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42 章(1 / 1)

寒门状元 天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不成?”

  谢迁打量沈溪,不太懂沈溪真实意图如何。

  沈溪道:“谢阁老不妨想想,永乐年间,我大明多次派海船出海,那时候真正是万邦来朝。这些年来,大明闭关自守,外面很多东西我们都不了解,这会大大影响我大明在藩属国心目中的地位。”

  “我大明地大物博,那些刀耕火种的野蛮人,有什么好学的?”谢迁便抱着大多数国人所有的天朝上国的想法。

  沈溪道:“谢阁老似乎忘了佛郎机炮的事情……”

  一句话便把谢迁给呛了回去。

  在谢迁眼中“刀耕火种”的佛郎机人,居然能生产大明没有的佛郎机炮,那火炮之巧妙和先进,令大明工匠叹为观止,要不是沈溪坚决把佛郎机炮从泉州运到京城,并且力主在校场演炮让皇帝见到火炮的威力,也就不会有之后对鞑靼人作战中火炮显神威,令大明反败为胜,取得对草原部族的主动权。

  “除了佛郎机炮,他们还有什么东西?”谢迁这会儿谨慎了许多,好奇地问道。

  沈溪道:“学生没去过佛郎机国,如何得知?不过学生听闻,佛郎机人中有一人名叫哥伦布,他在一片神奇的陆地上,发现了几种高产的农作物,我们可以让佛郎机人把这些作物的胚芽和种子拿来作为交换。”

  谢迁老脸横皱看向沈溪,不太明白沈溪从哪里听来这些话消息,他摆了摆手道:“别是些无稽之谈吧?”

  沈溪还真不是无的放矢。

  哥伦布是西班牙人,与阿尔梅达分数两个国家,但此时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统被大明称为佛郎机人。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在1492年,这一年是弘治五年,哥伦布之后又相继去了几次美洲大陆,他一直以为美洲大陆就是印度,之后把那里几种后来改变世界的作物带回欧洲,分明是玉米、番薯和马铃薯。

  如今九年过去,这几种作物已经开始在欧洲和南非、南亚以及东南亚的殖民地开始播种,但尚未传到大明来。

  而华夏历史上的人口爆炸,正是源自于明末时期番薯、马铃薯和玉米传入中国,为人口剧增提供了足够的食物。

  沈溪笑道:“这些事情的确是学生听来的,但至于是不是无稽之谈,尚未得到证实。不过,谢阁老当初听说佛郎机炮的威力时,不也觉得是无稽之谈吗?”

  谢迁摸了摸下颔的胡子,带着几分迟疑:“你小子有几成把握?”

  “十成!”沈溪道,“谢阁老只管以此上奏陛下,学生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担保,绝无虚言。”

  谢迁没好气地说道:“要你的身家性命作甚?既然你觉得此事可行,那就回去拟个奏本,老夫看过后觉得没问题,自然会誊录后上呈。”

  乍一听,谢迁又准备抢沈溪的功劳,但沈溪却知道谢迁此举是在保护他。

  若由沈溪提出跟佛郎机人交易,说要引进玉米、番薯和马铃薯种子,弘治皇帝根本不屑一顾,甚至还会觉得沈溪是第二个张濂,被佛郎机人收买所以才会胡言乱语。但谢迁身为阁臣,由他来上奏,那就没任何问题。

  谢迁基本算得上是位极人臣,若是提议中肯的话,就连弘治皇帝也不好当面拒绝,更何况谢迁奏请的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事情,由不得他不重视。

  沈溪回到家便钻入书房,开始写奏本,准确说是帮谢迁草拟奏本,回头谢迁可以一个字不用改,誊抄一份就可以拿去跟弘治皇帝交差。

  沈溪已经想好这份奏本怎么写,那就是建议朝廷像对待朝鲜那样,跟佛郎机人进行商业、手工业、农业等全方位的交流,在佛郎机人不经意的情况下提出交换一些农作物种子,把大明的农作物送出去,再把外面的种子引进来。

  虽然看起来对等,但玉米、马铃薯和土豆种子对于大明来说或者就涉及未来增加几千万上亿人口,是大明未来的希望。

第七三二章 刘大夏的器重

  沈溪替谢迁拟奏本的时候,尹文在一旁好奇打量,拿着蒲扇的小手时快时慢,偶尔她还会看着沈溪走神。

  “你不热吗?”

  沈溪感受着习习凉风,心里一阵温馨……尹文就好像是他的贴心小棉袄,无论他做什么,这个小妮子都喜欢这么安静地陪着他,使得他的身心都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

  “嗯!?”

  尹文想了想,然后摇头。

  虽然小妮子额头已经见了汗珠,但只要陪在沈溪身边,她就不觉得热,因为心里的欢喜让她忘记身体的难受。

  沈溪笑道:“给自己扇一扇,一会儿我要出去,在家里乖乖听话,知道吗?”

  “嗯嗯。”

  尹文以前最喜欢黏着沈溪,生怕沈溪出门后回不来,甚至沈溪出门后会躲到自己的屋子里哭,可后来她知道,每次送沈溪离开,回头都能见到沈溪回来,而且每次见面都多了几分新鲜感。虽然每次只有不到一天的分别,却让小妮子有一种“小别胜新婚”的感觉。

  沈溪把奏本写好,检查完后给谢迁送去,刚来到谢府门口,发觉外面停着顶轿子,似乎有什么人前来谢府拜访。

  为谢迁拟奏本,到底是会让谢迁感觉丢面子之事,沈溪识相地准备离开,却有谢府家仆出来道:“沈大人,我家老爷和刘尚书等候您多时了。”

  沈溪这才知道,原来是刘大夏到了谢迁府上。

  刘大夏回京后,沈溪并没有特意登门造访,主要是他不想让刘大夏觉得他挟恩图报,进而对他的人品产生质疑。

  “刘尚书是自己来的,还是受邀而来?”进院子的时候,沈溪随口问了一句。

  因为沈溪常来,甚至谢迁不在家时沈溪也可以自由进出谢府,使得沈溪跟谢府仆人熟稔起来。

  仆人笑着解释:“大人,您这是为难我……就算老爷派人去请了谁,但我没有负责经手,也无从知晓啊!”

  沈溪想了想哑然失笑,确实是这么个道理,难道主人去请了谁会通知仆人?

  未到书房门口,沈溪就听到谢迁爽朗的笑声,好像在说什么有趣的事情。沈溪跨入门槛,恭敬行礼:“谢阁老,刘尚书……”

  房间中除了刘大夏和谢迁外并无旁人,因为是六月盛夏,门窗都开着,又是在商议朝事,书房没谁敢接近。

  “沈溪,正在说你呢,你就来了……”谢迁笑道,“刘尚书谈及,在延绥时你赶着牛车便上了战场,指挥作战时站在车板上,好像根旗杆一样……哈哈,你小子胆子够壮的,不怕被鞑靼人的射手当靶子射下来?”

  沈溪心想,你当我前世地理是白学的,不知道榆林卫北边是榆溪河?鞑靼人要拿弓箭射我,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