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人,在他出生的时候,上面已经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邵义夫在家中排行老六, 这也是为什么众人称他为六叔的原因。
依照邵氏族谱,邵氏四兄弟属于‘仁’字辈,所以四兄弟分别是邵仁杰, 邵仁棣,邵仁枚,邵仁楞!
但因为四兄弟后来全部进了娱乐圈,并将本名弃之不用,改用别号,故四兄弟分别是邵醉翁,邵村人,邵山客,邵义夫......
四兄弟可以说是被老大邵醉翁带进娱乐圈的。
当时邵醉翁在盛海滩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邵醉翁总揽公司的整体发展,同时还做起了导演,编剧的工作。
老二邵村人则是担任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
老三邵山客负责影片的发行工作。
老四邵义夫还在上学,另外因为年纪尚轻,只是在闲暇的时间在公司做一些杂事。
其后,天一影片在盛海滩遭到其他电影公司的围剿,邵醉翁决定另辟蹊径,于是派老三邵山客前往南洋开拓市场。
在邵义夫19岁的时候,便独自前往南洋投奔三哥邵山客, 共同发展邵氏家族在南洋的生意。
战时, 邵醉翁将当时邵家的电影公司天一影片公司迁至香江改名天一港厂, 后又改名南洋影片公司。
但因为接连遭受同行针对,多次被火烧影片库房,导致邵醉翁心力交瘁,重病在身,甚至退出影坛。
战时,在新加坡发展事业的邵义夫甚至被曰军捉拿,罪名则是放映‘反曰影片’,幸运的是,在之前邵义夫的公司有曰本员工,员工为邵义夫周旋,这才保住邵义夫的性命。
战后,邵村人重返香江,改名邵氏父子公司,准备重振电影事业。
但当时的香江,有两大电影公司,分别是蒋伯英的‘大中华影业公司’与李祖永的‘永华影业公司’。
邵村人毕竟是财务出身,没有其兄的能力,邵氏父子公司在香江一直打不出名号,但邵村人却在地产行业做的风生水起。
此时邵氏兄弟们的生意模式也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关系不再是家族式的‘合伙’关系,而是两个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
在之前,邵氏父子的影片是免费供应给南洋的兄弟公司,而之后却是购买。
电影由邵氏父子拍摄,但其中一部分成本则由南洋的兄弟公司提供,另外为了维护香江的邵氏父子公司,南洋的邵氏兄弟公司不能到其他的电影公司购买影片上映,除非是香江的邵氏父子负责发行的影片。
另外双方之间还约定,不管是‘自产’还是‘代购’,邵氏兄弟都会收取20%的佣金。
但随着邵村人的邵氏父子公司在香江生意每况愈下,邵义夫决定独自返回香江重振邵氏影业。
回到香江后,邵义夫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自己二哥的手中以每平方英尺0.45港元的价格购买了清水湾二百二十号地段。
也就是后世闻名的邵氏清水湾片场。
自此之后,邵义夫在香江大刀阔斧的发展邵氏兄弟影业,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将邵氏兄弟做成了全港乃至整个东南亚第一的影业公司!
此时无线还是由利孝和话事,而邵义夫的精力也还是放在影坛这一块。
历经风雨的邵义夫在看到报纸上的这篇新闻之后,沉默了一会,继续吃饭。
吃完早餐之后,邵义夫按照惯例打了一套太极拳,然后洗漱一番,坐上自己的银色劳斯莱斯,前往邵氏影城。
至于那块后世皆知的6号车牌,这个时候邵义夫还没有拍来呢。
即便是从自己的住处到邵氏用不了十分钟的车程,邵义夫依然拿出了昨天公司递上来的剧本认真的看了起来。
来到公司,邵义夫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去自己的办公室,而是来到了办公室旁边的试片室。
在试片室的最后一排的右角上,有一张舒适柔软的沙发,沙发旁边有一个木架子,左角上有一张小桌和一盏台灯。
邵义夫每天都会在这里看片,不管是自己公司的还是其他公司的,他都会认真的观看,同时分析市场的行情,观众的喜好。
他每天在这里的时间,可以说是比在自己的办公室时间都长。
今天也不例外,不过在今天,这里多了一个人,而这个人正是现在邵氏的头牌导演张徹!
如果说李涵祥是邵氏的开国功臣,那么张徹就是邵氏的开疆扩土之臣,在张徹之前,邵氏多以女星见长,邵氏更是被人称为女儿国。
当时还是影评人的张徹以何观之名,对邵氏的影片大家抨击,阴柔有余,阳刚不足。
邵义夫见了文章之后,不仅没有对张徹大加恼火,反而让邹纹怀将其请来公司,进行了长谈,其后邵义夫感叹张徹的才华,于是想要将其收入邵氏,却不想那个时候张徹已经签约电懋。
但张徹感叹邵义夫对自己的重视,遂在一年后与电懋合约到期,便立即转投邵氏。
拍摄了香江第一部超越百万票房的电影《独臂刀》。
邵义夫的眼睛虽然看着大荧幕上的电影,但一心二用的与张徹聊着天。
“我们与李涵祥的谈判,已经差不多了,你看我们和他签约是否妥当?”
对于这个询问,张徹并不意外,因为两个月前,邵义夫已经与他说过李涵祥的事情了。
之前已经说过,李涵祥与张徹之间是有矛盾的,而他们的矛盾就是......
李涵祥名震香江的时候,张徹还只是一个无名之辈,当时张徹通过邹纹怀,向李涵祥提交了一个剧本,邵氏希望李涵祥能够执导。
但当时正好赶上李涵祥心情不爽,在邹纹怀的办公室里,只是粗略的看了一眼张徹的剧本,便直接摔倒了邹纹怀的书桌上,并且大声喊道。
“这叫什么剧本?乱七八糟的!”
当时,张徹就在邹纹怀的办公室内,可见这样的情景对于张徹是何等的打击了。
心中不忿的张徹转身便在自己供稿的报纸《新生晚报》开始攻击李涵祥。
李涵祥也是一个不肯吃亏的主儿,于是也在报纸上撰稿,开始回应张徹的攻击,结果双方口诛笔伐,你来我往,互相攻击,抨击,闹得沸沸扬扬,不可开交。
最后还是邹纹怀从中斡旋,调停了这件事情,但这也让张徹与李涵祥两人结下了恩怨。
后面的故事,宛如网文中的经典语录一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李涵祥离开邵氏转战台岛,结果大败而回,而张徹这个时候却已经凭借男性阳刚电影坐稳邵氏导演的头把交椅。
现在邵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