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之地失守,鞑靼各部的兵马可以快速通过宣府之地,直接威胁大明京师腹地。
谢迁战战兢兢地将战报拿起来,先对了下日子,时间没错,大约发生在二十个时辰之前,地点也没错,确实是宣府镇宣大总督衙门发出,同时还配有五军都督府驻宣府衙门的战报,可以直接上达天听,甚至不用过内阁这一关。
谢迁语气低沉,缓缓读道:“宣府遭遇围困共二十三日,初时夷寇兵马自西向东,包围宣府城池,本月初七与自北向南的鞑靼大军汇合,日夜不停发起进攻。十月十三日夜,宣府北城墙破损,夷寇兵马入城,城陷!万全右卫兵马南下,败!万全左卫被困,不明!怀安卫城,陷……”
谢迁每说一句话,便让朱祐樘的心颤抖一下。
宣府被困多达二十三天、十月十三日夜城破等情况,都是一再挑战朱祐樘心理承受的极限!
宣府这大半个月甚至是一个月来军报不明的情况,几乎一股脑儿浮现在朱祐樘的脑海中,令朱祐樘感觉到一阵急火攻心,头脑发昏之后根本就不想再继续听下去,但心中又迫切地想知道还有什么更触目惊心的事情。
至于旁边的李东阳,听得更是肝胆俱裂。
李东阳一向坚持平安无事的宣府之地,原来早就被鞑靼人盯上了,一直到谢迁最后说出“张家口堡,陷”,李东阳面如金纸,全身颤抖个不停……他忽然意识到一个严峻的问题,张家口堡的失守,意味着北关防线全面失守,鞑靼人不需要再绕道延绥等地,只需要攻破居庸关和紫荆关,就可以直接杀到大明京师腹地。
谢迁放下战报,他自己也是好半晌没有回过神来,脑子却在飞速转动,思索宣府失守会带来怎样的恶果。
“咳咳咳咳……”
刚开始时朱祐樘气息还算平顺,不过到后面,朱祐樘已经难掩心头涌动的气血,猛烈地咳嗽起来。
萧敬连忙过去搀扶朱祐樘,不停劝慰,但此时已没有任何效果……朱祐樘气愤萧敬欺瞒哄骗他宣府太平无事,又恼恨内阁长时间无所作为,坐视宣府失守,心乱如麻之下,根本就听不进任何劝解。
与此同时,马文升和张懋到了乾清宫外殿,他们刚走进宫门,就听到里面朱祐樘剧烈的咳嗽声。
马文升和张懋不由相视一眼,心中同时冒出的念头不是西北发生什么事,而是朱祐樘的病情是否恶化要到再次临终托孤?
未经传召,马文升和张懋二人不敢随意入内,就听里面朱祐樘剧烈咳嗽之后,突然急切地问道:
“沈溪……沈卿家……情况如何了?”
跟谢迁问及沈溪时的心情一模一样,当在榆林卫失守,西北战局糜烂时,朱祐樘第一时间便想到沈溪,这个曾经在大半个月前就上奏朝廷在宣府遇到鞑靼军队主力,甚至提前一个月就提醒朝廷要防备鞑靼人瞒天过海杀到宣府腹地的少年大臣。
那时候鞑靼人只是有这想法而未付诸实施,若朝廷听从沈溪的劝告,迅速向宣府增兵,断不至于出现如今宣府全面失守的不利局面。
萧敬被突然问及沈溪之事,显得非常彷徨,因为他不记得在战报中看到有关沈溪的内容,当下支吾道:“陛下,老奴……不知沈大人的状况。”
“你居然说不知道……沈卿家不就在宣府吗?他统率兵马……往援三边,但却在宣府驻足不前,他麾下可是有五万大军……为何如此多兵马,宣府还是失守?!”朱祐樘此时几乎是厉声质问。
朱佑樘质问的对象是李东阳!
李大学士之前一直在朝堂上说西北平安无事,宣府稳若泰山,此后西北战局的演变也印证了李东阳的判断,局面虽然曾经恶化,但之后一直在往良性方向发展,谁知道到最后突然就给了朱祐樘一记闷棍,让皇帝瞬间从高峰跌落谷底。
宣府失守,可要比延绥失守带来的危害更大。
谢迁又听到皇帝说出“五万人马”,这会儿已经顾不上别的,怎么也要为沈溪解释一下。他出列提醒道:“陛下,沈溪……只是带了六千京营兵马前去,很多还是老弱……骑兵极少,军备物资……也不是很充足!”
虽然谢迁是在跟朱祐樘顶着说话,但朱祐樘并未出言责怪,因为这会儿他需要别人来跟他讲分析为什么宣府会失守,一定要找到理由,他才会觉得心安。
朱祐樘呢喃道:“五万大军,实际上只有六千人马,老弱……病残?没有骑兵?宣府不是有那么多火炮吗?火炮不是可以杀人于无形吗?沈卿家的兵马在宣府城中,城池也会失守?”
这次谢迁不敢再接过话茬了。
当听到朱祐樘下定论说沈溪人也在宣府城中,谢迁的心跟着一凉,因为他最担心的就是沈溪在宣府丧生,永远回不来了。
乾清宫寝殿再次陷入宁静,李东阳、谢迁和萧敬都不敢随便搭话。
此时身在外殿的马文升和张懋,还有后脚进来的兵部侍郎熊绣,都听到朱祐樘的问话,别的他们没听清楚,不过“宣府失守”这四个字,却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
之前除了沈溪奏报过宣府的事情外,朝廷上下对于宣府的情况几乎是一无所知,就连马文升都不记得自己多久没听过宣府的战报。
现在只是来了一道战报,就很彻底,宣府从出现在朝廷的视野中,到完全失去控制,也就是一份战报的时间。
第一一四二章 内外交困
朱祐樘急火攻心,加上怀疑、忧虑、烦闷、担心、焦躁等负面情绪纠缠在一起,身体和精神状况非常不好,根本就无法继续会见大臣。
谢迁和李东阳也不得不暂时退到外殿,等候太医紧急救治。
等二人出来时,闻讯赶到宫里的大臣已不在少数,全都是朝中一等一的重臣,七卿中除了兵部尚书刘大夏在西北不能过来外,其余之人悉数到齐,此时他们已从之前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宣府发生的状况。
“于乔,为何会有此等事?”马文升上前去问询谢迁。
因为刘大夏奏报的“宁夏大捷”,谢迁在朝中的地位直降,主要原因在于他举荐的沈溪在此番对鞑靼的战争中作用不大,甚至还虚报宣府战事,惹来皇帝和朝中众多大臣的不满。
但随着现在宣府战事情况落实,谢迁的地位忽然就突显出来,别人有什么事也都是先上来问谢迁。
谢迁摇头苦笑:“我从何而知?西北的情况,不过是一份战报接着一份战报,我这边所得到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