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物质的满足,可这些能让他们分辨心灵善恶而加以取舍吗?父母总认为留给孩子丰富的学问和物质,小孩就会快乐平安,其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只认为“他没有知识,我们给他知识;他需要钱财,我们给他钱财;他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对儿女只讲好话而不知道要纠正他们的错误,以为这就是爱儿女、这就是爱的教育,那是完全错误的。很多父母舍不得骂孩子,也舍不得别人骂,平日也不教导他“骂人是不对的,因为当别人骂你时,你会不高兴,所以你也不能去骂人”。这些小朋友只要做错事,被别人打骂,父母亲就做他的后盾,使得孩子不知道分辨善恶,对他而言伤害别人变成是满足、快乐的来源,而心灵却是空虚的。像这样的父母亲,自认为爱孩子,却伤害到孩子和更多的人。
我们常会看到很多父母亲自己都在做负面的事,却教导小朋友不可以这样做——自己没以身作则,如何教育孩子?
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成长的年轻人,如果不知道善恶取舍,就不会知道伤害别人有什么样的恶果,还把伤害别人当作乐趣。这是谁的错误呢?很多人都把这个过错怪罪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失败,而不认为自己有错。所谓的社会,是每一个像你我这样的人结合起来的,再扩大为国家和世界;所以教育必须先从自己开始做起,在教育别人之前先要教育好自己。
父母对儿女所付出的爱是要建立在智慧上面,能教导儿女如何分辨、舍取善恶。这样的一个家庭如果能影响到别的家庭,使别的家庭层次也提高,这才是真正家庭教育的成就。若能有成功的家庭教育,那么老师教导学生待人处世的道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否则,老师用心地给予学生人格教育,学生一回到家里,父母却只教他好好做功课、只给他钱财,那么老师付出再多心力,成果也有限。如果父母面对家里一两个小孩都无法教育好,那你凭什么指望面对几十个学生的老师一定要把你的儿女教好?而社会规范或法律又能够有多大的约束力?
一个家庭中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从一个侧面也是在反映父母们的涵养和情商。倘若为人父母在人格上都是自私自利的,那么一个小孩在从小的生活环境中会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将来也会是一个只为自己考虑而缺少爱心和责任感的人。作为父母,对于孩子从小的培养侧重点应该在心智上面,因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即便他(她)的学习成绩不见得都是第一,但是因为这种健全的人格形成,将来肯定会是个有包容心、有责任感、爱心富足、有作为的人。适者生存需要的是高情商。
------------
一次深奥的演讲
有些学佛者很喜欢听比较深奥而自己又听不懂的教理。有一群大学生请我去演讲。
第一次讲慈悲心,讲完后我发觉大家没什么反应,于是晚上就问一个老弟子怎么回事,他回答:“这些都听过了,不深奥,所以没什么感觉!”于是第二次讲了般若(空性),就是
“非有,非无,非有无皆是,也非有无皆不是”,像绕口令般地讲给他们听,大家都在鼓掌,认为今天讲得很深奥。
为什么很深奥?因为他们都听不懂!我觉得很奇怪:天底下怎么会有这种事——自己听不懂的内容就是深奥?
但,这就是我们的人性。我们要知道,听闻对自己有用的法是比较重要的,而对你听不懂的内容,你无法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对你来说也就没任何意义。
这不代表它不好,因为一般人认为的深和浅,是用词有所差别。所以,要慢慢学会用自己听得懂的、比较浅的言词来解释深奥的佛法。
佛教里最精华的部分是菩提心,我们是大乘佛教徒,菩提心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无始以来,直到现在,每一个人都习惯了自私,如果把这个自私的心解开,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其他的众生——正因为要依靠其他的众生帮助自己,所以要拓宽心胸想到别人。
我们常发愿要度尽天下一切众生,而要利益众生应该先从周边的亲人开始。
上一代的人大多比较孝顺,会想到父母亲有什么烦恼、会不会生病、现在过得好不好、需不需要帮什么忙,常常为父母着想。
现在的情形颠倒了,有很多
“往下”孝顺的
“孝子”、
“孝女”,他们常常会担心
“我的儿子缺不缺钱花”、
“我需不需要帮孩子买房子、买车子”等等。像有些老居士讲:不要把我们送到老人院,就很满意了。
其实,去老人院的可能很大,因为目前这一代年轻人工作繁忙,并不一定有时间照料老人,所以会送父母去老人院过孤独的生活。
对于年轻的一代,我们就必须要求自己先做表率。我们孝顺长辈,把父母照顾好,就是儿女的榜样,儿女也会跟着你学,也会做得好,而这样的传统就是佛教慈悲的来源了。
在《父母恩重难报经》中佛陀说,他的父亲往生时,他去抬棺;又为了度他的母亲到三十三天界,去修七七四十九天的法。
佛陀虽然成佛了,还是非常孝顺。这是我们应该先努力的部分,然后再慢慢延伸出去。
如此,这种中华民族最好的传统美德,才可以延续下去。很多人会以为修行佛法就要六亲不认,与世隔绝。
其实这样的理解是有偏差的。真正的大乘修行讲的是要我们慈悲一切如母有情众生,愿他们能先成就并早日离苦得乐。
因为如果没有众生,我们就没有行善积德的对象,所以我们必须要感念众生的恩情。
那么世间法也是如此,没有一个人有本事不靠别人的帮助和外界的力量就能生存的。
我们自以为是的时候,那是一种缺少智慧的表现,一个人再有能力,也是在别人的承托下才能显示出来的。
父母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恩人,如果我们连自己的父母恩都能忘,那就真的没有资格再去高谈阔论了。
所以,一切看似简单的东西,都是能给我们教育和积累经验的对境,急于好高骛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
慈悲无二
曾有一个修行不是很好的喇嘛,他脾气特别暴躁。有一次他到寺庙专门放佛像的地方,打地铺睡觉。刚好有客人来,年轻的堪布便请喇嘛把空间腾出来给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