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荡荡的。
三点钟到四点钟这段时间是钢琴师的交班时间,也就是所谓的空档期和调试期。
周洋戴着口罩帽子,来到不远处的钢琴房,将帘子给拉下来以后关掉了扩音设备。
当坐在钢琴上,抚摸着这架钢琴的时候,周洋一度有些恍惚。
没想到曾经普普通通的电工竟然有一天也会和一些高贵的音乐家一样,在钢琴前摆弄着曲子。
当然,周洋所谓的谱曲,就是将脑海中的旋律慢慢恢复过来,忘记的部分自己一点点用音乐去推,当推到合适的和弦和音符去填充,仅此而已。
《那些年》的谱子是四四拍,相比于之前周洋尝试过弄的那些《男儿当自强》而言,这个谱子并没有什么难度。
他弹响了熟悉的旋律,在哼唱中,一点点地找寻着感觉,在笔记本上记下每一个合适的音符以后,又填充进和弦。
不知道是不是本身就有音乐天赋的原因,周洋听觉非常灵敏,而且一旦沉浸在某些事情中的时候,大脑便高速运转,《那些年》的谱子写得并不算磕碰,反而分外的流畅。
当谱完一小段以后,他竟开始有些忘我地唱了起来。
“又回到最初的起点
呆呆地站在镜子前
笨拙系上红色领带的结
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
穿上一身帅气西装
等会儿见你一定比想像美……”
他的嗓音绝对是一种馈赠,在唱《男儿当自强》的时候,他可以充满着爆发力,歇斯里地,在唱《那些年》的时候,他可以很温柔,犹如冬日里的一道阳光,照耀着周围的一切。
沉浸其中以后,记忆的大门随之而开,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曾经美好的稚嫩或者假装成熟的画面不断地在周洋脑海中回荡。
技巧上仍旧不算完美,但整体的情感上却分外丰富。
至少……
当周洋开口的时候,管彤感觉自己的鸡皮疙瘩起来了。
她痴痴看着周洋,眼神之中充满着欣赏,仿佛回到了那些年代看到了那一位让她分外憧憬的男神。
并没有所谓的表白,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甜蜜时光,虽然不至于沧海桑田,但终归是岁月变迁中,双方失去了联系。
只知道从别人口中得知他似乎出国并定居了。
接下来便是杳无音讯,不知道他结婚了没有,过得好不好,又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不知道他会不会回国,会不会想起学生时代的那些人,又会不会……
《那些年一起追过的青春》里的女主角实际上就是她自己的个人写照。
周洋唱完了歌也谱完了曲。
音乐声结束。
管彤觉得鼻子略微酸涩,她稍微擦了擦鼻涕。
“周总,唱得真好,真……”
她赞叹。
不过,赞叹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失声……
她看到周洋呆呆地坐在椅子上,仿佛一个木头人……
第337章 钢琴边上的创作人
纷乱的画面在脑海中如花瓣般飞舞。
仿佛一把把跳动的钥匙,打开了一扇扇门。
门内有口哨音、有钢琴音、有嘹亮到仿佛号角一般的史诗级战歌声……
然后,当你想要靠近,并触碰门内声音的时候,你却发现它们都只是只有“高潮”或者只有片段的半残品。
那是周洋脑海中对原先世界一些作品的残缺记忆。
他并非天才,以前的他也并不懂音乐,现在虽然已经算入门,又有少许穿越者的馈赠,但就算像《victory》这样听了n遍,甚至能记住大半的曲子都没办法将它的谱子给完全背下来。
它有很多的残缺音符……
这些音符完全空白,周洋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记忆,而且就算某个场景,某个事物触动开关,像现在一样打开这扇门,也无济于事。
有些遗憾,但周洋并不灰心。
记忆里的每一首音乐的基调和结构其实都已经定好了。
就相当于一篇残缺不全的文章,但中心点和主旨与写作方向非常明确不可更改,而你只需要按照文章的整体风格,然后填充进一些对应的句子,并且能承接上下文,让人看不出风格破绽,如果高明一点的创作者,完全可以在那些补充的句子里加入自己的思想,进行所谓的“二次创作”。
温和的阳光照在钢琴上,漆黑的钢琴烤漆与洁白的琴键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轻风吹拂,吹起《那些年》的完整谱子。
周洋仿若未觉,只是看着琴键,仿佛整个世界都只有他一个人。
乐理、创作、乐器、基调……
一个个关于音乐的名词在周洋脑海中回荡。
那是吴镇洪教自己的乐理知识和这段时间自己有意或无意间学到的乐理知识。
他开始将自己脑海中的记忆和记住的那一段段旋律开始慢慢按照完整性开始慢慢归档,并努力让这些旋律和音符变得清晰,让自己能够记住。
时间在周洋沉浸在某些东西的时候,是最不值一提的,一如当初周洋在修理那架摄影机。
修着修着就天亮了。
管彤看着周洋。
她感觉周洋像是老僧入定般一动不动。
他仿佛在思索。
时而皱眉,时而释然,时而露出几分喜悦的笑容,时而又露出几分遗憾,似乎微微长叹。
她跟她坐的其实并不算远,应该说很近。
但不知怎的,却感觉到一丝透明的隔膜,阻挡着她和他。
咖啡厅里其实算不上安静。
楼上有议论声和吵闹声,还有一些恋爱中的男女走出来的声音,隐约间屋外更是有人在议论,似乎是围在钢琴房外面……
管彤看着墙壁上的时钟。
时钟滴答滴答在走着。
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
管彤看周洋的眼神,开始慢慢变得担忧起来。
他这样一动不动地坐着,谁都不知道他到底还要坐多久,更不知道这样莫名其妙仿佛失魂一般坐着又会不会出四面问题。
但纵然心中分外担忧,她却不敢打扰周洋,她坐在周洋旁边甚至连一些动作幅度都保持着克制,变得小心翼翼。
钢琴屋外依旧在议论着。
有人似乎试探性地敲了一下门,但随即被咖啡厅老板娘给劝走了。
隐约间听到有人在询问今天是不是“明星专场”。
《那些年》唱的确实好听,也非常入耳,客人们自然是听到了,听完以后,他们挺好奇。
sppd咖啡厅里每周的周末都会有演出老板娘的牌面够大,会请一些艺人过来唱歌,有时候是三四线艺人,有些是二线的歌手,这些人都会被称为“明星”。
这个时代的明星定义其实很模糊,也可以说很廉价。
只要会唱歌,有点粉丝其实都可以称为明星。
那些过来唱歌的,恨不得将窗帘的玻璃全部展开,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