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 章(1 / 1)

孤城闭(热播剧清平乐原著) 米兰Lady.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评的伞。公主也未多在意,只瞥了一眼,让我接过,道:“一把伞而已,何必巴巴地麻烦你送回来。”

“大哥说,公主既没说过这伞是送给他的,便只能当作是借的,自然要归还。”曹二姑娘回答,然后朝公主眨眨眼,带着一抹颇可玩味的别样笑容,又道:“我大哥粗枝大叶的,借别人的东西常有损坏的时候,公主不妨检查一下,看这伞是否还完好无损。”

公主有几分疑惑,才又从我手中接过伞,徐徐撑开。

伞,还是那伞,但确与之前略有些不同——伞面上密密地,布满了用针刺出的字。公主举伞对着门外光源处,光线透过针孔,那些字就明亮地显现出来了。

上面所写的,是一阕《渔家傲》:

槛外斜晖笼碧树,扶澜引棹逐箫鼓。红袖闹蛾雪柳缕,飘飖举,听我歌尽神仙句。

影落上林春日暮,罗衣挽断留不住。却恨年来琼苑聚,子不语,落花风弄清秋雨。

这把寻常的油纸伞,因为这一点用心的损坏,成了公主爱不释手的宝贝。在随后几日内,但凡闲暇时,她不是把这伞抱在怀里抚摩,便是悄悄来到无人的庭院,将伞撑开,举向空中,让金色阳光透过那千百个细孔,在她的身上洒下一层金沙般的亮点。

她微笑着,一边阅读上面的词句,一边转动着伞柄,让金色光点在她周遭飞舞回旋,自己也随之慢慢旋转,白色的褶裥罗裙下摆亦翩翩展开,像一朵盛开的夕颜花。

这种时候,我通常是隐藏在廊柱之后,做她正午时的影子,安静地陪伴着她,却不让她感觉到我的存在。

我猜她会对曹评的试探有所回应。某日午后,她把自己一人锁在书房里,过了许久都未见出来。我奉茶去,敲了几次门,才见她慌慌张张地来开,手上犹有墨迹。

我请她饮茶,再一顾室内,发现纸篓里塞满了写过的纸。趁她低首喝茶时,我拾起一个最上面的纸团,展开看。

她惊叫一声,仓促之下泼翻的茶汤打湿了衣裳亦不顾,匆匆扑来就要抢我手中纸。我浅笑着,一壁招架一壁继续看。

很明显,她是在填和曹评的词。那纸上写着的,是一阕未完成的《渔家傲》:

倚梦复寻梅苑路,上林花满胭脂树。坐看白鹇天外舞,朝又暮,歌罢问君归何处。

数载断弦知几杼,乐章吟破三更鼓……

见她还在努力地争夺,我朝她一笑:“别抢了,公主大作,臣已拜读。”

她这才泄气,停手不争了,闷闷地坐下来,有几分恼怒,亦有几分羞涩,她扭头朝一侧,赌气不看我。

我重又细读一遍她的词,再看她生气的样子,渐觉自己适才举动太过无礼,遂和颜对她说好话:“公主这词写得不错呢,臣默诵之下,但觉含英咀华,余香满口。”

她瞪我一眼:“一看你的笑就知道你这话说得没诚意。”

这句话引出了我真正的笑意。我温柔地注视她,但觉她轻颦浅笑无处不动人,连那瞪人时的小白眼都是极可爱的,所以,被她鄙视嗔怨着都成了件幸福的事。

“为什么这样看着我?我脸花了么?”她问,很不放心地,用手摸了摸脸,结果倒真把手上的墨迹沾了些到脸上。

“嗯,是有一点。”我说,然后牵出自己白色中单洁净的袖口,为她拭去那点污痕。

这个动作化解了她恼怒之下对我产生的敌意,她垂下两睫,很忐忑地问我:“我的词,还是写得很糟糕么?”

我摇摇头,鼓励她:“现在写得比以前好多了。”

她很开心地笑了。我亦随她微笑,再指那张展开的纸:“继续写完罢。”

“唉,”她颓然叹气,“后面几句怎么想都不满意,所以写到这里就停下了。”

“又在考虑选圆芋头还是酸芋头?”我问。

她嗤地笑出声来。大概想起幼时填词的事,觉得不好意思,她双手掩面笑,笑着笑着,手指又微微张开一些缝隙,笑得弯弯的眼睛从中窥视着我。

我含笑看她,想起她的词,略一沉吟,再取过了笔,将她残句续完:

也拟仿伊宫徵误,周郎顾,相思只在眉间度。

写罢,我搁笔,任她看。她阅后双目闪亮,似感满意,但悄悄瞟我一眼,双颊却又红了,目示最后一句,低声道:“可是,可是……”

我和言建议:“公主若觉‘相思’一词太直白,改为‘离思’亦无不可。”

“改什么改……”她红着脸说,“我又没说要用……我那词也只是写着玩的,不是要给谁看……”

说到最后,她声音听上去像嘀咕。扯下案上的纸,她又把它揉成一团,但这次却没有仍到纸篓里,而是捏在手心,轻轻地跑出了书房。

我缓步到窗前,怅然目送她远去,再举头望天际——那里有白艳艳的日头,可是我心里却开始飘雨。

------------

情事

后来我没再问公主关于《渔家傲》的事,但毫无疑问地,那阕词一定送到了曹评手中。她会设法做到,或许通过曹二姑娘,或许命张承照传递——他总是会全无原则地竭力做一切可以讨好公主的事……想到这里,我有些鄙夷自己:其实我为公主续词不也是件无原则的事么?明知道她与曹评不会有结果,任其发展会很危险,却还是这样为她推波助澜。

我难以解释自己的行为,也不愿深想,怕探寻下去,会触到自己无法接受的原因。

这年十二月,今上决定车驾幸学,即驾幸朱雀门外的国子监,祭祀孔子、视察学舍并听讲书官讲经。

国朝崇尚儒学,注重生徒教育,这是个每年都会举行的仪式,但这次,公主竟然提出随行前往,去听著名的国子监直讲胡瑗讲经。今上立即回绝,称女子入国子监祭祀听讲前所未有,万万不可行。公主再三央求,说可以不参加祭祀仪式,而且车驾幸学,皇帝所到之处皆有御幄遮蔽,圣驾歇泊之所又设御屏与黄罗帏帐,若隐于其中,不必担心被人窥见,讲经时她坐在御屏后面,不让人知道就是了。

今上仍摆首不允,公主嘟嘴盯着父亲看了半晌,忽然叹了口气,黯然道:“女儿此生最遗憾的事,就是未能生为男儿身,在名师指导下学习经义韬略,为日理万机的父皇分忧。”

这一语正中今上心病,他眼圈倏地红了,悄然侧首点拭眼角后,他终于松了口:“好罢,你随我去。但行动举止一定要谨慎,切勿失礼于文宣王位前。”

胡瑗是国朝最著名的夫子,现任国子监直讲,平时主管太学,学生多达三四百人,凡讲学,常有外来请听者,最多时甚至会达上千人,讲殿内坐不下,生员们便在户外站着听。他教人有法,弟子中登科及第者众,近年来礼部所取的进士,十有四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