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章(1 / 1)

名侦探的规条 [日]东野圭吾 2000 汉字|6 英文 字 2个月前

界,一脸不耐烦的喝下了面前的咖啡。

“说什么巧妙的诡计!那就连小孩子也骗不了。”

“据说两小时剧场中的诡计就是那样的程度便可以了。”天下一也自暴自气的说。

再次返回作品中的世界。

大河原 : 但仍然还剩下一个谜。

天下一 : 嗯,是说遗书的事吧。

大河原 : 对。根据警方的鉴定,那肯定是本人的笔迹。

天下一 : 字句确实是“大家好,再见了。藤原邦子”。喔,这一点是问题所在。

那时在两人旁边传来了声音,两个高中女生正在一边谈话一边写信。

女生A : 喔,最后怎写好呢?

女生B : 写上合适的句子便可以了。大家好,再见了,等等。

女生A : 对啊。

我与天下一互相对望。

天下一 : 是信。邦子写的信其中一部份成为了遗书。

两人从椅上站了起来。

“那么简陋的剧情!”我又再离开作品的世界、抱着头说道,“遗书的诡计已是那么的简单,而解开这谜的关键又是那么单凭碰巧,那样行吗?”

“没办法。假如不快到结局的话,便会超出两小时的范围。”正如天下一所说,接下来真相急转直下的被揭露出来。首先,知道了山本文雄的亲戚开设镀金工场,最近山本曾经到访,而且那工场保管着的氰酸钾也有些不见了。

另外,还知道了藤原邦子曾经写信给学生时所属的学会,其中一个学生也记得内容,在最后是有“大家好,再见了。”这几句。而当天下一打算拿来看时,便听说信早已不见了。再问下去,才知道最近有个不认识的男人于学会房间附近徘徊。

那样说来,事件的全貌便爽快的变得明朗起来,但那以后天下一侦探会怎样做呢?

一般来说,只要通知警察便完成了,接下来便应该是警方的事。但为什么两小时剧场的主角不那样做呢?因为要把凶手叫到没人的地方,去确认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确。

所以,这次天下一也叫了山本到港口。为什么?在那样的场合,通常的地点便是港口。

在天下一与我正在等候着的地点,山本出场了。

山本 : 叫我到来有什么事?我工作很忙,没有太多时间。

天下一 : 不会花你时间的,若然你把真相坦白说出来的话。

山本 : 真相?什么意思?

天下一 : 关于杀害邦子的真相。山本先生,是你杀了她吧。

山本虽然在一瞬间吃了一惊,但立即便浮现出有恃无恐的笑容。

山本 : 在胡说些什么!

天下一 : 不是胡说,你希望得到下一届董事长的位置,因此杀害你的恋人邦子。

接下来的,便是天下一那连绵不断的解说台词。在这种场面,演员的演出真不容易,我扮旁观者已算可怜,扮演凶手的更特别糟,对着侦探角色滔滔不绝的说明,不能只是默默的在听。

在一口气的解说结束之后,天下一说道。

天下一 : 已无法狡辩吧,死心好了。

山本 : 哼!

山本正想逃走之际,警察从四周飞奔出来。

警员A : 山本文雄,我以杀人嫌疑的理由拘捕你。

虽然经常会出现这种场面,但想来也觉得奇怪。那些警察们为什么要故意躲藏起来,偷听外行侦探对疑凶作出的解谜呢?一想到躲藏的地方便不禁笑了出来。

走投无路的山本站在防波堤的边缘位置。

警员B : 停下来!山本!

山本一脸轻视的表情,好像现在便要跳进大海。

就在这时,山本呼的一声变成已离开故事世界的样子。

“也让我来说一句话。”山本说道,“虽然你们这些主角们大概也有抱怨,但把小说变成了两小时剧集,受害最大的便是凶手了。就这次的事件来说,在原作中本来是使用了更为巧妙的诡计,但由于不容易解释明白,所以变成了那么简单的东西。”

“嗯。”我咕哝着。

“最重要的还是动机。事实上,原本是有着更深层的杀人动机,可是由于牵涉到敏感的歧视问题,因此才简单的以爱情纠缠作为理由便算了。这个可要明白啊。”

“明白!”天下一在旁边说道,“非常明白!”

山本高兴的点了头,然后又回复到剧集内的表情。

警察已包围了他。

警员A : 捉住他。

山本 : 休想!

山本飞入海中。刚巧有不知往哪儿去的潜水艇驶过,山本撞上了那潜水艇后当场死去。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为什么这里会有潜水艇?”我望向海下面说。

“本来在这儿是给汽车撞死的,”天下一说道,“可是由于这不太合适,所以改写过来。”

“原来如此。”

想起了这两小时剧场的赞助商是汽车生产商的时候,我向着海双手合什。

(原文初发表于“临时增刊小说现代”1993年11月号)

 

杂谈感想

把推理小说移植到电视、电影或舞台剧等其他媒体上,不论是否经过改编,都可以对读者和作者带来一些好处。对于作者方面来说,在可以扩阔读者层面和数量的同时,也能够增加作品与作者本人的知名度,而更直接的得益,当然便是版权收入的可观增长。至于在读者方面来说,以声音和影象作为故事的表达方式,可以为一些对文字小说产生抗拒或有所限制的读者,带来欣赏原著作品的机会和乐趣。然而,所谓有其利必有其弊,推理小说以电视、电影等形式出现,也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限制。

首先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来自别具魅力演员的精彩演绎,再配以感人或震撼的声音和画面,效果的确比纯文字小说来得吸引,当遇上富紧迫力情节的时候,间不容发的流转进度更能扣人心弦。但观众在享受画面飞跃的同时,却未必能够细心的进行思考和推理,而以推理小说一向崇尚的公平原则来说,缺乏文字的细致描写,单凭镜头下一闪而过的情景,也无法让观众可以像侦探般的准确地捕捉重要的线索,从而令观众难以获得跟故事内的侦探一同推理的满足感。

尽管把推理小说影像化的确存在先天性的缺点,但作为观众还是有方法能够克服那些问题,而达致两全其美的效果,那便是在欣赏影画之前预先做好准备工夫,把原著小说预先读它一遍。若然对故事的整体发展先有了基本的概念和了解,便应该更能有效地掌握在画面中出现的细节,那么我们便可以一边感受从视觉和听觉带来的享受、一边仍然能够维持从推理本质带来的乐趣。

至于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假如要创作能够被映像化的推理小说,面对的限制其实也有不少。在诡计方面,一人两役的技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