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周瑜告退(1 / 1)

三国之天子风流 盗帅夜留香YE 1797 汉字|0 英文 字 3个月前

第177章 周瑜告退

  0177 周瑜告退;

  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驾崩,董卓入寇,十常侍伏诛,少帝去位,献帝登基,东汉政权完全掌握在了董卓的手中。

  此时蔡邕正闲赋在家,董卓闻蔡邕贤名,便强行征召蔡邕回朝为官。

  虽然蔡邕心知董卓奸恶,不愿与之为伍,但迫于董卓得到淫威,还是回到了朝堂之上为官。

  可蔡邕万万没有想到,董卓对他是如此的重视。仅仅三日之内,董卓就把蔡邕提拔到了侍中的位置上,秩比两千石,俨然成了朝廷的重臣。

  到了初平年间,颇为关东群雄的兵威,董卓迁都长安,蔡邕更是官拜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

  对于大汉朝廷来说,董卓固然是大奸大恶,但对蔡邕其人,真的是没得说。

  后来司徒王允设计除了董卓,朝中大权又掌握在了王允的手中。

  有一次蔡邕在王允的府上闲坐,众人不怎么就谈到了董卓身上,所有人都在痛骂董卓国贼,死有余辜,只要蔡邕念及当日董卓的恩情,不自觉得叹息了一声。

  结果就是这一声叹息,便为蔡邕招来了杀身之祸。王允直接将蔡邕打成了董卓的同党,投入天牢之中处死,算是为这一声叹息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虽然此事已经过去了五年之久,但依旧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总是文人士子对此事争论不休,在蔡邕的对与错之间来回纠结。

  周瑜自然是知道此事,更加清楚此事的结局。

  “怎么?士元将军是想要效法当年的王司徒,也要了瑜的命吗?”

  周瑜淡淡得笑了笑,仿佛吃定了庞统一般,“那也好,正好用士元将军半世名声,来还瑜千古忠义之名。算一算,这买卖我也不吃亏!”

  “周公瑾!你真当我不敢杀你吗?”庞统猛然起身,双手扶着帅案,身体前倾,死死盯住周瑜的双眼,眼中威胁之色极为明显。

  “那你敢吗?”周瑜毫不示弱,同样也盯着庞统眼睛,不咸不淡得反问道。

  在一刻,空气都好像已经凝结了。

  黄忠感觉眼前忽然出现了千军万马,箭如雨下,人喊马嘶,杀声四起,血流成河,气氛简直紧张到了一个极点。

  “呵呵……来者是客,公瑾快请坐!”

  庞统突然微微一笑,脸上就像是绽放了一朵花,显得格外的亲切。

  “多谢士元将军,那瑜就不客气了!”

  周瑜脸上一下子也变得如沐春风,那个热乎劲儿,就像是见到了失散多年亲兄弟一般,一边给庞统作揖,一边毫不客气得在庞统右首跪坐了下来。

  黄忠站在一旁,使劲揉了揉眼睛,感觉自己仿佛产生了幻觉。

  明明刚刚还是剑拔弩张,杀人害命,怎么转眼间就携手共奔美好的新生活了?

  “不知公瑾此来,为了孙伯符将军,带来了什么消息呢?”

  庞统完全一扫方才咄咄逼人的态度,而是用一种相对而言比较正常的声音问道。

  “倒也没什么,主要是有两件事,想要拜托士元将军上奏给天子!”周瑜笑道。

  “哦?不知是那两件事?”庞统问道。

  “其一呢,就是天子在旨意中已经言明,就是要我家孙伯符将军伺机协助朝廷伐袁。

  这不是我家将军见士元将军攻城辛苦,就假借援军之名,袭取了寿春。如今寿春城以为我家伯符将军所攻占,就不劳士元将军费心了。”周瑜缓缓说道。

  庞统闻言,抬起头与黄忠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一丝了然之色。

  寿春城纛旗上的“孙”字,果然就是孙伯符的孙。

  “孙郎、周郎,你们还真是好算计啊!”庞统嘲弄得说道。

  周瑜丝毫不为所动,只是非常谦逊的笑了笑,继续说道:“当然,还请士元将军千万不要误会,我家将军对天子的忠心绝对的日月可鉴。为了表示我们的诚意,我家伯符将军愿意将他十二岁的妹妹送入宫中侍奉蔡昭仪。

  这是我家将军的奏疏,还请士元将军一定要转呈天子,代伯符将军向天子问安。”

  说着话,周瑜便站起身来,从怀中掏出孙策早就准备好的奏疏,轻轻放下了庞统面前的帅案上。

  “哼……”庞统用鼻子哼了一声,不咸不淡地说道,“公瑾你真会说笑,你家伯符将军若真忠于天子,为何不亲自前往襄阳,将这奏疏面呈给天子?

  当年文台公抗击董贼,立下大功,若是伯符将军亲自前往襄阳,说不定天子一高兴,还会封侯拜将,何乐而不为呢?”

  周瑜笑了笑,没接庞统的话茬,而是自顾自地说道:“伯符将军的意思,瑜已经带到了。若是士元将军没有别事情的话,瑜这就告退了。”

  “好!”庞统点了点头,看向黄忠说道,“汉升,送一送周先生!”

  “喏!”黄忠踏前一步,对这周瑜朗声说道,“周先生,请吧!”

  “好说!好说!”周瑜向庞统最后示意了一下,算是告辞,随后便转身跟着黄忠走了大帐。

  周瑜故意慢了一步,从身后上上下下仔细打量了黄忠的一番,心中不由得暗暗感叹。

  虽然周瑜拳脚功夫不怎么样,但眼力却极为惊人。就见黄忠太阳穴高高鼓起,全身上下健而不硕,双臂孔武有力,十只手指是哪个布满老茧,周瑜就敢断定,此人绝对是一个高手。

  一种由衷的羡慕忽然从周瑜的心底涌出。

  纵观整个江东孙氏帐下,除了孙策本人之外,就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人物。

  曾经太史慈有机会归入孙氏麾下,但最终还是失之交臂,便宜了襄阳的小皇帝。

  周瑜原以为襄阳军中,太史慈就应该算得上是顶级高手了,毕竟当初南昌城下的那个习珍,根本就不怎么样。

  却没想到此时又窜出来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武力似乎不在太史慈之下。

  怎么襄阳的小皇帝有这么好的运气,这么多顶级高手都愿意投身到襄阳军中?

  难道说这小皇帝当真是中兴之主,冥冥之中有两汉列祖列宗保佑?

  一时间周瑜有些怀疑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