之所以将其一并推荐上去,也是因为看到皇帝有提拔重用之意,下一步文官集团相应就会竭力拉拢,重点进行培养,但此时却不宜入阁。
现如今文官集团基本以刘健和李东阳为首,但凡有不合他们心意的,都会被排挤在核心权力层外,就连谢迁这样曾经跟他们构成内阁铁三角的名臣,也因为沈溪的关系而被他们边缘化。
李东阳看了谢迁一眼,冷着脸道:“既然如此,明日朝会就由我去跟陛下提及,此事涉及内阁的正常运转,若现在还不未雨绸缪,可能又要等个三五年了,那时不知……我三人是否还留在阁部!”
这会儿李东阳已有离开朝廷,闲云野鹤的打算,但文官集团却不会放任不信任的大臣来掌管内阁,尤其是在皇帝久病不愈,太子年少不能当事的情况下,李东阳即便要撒手,也要交待好“后事”,不让权柄失去控制。
李东阳跟王华是多年老友,王华虽然年长李东阳几岁,但王华身体情况良好,精力充沛,加之王华有儿子在朝中,前途光明,是以对于权力的渴望相对大许多,这也是之前李东阳向刘健重点举荐王华的原因。
王华现在的官职非常合适入阁,他如今是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学士,几乎所有的制诰之事都由其一手负责,梁储、杨廷和等人虽在旁辅佐,但只是起草初稿,主要的撰写还是由王华来完成。
基本上翰林学士的身份,已经足够承担起内阁大学士的职责,在李东阳看来,即便把王鏊、杨廷和同时举荐上去,这二人也不可能超过王华,只要皇帝同意在这三人中遴选内阁大学士,那王华过选十拿九稳。
谢迁笑了笑,道:“我虽也年迈,但再扛个几年,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就不知宾之你是否承担得起?”
李东阳听出谢迁话中有芥蒂,点头道:“陛下有驱驰,自然义不容辞,但……毕竟这几年我心力交瘁……身体大不如前几年,或许再过个一两年,怕是就撑不住了。于乔,你以后在内阁,记得多提点一下后辈……”
虽然李东阳出言恭维,可谢迁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李东阳这是已经把他排挤在未来首辅大臣之外了。
刘健现如今是首辅,其次是李东阳,他谢迁只能排老三,照理说只要刘健和李东阳退下来,谢迁怎么都能担任首辅,但就怕李东阳退下来时,会拉着他一起致仕,那此时增选进内阁的大臣,将来就有很大的几率成为首辅。
这件事,或许就在未来几年内便发生。
当谢迁感受到这层意思时,心里自然更加地不爽……我自己还没打算致仕呢,你们就已经给我找好了退路,准备先把继任者找进来,用短短几年时间把他培养成首辅大臣?
哼,你们把我选定的接班人沈溪给打发走了,现在还想把我也一并打发走,没门儿!
谢迁这会儿是非暴力不合作,你们一个首辅一个次辅说你们的,我听听就当乐子,我可不跟你们瞎掺和,当然也不会反对,总之一切听从皇帝的安排,皇帝说要增选阁臣,那就选呗,如果皇帝不允,我也不会傻乎乎地跟你们一起犯颜进谏。
你们一边想找新阁臣来打压我的地位,一边还想让我跟你们站在同一个战壕里,当我傻呀?
因为谢迁的“不识相”,李东阳只能自己去跟弘治皇帝提这件事,至于刘健那边,则继续会保持一种云淡风轻的首辅风范。
刘健属于幕后操控者,他代表的是整个文官集团的利益,但他在朝堂上却不能跟皇帝说太多,免得皇帝对他心生芥蒂。
以前和谐的君臣师生关系,现如今也开始了彼此阴谋算计,刘健知道曾经的好学生,为了儿子朱厚照的事情,对他已经有了防范和戒心,每每想及又是一阵头疼!
第一三二〇章 南下之路
刘健和李东阳商定好要向皇帝进言,尽快解决内阁人手不足的问题,对此谢迁完全不上心,在他看来,皇帝答应这件事的概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弘治皇帝朱佑樘在西北之战结束后,对于文官集团起了戒备心并非是什么秘密,虽然皇帝一边同意文官集团上报的主要功臣人选,但也有针对性地开始栽培自己的势力,秘密将马文升、刘大夏、熊绣等人召进宫中,暗示他们跟文官集团相斗。
可惜大明文官基本上属于铁板一块,别说皇帝选定的这些人原本就是文臣中的一员,就算不是,这些人也不会跟刘健、李东阳等人正面相斗,因为内阁大学士在读书人心目中地位太过崇高,简直就是天下人的楷模。
而拥有了读书人的支持,就相当于拥有舆论宣传喉舌,所有人都在赞颂内阁三位贤相,谁敢轻易去拔这三位贤相的胡须?
这几年一众朝官中,真正能威胁到文官集团利益的人少之又少,唯一的另类可以说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