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62 章(1 / 1)

寒门状元 天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送到司礼监,萧敬也未重视此事,以至于奏本就此留中不发。

  谢迁多般努力终于知道此事,而且想尽办法终于看过沈溪的奏本,明白前后缘由,但为了朝中平稳,一直未将此事说出来。

  “于乔,你说的……宣府镇防备之事,是怎么回事?”李东阳未置可否,倒是马文升问了一句。

  谢迁这才警觉自己失言,他之前也觉得沈溪是在为自己找借口,所以看到沈溪的奏本以及私信后,认为应该采纳刘健的观点,就是不把事情声张,免得沈溪被人耻笑,他这个内阁大学士的面子也过不去。

  但现在李东阳要追究沈溪“不作为”的大罪,谢迁情急之下将此事提出,主要是想证明沈溪出塞后分明是“有作为”。

  虽然在谢迁自己看来,这辩解显得牵强无力。

  谢迁道:“沈溪小儿之前曾上奏朝廷,言及鞑靼人可能会侵犯宣府,威胁京畿安稳。即便他预料不准确,但恰恰说明边关战祸未平,如今便计较沈溪小儿的罪名,是否太早了些?”

  李东阳仍旧不言不语,但看他的态度似是不会善罢甘休。

  马文升谨慎地说道:“说起来,似乎宣府镇已有多日未曾有消息传回,莫不是真有紧急变故?”

  张懋笑呵呵地说道:“马尚书过虑了,宣府周边数百里城垣,若有战火燃起,岂能没有战报抵往京城?没消息,恰恰是好消息,边关经此折腾,早些平复好,莫要再惦记出兵草原,不然受苦的还是百姓!”

  李东阳显得极不耐烦,反倒是张鹤龄无意中说了一句:“若宣府有危难,京畿周边恐怕非戒严不可!”

  张懋原本在笑,听到这话瞬间脸色僵直,张懋在一众大臣中算是脾气好的,他身为世袭公侯,执掌军权多年,一向秉承几边各不得罪的原则,但他对张氏兄弟很看不惯,统调京营人马,居然利用驻守城门的机会擅自放行货物进城,囤积居奇的同时,还令城中增加不稳定因素。

  谢迁道:“京畿戒严,苦的是百姓,边关兵锋一日不休,百姓就要多受一日之苦。沈溪小儿年轻气盛,颇为自负,若他真以为宣府有难,或许会屯兵驻守,宣府与京畿安危休戚相关,驻兵宣府并非恶事。李大学士以为呢?”

  李东阳撇撇嘴:“若于乔所言属实,倒能理解沈溪为保京畿安全的一片苦心。但若宣府未有北寇入侵,那当如何?”

  谢迁驳道:“宣府多日未有消息,不恰恰证明北寇兵马有所动作?”

  二人隐隐又有争吵的架势,马文升劝解:“如今谈论为时尚早,不妨静待几日,或者发函问询沈溪军中动向,再作定论!”

  几人说话间,到了文渊阁大门前,原本马文升等人不该进去,但预计到边关可能有战报传来,要先进去查验后再走。

  尚未进内,有通政使司官员将十几份奏本送来,李东阳特地当着马文升等人的面,将奏本仔细挑选过,从中找出居庸关、紫荆关、太原镇、大同镇等军镇发来的战报。

  李东阳将战报呈递到谢迁面前,意思很明显,这是关于宣府的战报,你自己拿去看吧。

  谢迁接过战报,只是扫了一眼,发现这是宣府周边送来的关防奏报,虽然没有宣府镇自身的,但周边都没有战事,难道说唯独宣府有难?这意味着沈溪奏报之事并不属实!

  “宣府应无鞑靼入侵!”

  马文升看完后说了一句,等于是作出判决。

  谢迁脸色变得极为难看,本来宣府平稳,对朝廷来说是好事,但没有战报,意味着沈溪难以开脱罪名。

  现在谢迁反倒巴不得宣府周边有大批鞑靼骑兵入侵,如此沈溪的判断准确,沈溪不但无过,反倒有功。

  “功勋奖惩申报之事,我不再理会了!”

  谢迁说到做到,既然沈溪说的不属实,他便不再去干涉李东阳追究之事。

  但追究是追究,谢迁最多容许沈溪被降职或者革职,想让沈溪被定罪发配流放,他绝对不允许。

第一一〇〇章 英雄,美人

  宣府镇的状况,已到水深火热的地步,但朝廷依然懵然无知,这只能说是亦思马因在控制大明军报传递上做得非常出色。

  鞑靼人控制宣府到周边军镇以及到大明京师的快报,明军上下对此一无所知,因为之前也出现过军报联络中断的情况,即便明军上下发觉不妥,也只会以为是鞑靼人的游骑阻断了通讯联络,而不会以为宣府出现问题。

  短短半个月时间,亦思马因便截获大明军报上百份,不单单是各处传报京城,也有地方呈报关口要隘的通知。

  亦思马因因此得知刘大夏出兵宁夏镇,这意味明军上了当,只要刘大夏人马往西去,他就有更多的时间来攻打宣府镇。

  “最短三日,最迟不能超过六日,必须连下张家口堡和宣府,一路东进,在半个月内拿下居庸关,然后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攻打明朝京师……当初瓦剌也先未竟之业,今日将由我来完成,明朝也将会跟宋朝一样成为历史,我们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朝代!”

  亦思马因有着极大的野心,他从未想过威胁达延汗在草原上的地位,更热衷于当国师,作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

  亦思马因作为一个部族的首领,拥有自己的军队,这是他坚实的后盾。在这次进犯大明的战事中,就连达延汗也不得承认,亦思马因居首功。若是换作别人,有如此威名和成就,或许就会生出谋乱自立之心,但亦思马因想的却是如何将大明一举覆灭,成就两百多年前忽必烈汗的伟业。

  “国师,刚刚得到消息……火绫部人马,在一个叫土木堡的地方,全军覆没了!”一名千户进来跟亦思马因报告。

  亦思马因几近沸腾的雄心壮志被人泼了一盆冷水,他陡然站起,厉声喝道:“火绫人呢?”

  “回国师,火绫被明军掳劫,全军仅有两百三十骑逃回,如今人都被押解在大营内,请您处置!”千户面色不善道。

  亦思马因猛吸了一口气,起身往大帐外行去。

  走出中军大帐,远远就能见到前方宣府城巍峨的城墙,这是亦思马因抵达宣府后围攻城池的第三天,三天时间火绫便战败,即便他曾预料到沈溪狡猾多端,也未曾想到火绫会败得如此彻底。

  亦思马因在千户的带领下,往营帐西侧而去,远远地,他便见到一排排被五花大绑、头被按在地上鞑靼士兵。

  在鞑靼人看来,战士就应该战死沙场,绝不苟且偷生,这些人没有跟随火绫死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