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27 章(1 / 1)

寒门状元 天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混不出头,在督抚衙门里当一个吏员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当天,沈溪在庆贺自己多了个女儿时,见了一下杨文招和沈永祺。

  二人到京城后尚是第一次见沈溪,当他们见沈溪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身着二品大员的常服出现在面前,眼中都带着羡慕,但因为他们对礼数不是很明白,见到沈溪后并没那么多拘礼。

  “表哥,真的是你吗?嘿,几年不见,模样有些不同,但还是能感觉出来,你就是我的小表哥!”

  杨文招笑呵呵说道。

  沈溪抬手示意一下,道:“坐下说话!”

  沈永祺和杨文招都不懂尊卑,虽然知道沈溪现在当官,也没有对沈溪有多害怕,按照沈溪吩咐坐了下来。

  沈溪坐在主座上,因沈永祺比沈溪年长,显得沈溪有几分稚气,沈溪无法老气横秋对杨文招和沈永祺说什么。

  沈溪道:“过了年,我要往湖广上任,你们随同前往,至于饷银方面,一律按照随军将士标准给予,每人每月六钱银子!平时吃喝用度都由督抚衙门负责,你们到了地方后,一律以督抚标下自称便可!”

  杨文招和沈永祺对视一眼,沈溪说的这番话,他们根本就听不懂是什么意思。

  沈溪更为详尽解释一番,二人才大概明白,自己算是沈溪的亲兵,一个月能领六钱银子的俸禄,一年也就是近八两银子,这在衙差中算是相当不错了。

  现如今虽然沈溪身在京城未到地方赴任,但沈溪已经可以组建自己的督抚衙门,朝廷之后会派官兵护送他南下武昌府,他手头拥有兵权,等到了地方便可以开衙办事。

  武昌府可比梧州府繁华多了,毕竟是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所在地,相当于后世的省会城市,拥有六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随着两宋和明初的大开发,已经有“楚中第一繁盛”、“九省通衢”的美誉。

  沈溪又说道:“你二人在内外事务上,不可打着我的名义嚣张跋扈,做事多用心,踏踏实实,我会尽可能帮你们在衙门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一年半载之后,争取为你们获得实缺,甚至补上官品。如此即便不在我手底下做事,你们也算是官府中人!”

  杨文招站起身,感激地说道:“表哥说怎样便怎样,我先在这里谢过表哥!”

  说着,杨文招恭敬行礼,一下子便体现出有父母和没父母的区别。

  杨文招有父母教诲,自然知道怎么巴结舅舅和舅妈家的人,虽然从道理上来说,沈永祺跟沈溪的关系更为亲近,毕竟是同宗子弟,但因沈永祺内向和胆怯,令他在人情世故上落后于杨文招。

  沈溪没有对二人说太多,因为他还未上任,具体督抚衙门情况如何,湖广和江赣有什么棘手的事情,要等他到了地方后才知晓,现在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也就无从指点沈永祺和杨文招行事。

第一三一七章 弘治十七年

  腊月京师一直大雪弥漫,气温很低,春天似乎遥遥无期。

  沈溪在得到自己的正式官职后,非但没有闲下来,走的衙门口更多了。

  腊月十八这天下达,弘治皇帝在宫中颁发谕旨,正式确定此番对鞑靼作战朝中文武官员的功劳。

  跟皇帝之前所说一样,沈溪没有位列首功,而是次功之臣,表彰沈溪功劳时,特别提到他在土木堡狙击外虏,斩获无数,同时讲到他回京师勤王,解除鞑靼对京师包围的丰功伟绩。

  首功如同文臣期待的那样,属于兵部尚书刘大夏。

  自沈溪往下是几个总兵官,至于王琼等在战时为刘大夏筹措粮草、制定行军策略的文臣,功勋名册上排在了后面。

  至于京城保卫战的军功名录,太子朱厚照不在其中,张懋、熊绣、马文升、张氏兄弟等人榜上有名。王守仁在此战中并未获得太高的功勋,就好似沈溪在弘治十三年对鞑靼一战后遇到的情况一样,朝廷将王守仁的功劳给压了下去,避免其心浮气躁,过早失去平常心。

  沈溪毕竟不是武将,否则以他的功勋,封爵都有可能,现在于官职上他无从擢升,即便是次功也没能让官品加上一级。

  刘大夏以首功加太子太保,继续执领兵部,在很多人眼中,刘大夏接替马文升担任吏部尚书的日子已经为期太远。以刘大夏在六部部堂中的地位,现如今能给他升的官,也就剩下吏部尚书了。

  王守仁的兵部郎中职务没动,但朝廷似乎有意将他调出京城,到南京历练个几年,甚至沈溪前往国子监拜访谢铎的时候还收到风声,说李东阳跟王华见面,准备将王守仁送到南京担任六部侍郎。

  不过,王守仁的差事在朝中照样存在巨大争议,估计会在开春后定下来,而沈溪过了年就要前往湖广,估计等不到结果出来那天。

  沈溪拿了次功,得到不少犒赏。

  朝廷在京郊给沈溪赐下一百六十亩田,名义上这么多,但实际到手只有九十亩,基本都是熟田,而且有长期的佃户。

  周氏对此很上心,她原本想跟丈夫出城视察这些土地,但被沈明钧告知,田地属于沈溪,作为父母来说,他们没资格把朝廷赐给沈溪的田地据为己有,这让周氏很不开心,在她的印象中,儿子都是自己的,儿子的东西自然也是自己的。

  可突然间儿子好像跟她分家了,沈家上下的大小事项都跟她没关系,而是由谢韵儿打理。

  沈溪得到的犒赏相对于他的军功来说,微不足道,甚至不如军中获得的战利品多。不过,目前朝廷财政部宽裕,沈溪也不为己甚,将这些犒赏通通交给谢韵儿打点,同时让谢家老管家云伯去城外接收土地,他自己可没兴趣出城查看。

  对沈溪而言,京城这点儿田宅只是小数目,以他的年岁,根本不会对这点小恩小惠动心。

  眼看年关将至,沈溪难得在京城过了个安稳的太平年。

  随着弘治十七年到来,沈溪感觉自己肩头的压力又增大了许多,距离历史上弘治、正德朝的拐点愈发近了,沈溪心中开始揣测时局的变化。

  不过无论如何,沈溪都不准备留在京城,在他的设想中,此番在湖广至少得待个三五年,若一切按照历史发展,那他基本可以熬过正德初年的朝局混乱,到那时他再考虑是继续留在地方做官,还是回京城进入朝廷中枢。

  沈溪发现,自己再世为人不过十一二年,但在朝堂上已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很多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