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官。不过多了朝廷的任命,那他更师出有名,可以在东南三省为所欲为,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势力发展到吕宋岛,建立海外殖民地,或者将安南重归大明版图……
以前沈溪没权限做,现在有了权限,就可以好好规划一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显然,平定倭寇和海盗才是当前第一要务,别的事都要让一让,但在东南三省建立自己的势力倒是刻不容缓。
沈溪准备在官场上拉拢一批官员,惠娘和李衿的商业版图也得开始布置。
惠娘和李衿的生意,以广州府为中心,往东南三省延伸,福州那边还有宋小城重建的闽地商会,这些都能得到政策上的支持。
不但沈溪自己的生意,地方商贾的生意也受到督抚衙门庇护,沈溪开始大肆鼓励发展商业,商业不再是与民争利、与官府作对的贱业,地方官府不得再为难商贾。
甚至佛郎机人,都能加入到分蛋糕的行列中。
沈溪将唐寅派去琼州府,是他扩充权力版图的一部分。
正月十六,沈溪亲自送唐寅夫妇上路,唐寅作为特派使节,将在琼州府停留半年左右的时间。
在沈溪看来,他在东南三省的布局已经展开,现在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求稳,不能让政敌抓到他的把柄。
他现在升官,就是为了“发财”,但财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要为将来官场升迁积累资本。
无论是养兵,还是施政于民,都需要雄厚财力的支持。
以陆珩为首的布政使司,以及闽、桂两省布政使司衙门,开始调运钱粮往广州府,沈溪年底将兵马解散后,将会于二月中旬开始重新集结,他把北上平定倭寇和海盗的出兵日期,定在了三月初六。
在沈溪的计划中,这次出兵大概需要三个月时间,将在六月上旬结束征战,届时将直接返回福州府,而不是广州府。
沈溪没求一次把东南沿海所有海盗和倭寇都平息,主要是把声势闹起来,让海盗和倭寇看到朝廷平定海疆的决心,还大明沿海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第九一三章 风光
二月初,钱粮准备基本就绪,沈溪的差事愈发轻松,不需要到衙门点卯坐班,也不需要跟以前一样站着给熊孩子讲课,日上三竿到官驿那边走一圈,如果有来往的公文就看看,没有的话就直接回家,一天差事就算完成。
让沈溪付出精力和汗水的,却是在他摆弄的那些番薯苗。
岭南的农历二月,气温急速回升,但玉米生长期内要求温暖多雨,沈溪手头的玉米种子不多,不敢胡乱播种,倒是番薯成活率高且对气温环境没有太过苛刻的要求,沈溪在春节后的这段时间,便忙着番薯的栽培。
沈溪选择三月初六出兵,也是考虑到开春后把番薯和玉米都种上,出征获得军功的同时,等归来时玉米和番薯差不多便成熟了,一年栽种两茬,弘治十七年就可以在东南三省大规模推广。
在培育新作物的同时,沈溪开始组建自己的情报机构。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沈溪如今手头不缺钱粮,尤其是在陆珩到任广州后,钱粮调度都不需要他费心。
沈溪现在要的是一套严密的情报机构,不但能调查闽、粤等地的匪寇情况,还能根据他的需要,准确地掌握府、县各级衙门的施政得失,百姓的拥护情况以及物价的涨跌趋势等等。
既然要把东南三省经营为自己的“后花园”,仅仅获得管辖权不够,连皇帝都知道派巡察御史到各省各道巡听风闻,又有镇守太监充当耳目,他没理由偏听偏信地方官的奏报,做一个闭目塞听的长官。
组建情报机构,不能从明面上来,当初玉娘在汀州府调查情报的方式就很好。
沈溪组建情报机构基本与以前一样,采用商业体系,开办商铺或者经营酒肆茶楼,靠三山五岳的人来为自己收集消息,宋小城负责闽省的情报,惠娘和李衿负责粤省,至于桂省那边商业暂时涉及不到,可以慢慢发展。
这些情报最初会显得混杂,没有条理和针对性,不过沈溪相信,只要有专人加以梳理分析,每天汇总并从中归纳要点,以后他足不出门就知道三省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套体系会随着商业的铺开而扩大,情报人员熟能生巧,慢慢就不需要他多操心。
“……相公,娘不肯回去,反倒想把爹和家里的一些叔伯接过来,帮相公做事,说这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妾身不敢拿主意,只好来跟您说了。”
谢韵儿每天操心家事,主要是担心周氏闹出乱子不好收拾,婆婆那边一有风吹草动,她回头就告诉沈溪。
婆婆再泼辣,有疼惜体谅自己的丈夫就好。
沈溪年前就想把周氏送回宁化县,可那时毕竟快新年了,正是阖家欢聚的日子,把老娘送走不合适,他也就忍住了。
结果到了二月初,周氏还赖在广州府,明知道道丈夫在老家不肯过来,她居然不管不顾,其实已经算是不遵妇道。
谢韵儿口中的“叔伯”,并非沈家明字辈的人,而是永字辈,属于谢韵儿的“小叔子”和“大伯哥”,丈夫的同辈兄弟。
沈溪之前有过规划,让沈家人帮他做事,但沈家同辈中,只有沈永卓和沈元是读书人,其他人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来广州也派不上大用场,让沈溪觉得难以安排。
但二房的五郎沈永祺,他倒是可以调过来,除此之外他想到一个人,就是汀州府的小表弟杨文招。
叫沈永祺来是为了兑现对沈明有的承诺,而杨文招全因小时候的交情。当初的傻表弟杨文招如今已经十六岁,杨文招不是读书的材料,帮家里打理生意笨手笨脚,听周氏说他经常被父母喝斥,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沈溪现在已经开衙,需要“自己人”帮忙。
“我这就写信回汀州,具体事情交给我来安排。”沈溪道,“不过把娘送回宁化,刻不容缓。”
谢韵儿有些为难:“此事恐怕要相公亲自跟娘说。”
沈溪没有犹豫,当即前往周氏住的东厢房,刚把自己的意思挑明,周氏立马就要动手打人了:
“你个小兔崽子,现在当了官,娘都不要了是吗?说给你弟弟找先生,现在都没找来,还要把我们娘仨送回汀州府,你就没想过我们回去要过什么苦日子……”
沈溪道:“娘,没让您回去过苦日子,儿准备给您一千两银子用度。小弟和小妹就留在广州府,让韵儿带着他们。回头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