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说的就是他们要对付的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人,就算将建州奴儿真的消灭了,奴化文明的阴霾也不可能就这样散去,必然会在其他地区死灰复燃,这样的话,他们所做的一切都白费了,除了徒增杀戮没有别的效果。
不过他没有说出任何一个字,因为他身后站着的是赵光怡,不是赵光灵,雄才大略的赵光怡很容易看穿他的想法,也对他的想法赞赏有加,赵光怡没有看穿的,只有银尘实现这种鞋想法的手段。
风停了,而银尘下一个问题也接踵而至,这个问题听起来似乎无关既要,却将建州奴儿统治者们的黑暗与恶心,暴露在赵光怡面前。
“你们对天宣教怎么看就是那些在鲜卑利亚生活的天选教民”
“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信奉大神的人。”那稚嫩的声音再次响起:“贝勒们信奉的因陀罗,还有什么寺庙,我们不信的,我们只听从大神的教诲”
“那你们的战魂呢,被移植来的”
“哪有我们这些普通的旗人,哪有那个闲钱去找圣女们做战魂仪式呀我们也是自己观想出战魂,自己摸索着起来的,归海寺石碑上无名神功,每一个字都有一辆马车那么大,族中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得到,就算是眼睛不行了找个亲友念出来不也行么”
那年轻的声音的回答就是如此突兀,突兀地揭露了一个套中套一样的骗局。银尘忽然意识到,建州奴儿被弄成这样的奴化精神的侍奉者,也许,还有另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他们是某种隐藏更深的邪恶势力的试验品和牺牲品,一如无度的苍天水晶宫。
“会是天邪寺吗”银尘不知道,他他明白自己必须知道。
“那么这样吧。”银尘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真正目的:“按照规矩,战败一方主将死,那么手下的兵卒可以解甲归田了,我呢,用一点种子和几页农书,换取你们身上的锁甲和兵器,你们拿着这些,既可以留在中原,找个地方弄快地种粮为生,也可以想办法回到故乡,将救命的种子带给你们的亲人。我阿尔特雷该亚姆银尘,以王爵之名起誓,我所给你们的种子和农书,是真正抗寒,抗旱的良种,虽然不过是燕麦种子而已”
他说完,不出意外地收获了这一千人的感激涕零,这一千人中不是没有聪明多疑的人,可是燕麦的种子,本身就是可口的食物,哪怕银尘给他们的不过是煮过的种子,那也相当于发了路费了,比起风源大陆上讲规矩的军队,就地解甲归田,漫无目的的自由放生,要好得多了,当然,几年以后他们才会发现,王爵根本懒得欺骗他们,他们分到地,不是什么可以吃的盘缠干粮,而是400建州人打破农奴身份,真正作为自由民活在黑土地上的希望火种。
春天洒下种子,几乎不需要耕作就可以在秋天获得丰收的黑土地上,洒下地,是经过了卡诺尼克尔文明终端演算了324万年,进化了324万年的超级良种,抗寒,抗虫,抗旱涝,抗盐碱化,抗倒伏,甚至抗冰雹的,产量虽然听起来不高,却能够保证收获“神赐种子”,一袋种子,一把燕麦,强壮的不止一个民族,而是一整个文明啊。
“这世界上,无论什么政体,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政体就是好政体,无论什么信仰,能相信此世幸福并且带领着人民去追求这种幸福的信仰就是正确的信仰国之大者,唯祀与戎,祭祀就是祈求上天给个好收成,收成好了,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尤其是在外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
这一千人感激涕零的走了,而真王的队伍也再次开拔,向着第二座城池挺近,他们必须快速消灭建州奴儿布下的第一道防线,以十座城池为主干的防线,这样才能给后续上来的十几万大军和十几万义军腾出足够大的空间,建立前进基地。赵光怡知道自己领导的这支军队,无论如何依然是一支新旧文明混编的军队,他手底下的正规军完全一副机械化重装集团军的架势,可是他要照顾着的民间义军,依然还是和建州奴儿的铁骑方阵处在一个时代,甚至连像样的锁甲,长矛和铳枪都没有呢。:
===第一千〇七十七章. 虎方口
这天下并不是每一支骑兵都叫做建州铁骑,也不是每一支骑兵都用得起三眼铳铁杆铜头枪的。,由仁人志士们组织起来的义军,更类似于江湖门派联合起来的大型民兵团,虽然十几万人的规模听起来很恐怖,但实际上连攻破螃蟹阵的实力都没有,他们最后甚至是被苦禅带领着,尾随在真王的禁军锋线后面伺机而动,准确地说就只能当维持光复区的二线部队。
而真王的锋线上,银尘代替了杨无敌成为了先锋,直捣敌人的下一座土城,理由竟然是杨无敌指挥的前锋突进太慢。
在银尘看来,赵光怡那奇怪的中古骑士战争的情节发泄完了,那么一切都要按照冷酷的现代战争的规则进行,于是他只带着坦克集群,也就是单纯的骑兵部队就火速前往下一座土城,
而赵光怡,很肯能带着他的大部队沿江奔袭,将建州奴儿在三途河北岸沿江建造的十座土城中的数座连根拔起,以确保后方水路的安全,他多半不会进攻全部十座土城,因为这条防线一半用来对付他,还有一半是用来应付应天府那边可能的事变的,赵光怡没那个好心帮着越皇解围呢。
银尘此去,半是牵制,半是疲惫敌人,这在兵法上是没错的,可问题是,他携带的军械太强大了。
平成元年七月初六傍晚
虎方口,位于三途河北岸的一处小山村,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这里就一直处于与世无争的状态中,这座小小的村庄不过百十来号人,靠着在山间采摘些草药瓜果和缓坡上面几亩薄田安逸度日,哪怕第三王朝的一条古官道从村子所在的山脚下经过,也没有给这个小小的山村带来任何可见的变化。小山村属于那种前够得着驿站,后够得着县城的类型,过往的豪客富商鲜有进村叨扰的,毕竟看着山腰上那一排排小土房子,也没有借宿的心情,破烂的小房,又哪里比得上驿站里宽阔的上房,和县城处舒适的客栈呢因此除了落魄穷酸的赶考书生,或者一些逃避追杀的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