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20 章(1 / 1)

寒门状元 天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丧师失地的主要责任人是他,但后来收复大多数失地并将鞑靼人赶出国境的功臣依然是他。

  但问题是驱除鞑虏的过程,基本是沈溪打的几场硬仗奠定,对于这一点,刘大夏自己都承认。所以刘大夏到京后便奏请皇帝,要将首功让给沈溪,并力主让沈溪留在京城,出任六部侍郎。

  文官集团都没料到,刘大夏这样老谋深算的老臣,回到京城后会极力主张给沈溪请功,甚至在腊月十一和腊月十二两天,刘健、李东阳等几个文官集团的主要领袖相继单独约见刘大夏,想让他收回成命,别给此番朝廷军功议定工作找麻烦,但却让刘大夏毫不留情地予以驳回。

  因为首功问题,文官集团内部各派系闹得不可开交,以至于刘大夏回朝这几天,朝廷对于军功议定没有任何结论。

  连个首功都没拟定,后续论功请赏就只能拖着。

  腊月十三,谢迁将沈溪叫到自己在东长安街的小院。

  书房中,谢迁脸上带着几分得意,问道:“沈溪,关于刘尚书谦让首功之事,你知道了吧?”

  沈溪点头,他获悉这件事不是来自朝廷风传,而是源于刘大夏回京当天,派人送来的消息。

  谢迁再问:“你如何看待此事?”

  沈溪好奇地反问:“什么如何看?”

  谢迁没好气地说:“刘尚书愿意把首功让给你,足见对你的肯定。现在内阁就此问题僵持不下,原本一个首功一个次功,无太大争议,以刘尚书的年岁和资历,你根本无从争起,但我现在想问你,对这首功,你要争吗?”

  沈溪很想问,我就算把首功争回来,有什么用?难道可以避免到湖广去履职,还是多发几万两银子犒赏供我和家人开销?

  既然不能封侯拜相,又不能对自己未来的仕途形成太大影响,那是否首功,对他来说就没太大意义。

  沈溪回道:“一切交由谢阁老决定!”他这么说,自然就是不争了。

  谢迁听了满脸不悦,道:“年纪轻轻,那么老气横秋干什么?年轻人要多一点朝气,你若是要争,老夫就尽量帮你。”

  “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刘尚书一再坚持,陛下的态度有所松动,如果我使上一把劲,未必拿不下来!但如果你不想争,那就趁早上疏朝廷,免得内阁和兵部为难!”

  谢迁逼沈溪明确表态,无奈之下沈溪只得幽幽一叹:“学生想好了,争与不争意义不大,还是不争了吧!”

  谢迁皱起了眉头,过了好一会儿才盯着沈溪的眼睛叹道:“这可是你说的,老夫便按照你的意思拟一份上疏,交给刘尚书。只要他能理解你的苦衷,相信这件事没那么多争议。不过,现在无非是刘尚书跟你之间谁主谁次的问题,朝廷亏待不了你!”

  “刘时雍不知道怎么搞的,这次回来非要把首功让给你,实在让人捉摸不定!”

  谢迁不理解的事情,沈溪却看得非常透彻。

  刘大夏为什么要为沈溪争这个首功?其实跟弘治十三年要打压沈溪的功劳目的一样,为的是保持“平稳”。

  当初沈溪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压沈溪的功劳,是为了让三边将士不至于对朝中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心生妒忌,从而做出什么对朝廷不利的事情,维护武将集团的利益。

  彼一时此一时,沈溪现如今靠自己的军事才能,在土木堡到京城这一线连续打了六七场漂亮的大胜仗,消灭鞑靼人的有生力量,给三边兵马回援京师赢得宝贵时间,还帮助朝廷获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如今沈溪在边军中的声望,跟刘大夏没多少区别。

  其实朝廷最应该给沈溪安排的官职,是让沈溪接替刘大夏任三边总督,统筹三边兵马,完成战后三边以及宣大等地的休养生息。

  如今整个边军都知道沈溪的丰功伟绩,大明军队非常需要推出这样如同神明般的人物,刘大夏为了维持军队稳定,自然得把首功让出来。

  沈溪苦笑着摇头,心道:“刘大夏居首功,这是从文官集团的利益出发,文官认为论功一定要按年龄和官职、资历等因素来排,所以文官非要刘大夏应下这个首功不可。至于我居首功,这是出自武将集团的考虑,武将集团对我的肯定,以及他们对朝廷赏罚分明的渴望,才是刘大夏让功的主要原因!”

  这些话,就算沈溪心知肚明,也无法跟谢迁解说,因为有些话说出来会伤人。

  谢迁身在文官集团,在他眼中,刘大夏是首功的不二人选,所以尽管谢迁嘴上说得漂亮,但如果沈溪真要开口争功,他未必会使力。

  沈溪自己对首功还是次功,根本不看重,因为那是个虚名。

  刘大夏作为兵部尚书,为了服众,必须把沈溪推出来,树立起一个大家都信服的偶像。其实这会儿安排沈溪进兵部担任侍郎,再合适不过了,但因为文官集团的排挤,沈溪连户部都进不去,更别说是比户部更加要害的兵部衙门了。

第一三一一章 分歧

  按照谢迁的吩咐,沈溪伏案写下上疏,表明自己无意争功。

  这份上疏谢迁准备先拿给刘大夏过目,希望刘大夏看到沈溪的表态后,不再坚持,那么上疏就不必由内阁票拟再交由司礼监甚至皇帝本人进行朱批。

  但如果刘大夏一意孤行,要为沈溪争首功,谢迁再视情况考虑是否将沈溪上疏呈奏皇帝面前。

  看到谢迁一副热忱的模样,沈溪便知道在文官心目中多在意资历和规矩了,即便是跟他站在同一战线,谢迁依然不会主动为他争首功,更多的还是考虑平衡朝中各方关系,以中庸的心态对待此事。

  既然连身为内阁大学士的谢迁都无心争取,沈溪自然不会勉强,对他而言,拿个次功也不错,即便武将集团替他不值,但始终刘大夏把自己的态度表现出来了,充分展现了他的“高风亮节”,军中人士只会更佩服刘大夏。

  沈溪心想:“我身为文官,却被人打入武将集团的行列,这是否太过讽刺了呢?”

  原本谢迁想挽留沈溪在小院过夜,但沈溪却暗自嘀咕……你这老家伙不会是又想我帮你票拟奏本吧?想起之前因为奏本之事,闹出颇多波折,这次沈溪没有就范,以家中有事为由,匆忙告辞。

  谢迁没有坚持,他很清楚,现在沈家最大的事情莫过于他小孙女临产,他也不希望谢恒奴分娩时,丈夫不在身边。

  等沈溪离开,谢迁在书房看了会儿书,再也坐不住了,干脆趁热打铁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