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顾雍再败(1 / 1)

三国之投诉就变强 千秋萌业 1883 汉字|0 英文 字 5个月前

第123章 顾雍再败

  典华半眯着眼,抬了抬右手,示意他继续。

  别说一首,你就是再来十首,也要碾压你。

  只听顾雍咳嗽一声,接着念道:“水秀山清雾悠长,闲倚小阁窗归来望。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石巷雨线长。”

  又是描写江南之景色。

  山水雾、小窗,春风,江南雨,还有一条长长的石巷。

  典型的江南特色。

  很美的画面。

  顾雍自信的用挑衅目光看向典华。

  典华轻笑一声念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

  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

  江南特色,早春之气,同样道尽了江南之美。

  但还是一首借景抒情之诗,后面一个反转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即使是再美的景物,看多了也不美,待久了不能得志,同样是郁闷。

  蔡邕以经五十开外了,人过半百,流落至此。

  人生何等唏嘘。

  此诗再次狠狠的敲击了他一下。

  “好诗,佳作,兴夏文采远胜同辈之间,天下间,莫有几人能相比。”蔡邕以经无法掩饰心中的喜欢。

  典华的才华,以经远胜同龄之人。

  就是跟他们这些老头子辈的大儒,也不相上下了。

  “我……”顾雍一口闷血涌上,眸中闪过痛苦之色。

  自己又败了。

  典华的才气,确实不是他能比的。

  天下英雄无数,自己不过是吴郡的井底之蛙,还自恃天才,无人可比。

  结果相差无比之远。

  顾雍苦笑轻叹,有些痴癫,喃喃数语。

  脸色一下子惨白起来。

  “元叹你没事吧!”蔡邕走过来问道。

  顾雍抿嘴,用衣袖擦拭了下嘴间的血渍摇摇头道:“师父,我无事,只是一时被忧愤所扰!”

  说完,顾雍站起来,朝着典华一拜道:“侯爷大才,顾雍不及!”

  “顾公子承让了,你之才华天下少有,假以时日,必能大才,前途无可限量。”典华见对方主动认输,倒也颇为欣赏。

  如果顾家不是吴郡四大家,他以经开始招揽了。

  但是吴郡的世家更排外,也更守旧。

  所以他只是朝着张绣招招手,让其将一个木盒呈上来。

  典华亲自打开,送到顾雍的手间道:“这里有雪花纸二百张,聊表谢意,泰山大人在顾家导叨扰多时,多谢顾公子照拂!”

  顾雍本想拒绝,博一个美名。

  但是看到白纸的那一刻。

  想说的话全都给咽了回去。

  雪花纸……

  纯白如雪,纤尘不染的纸。

  天下竟然还有这么白这么细腻的纸。

  对于藏书世家来说,这绝对是一份不可拒绝的大礼。

  顾雍眼中开始闪发着炽热的光芒。

  就是蔡邕见了,也是茫然了一下,也是惊奇不已。

  白纸……

  这时他才记起,蔡琰的书信,用的就是白纸,而非简牍。

  ——开始还有所疑惑——

  没想到竟然是因为辽东产纸。

  “兴夏有心了,元叹你就收下吧!”蔡邕主动帮着盖上盒子,笑着对顾雍道。

  此时再看典华,是怎么看怎么顺眼。

  有此物作为礼,偿还顾家的恩情再好不过了。

  “是师父!弟子受领了!”顾雍接过,朝着典华躬身一礼。

  蔡邕这才对典华道:“兴夏,这白纸从何而得,可是辽东特产。”

  “回泰山大人,此物乃是我偶然来了兴致,研究捣鼓出来的,我辽东以经开始大范围的使用了,辽东学院的书籍,均使用纸质装订,等泰山大人到了辽东学院,见到康成先生就明白了!”典华简单的解释了一下。

  蔡邕听大喜,笑道:“好,我跟你去辽东,正好瞧瞧辽东学院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与康成好好切磋交流一下学识方的东西。”

  本来蔡邕就是搞教育出身的。

  所以对辽东学院有着浓厚的兴趣。

  一旁的顾雍闻言,心生羡慕。

  原来辽东还有郑康成这样的大儒。

  蔡邕留意到了顾雍脸上的变化,问道:“元叹,你学业未成,我走后当勤勉学习,如果外出游历,可至辽东来,我不能答疑解惑之处,还有康成先生能助你!”

  “我……”顾雍有丝犹豫,看向典华:“侯爷,雍可以往辽东否!”

  “只要不是打本侯琰儿的主意,随时欢迎顾公子到辽东来。”典华大方的说道:“辽东三郡,诚纳天下英豪,更欢迎有才干之人前来求学为官。”

  多余的话,典华不便多讲。

  世家子弟想去,他并不排斥。

  毕竟世家之中人才是真的不少。

  而且不乏德行高尚者。

  只是大部分被自家的利益所框限住,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而已。

  所以这些人,他典华从不强求,愿者上钩。

  辽东要的是志同道合者。

  “多谢侯爷,雍会好好考虑的!”顾雍没说去,也没有拒绝。

  模棱两可的应了下来。

  接下来,典华又与蔡邕谈起了辽东的事还有蔡琰的事。

  翌日!典华带着蔡邕迫不及待的要北返,顾雍也让下人收拾了行李,带了四个家丁打着护送的名义蹬上了武装商船前往了辽东。

  典华也不点破顾雍的小心思,带着众人走松江出海。

  行至海陵,与蔡邕等人分别,让太史慈带着蔡邕等人先去淮阴行等候。

  自己带着张绣、臧霸、吕岱三人还有一条船进入大江,沿江逆流西进。

  “主公,这大江上部分是益州,中间是荆州、下面是扬州。”吕岱作为土生土长的大江沿岸的人士开始解释道:

  “大江穿过扬州地界,北边是九江郡与庐江郡;南边是吴郡、丹阳、豫章。”

  “如此说来,江东六郡,有五郡都与大江有关联,得大江者,得扬州。”典华望着宽阔的大江江面,心底里也升起一股子豪迈。

  大江既后世之长江。

  在中下流,江面宽阔之大,比之一般的湖面还要盛。

  武装商船行走在这里,都如一叶孤舟。

  茫茫的大江两岸,无边无垠一般。

  高高的芦苇荡,延伸到远处,看不出深浅。

  清澈的江水,波涛嶙峋。

  时而风起,桅杆摇晃,船身倾斜,不比沿海岸弱多少。

  “大江天险,据此而守,果真是能成一方霸业!”

  一路穿行过来,入进庐江郡枞阳地界,典华也不免感慨一声。

  难怪后世,孙氏凭借江东六郡而抗衡北方曹魏这么长时间,没有一支强大的水军,这大江就是不可逾越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