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7 章(1 / 1)

光影大玩家 疑似风月 2000 汉字|61 英文 字 2个月前

陆贞传奇》《红高粱》和《咱们结婚吧》——远程在收缩电视剧。

《陆贞传奇》五月五号,芒果台独家首播。

首日三集联播,以1.133的收视强势登顶同时段收视第一。

赵俪颖从籍籍无名的小演员一夜之间爆红全国。

这部剧是远程为小赵定制的——赫茹作为她的经纪人硬生生从公司撕下来的资源。

主笔是北电的张薇教授,很有水平的一个编剧,专做电视剧。

对了,《梦华录》的编剧也是她。

远程立马跟进,资助了她一直写的中医电视剧。

《陆贞传奇》爆红之后,赫茹在公司的话语权也跟着水涨船高,她便想着为赵俪颖争取电影资源。

谁都想往电影圈挤。

赫茹和赵俪颖瞄准了远程的青春片——《我的少女时代》——我的青春系列收官之作。

这部电影铁定爆,不拍是傻瓜。

但赫茹只透露出想接这部电影的苗头,就被制片部门制止。

“谭松蕴在公司待了三年才等来这部电影,没道理给赵俪颖。”

这也是公司做大后难免会遇上的问题——论资排辈。

远程拍电影的潜规则之一:先演配角,或者在公司待满两年,才会考虑给电影主角试水。

赵俪颖现在就爆了一部剧就想拍电影,管理层很难说服其他演员安心拍戏。

但《陆贞传奇》的成绩是实打实的,公司也不好抹了她的面子,遂给了一部《杉杉来了》给赵俪颖。

并允诺,如果《杉杉来了》成绩好,就会给她安排电影。

“姐,怎么样?”赫茹回来,赵俪颖问她结果。

赫茹摇摇头:“你在公司根基太浅了,给你电影怕服不了众。

“不过没关系,《陆贞传奇》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公司现在在收缩电视剧,童丽亚跟万倩她们这两年都会转到电影去,你再拍两年电视剧,有了成绩才好跟公司提电影要求。”

远程现在虽然会论资排辈,但只要沉得下心来,不愁没戏拍,也不担心出不了头。

赫茹见小赵有点失落,遂又说道:“电影也不是没有,主角拿不到演个配角,公司也不会不给。”

赵俪颖眼睛一亮,她也没想过一上电影就能演大女主,有个戏份不错的配角她也能接受。

赫茹皱着眉说:“《画皮》系列的第三部你知道吧?”

赵俪颖点点头,《画皮2》完结后,公司就一直在准备拍聊斋世界观下的衍生电影,这是块不错的饼。

“文学部还在做剧本,我看能不能让你进去演个狐妖什么的配角。”

“谢谢姐。”既然赫茹敢说出来,她就有一定把握能做成这件事。

第四百八十二章 韩国之行

程玉安飞戛纳之前得去一趟韩国。

韩国片商被程灵凤的一部《机械姬》搅得天翻地覆。

这片子票房不太好,现在不是人工智能最火的时候了,但也回了本。

DVD和网络版权就纯赚。

林允儿还因为这部电影拿到了几个美国不大不小的电影提名,算是为SM打开了一点局面。

希杰乐天他们几个恨不得把SM拆骨剥皮。

程玉安开始还坐山观虎斗,但最近两个月,几家闹得有些过了,各种阴招都用上了,还不可避免地波及了YC Studio。

程玉安不得不出面调停。

但对于四大片商提出的与一家大电影公司签独家合作协议,程玉安想都不想就拒绝了。

尽管他们很舍得出钱。

SM自然是站在自己这边,开会的时候,金英敏痛斥希杰等制片商对韩国市场的垄断:“我们只能和一些不知名的编剧导演合作,拍一些小成本电影,就算拍出来了也没影院愿意接我们的发行。你们这样做,迟早会毁了韩国电影市场。”

希杰他们明面上当然不承认自己垄断:“你的电影好,为什么会找不到发行?我们从来没有让院线不接受你们的电影。”

事实确实如此,但韩国市场太小,每年好来坞电影加上本土几大制片公司的电影,基本就把市场吃完了,没有份额留给SM这样的新公司。

YC Studio能在韩国发片子都是依靠四大的发行,自身同样没有发片能力。

在韩国开了两天会,尽听他们吵架了。

说来也可笑,希杰、乐天愿意和SM坐下来谈判竟然是通过程玉安一个外国人。

YC Studio前年遭遇韩国国内的舆论压力,消停了一整年,去年开始重新发片,但也只制作了一部电影——《创口贴》。

还是年底圣诞档上映。

票房还行,累计动员250万人次观影。

这让希杰很不满,一年发一部,还是年底,你这样我们吃什么啊。

今年四大片商拍着胸脯保证YC Studio的经营安全,要他大胆发片:“韩国是个开放的市场,我们欢迎全球的合作商。”

YC Studio一个字都不信,今年到现在为止,依然一点动静都没有,只守着韩版《跑男》吃老本。

手里不是没本子,但就是不发。

程玉安的到来,让他们找到了主心骨。

程玉安来到工作室办公室,先是看了工作室去年的一年营收,还行,电影赚了钱,几部老电视剧的后续收益也还行,现金牛主要依靠《跑男》。

活得还挺滋润,尤其是从国内派来的几个高管,听说在韩国本土吃得挺开。

“玩可以,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YC Studio远离总部,难免管理不到位,“到时候总部可不给你们擦屁股。”

所谓入乡随俗,程玉安可要求不到他们洁身自好。

“程总放心,我们有数。”

“有数?玩起来还能有数?”程玉安可不相信他们能管好自己那玩意儿,“我说你们几个当时怎么那么高兴,巴巴地自己要来韩国。

“就不能正经找个姑娘谈恋爱结婚,你们几个快40了吧,不结婚想干嘛?这样玩一辈子啊。”

“这不是身在韩国,我们也身不由己啊。有时候我们不接吧,他们还摆脸,觉得我们不尊重他们。

“程总,你不知道,这种招待,我们不要,姑娘回去会挨打。”越说还越有理了。

程玉安管不到这种东西,只能反复劝小心驶得万年船:

“我估计再有两三年,韩国市场就做不下去了,你们要想好,到时候是留在韩国,还是会国内。”

说了两句,一行人这才说到今年的制片上:“他们说的话,不能不信,但也不能全信,这两年这么一闹,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今年可以多发两部片子。”

“我们也是这样觉得,但手里成熟的本子就五六个,您说拍哪个?”

“我要你们找的一本两拍的本子怎么样了?”

远程对所谓中美合拍并不看好,年初开发了“一本两拍”的新概念,第一部试验的电影自然瞄准中韩一本两拍。

“倒真有一个。”工作室副总拿出一个剧本,“这个剧本是我们跟国内一起做的,尽量抹除两国文化差异,看着不错。”

程玉安接过本子,名叫《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