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章(1 / 1)

生命的觉醒 嘎玛仁波切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每一件事都是如此,因为人世间本来就是无常的。我们往往会跟最好的人来比较,而认为自己怎么会那么不幸;就是因为这样的比较,导致我们无法在这世间好好生存,甚至有人因为这种痛苦而走上绝路。要学会面对人世间的现实。很多人会觉得人生不快乐,原因就是无法面对现实。

人的一生就像海浪一样,时而起,时而落。年轻时,我们可能意气风发,身体健康少病痛,事业顺利;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状况会退化,或是无常会来临,财运走下坡路,命运变得坎坷;到了年老的时候,可能又是一切顺利的好日子。从“没有”到“拥有”,从“得到”而“失去”,到后来又“拥有”的整个历程中,需要我们长时间地反观自心才知道什么是真正值得珍惜的因缘福报。我们说“知足常乐”,如果没有观察自己内在,怎么可能知足?内在的观察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却很喜欢向外观察别人,评论别人的长相、房屋、车子等等,或是认为别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各种美好事物,这时分别心就产生了。有了分别心还不要紧,如果执着为何他人有而自己没有,不平衡的心态就会衍生为嫉妒心,最后受伤害的是自己。因为,在嫉妒衍生的强烈嗔恨之下,所引导的思想状态会带来非常大的烦恼和痛苦。

贪念跟愿力很相似,一个不好听,一个好听。为什么贪念不好听呢?因为贪念是自私的心,发愿是比较广大的心,而会成为广大的心是因为前面有了回向。所以,虽然还是一个自私的祈求,但因为是回向完之后才帮自己祈求,就称为愿力。没有做回向之前,帮自己祈求,就叫贪念了。一念之差,“烦恼即菩提”,如果没有成佛,这些贪念就变成烦恼了。

一念之差有这么大的差别,所以魔鬼与佛只有一线之隔,关键就是心。只要心态能稍稍作一点改变,就是大功德;心态没有改变,就是大贪念一件。功德回向之后再帮自己发愿,发多大的愿都没有问题。而且,哪有一个比成佛更大的愿?我们想要赚多一点钱、寿命长一点、快乐一点、家庭美满一点,这些都只是小贪而已;而所有的智能我都能得到、天底下的众生都由我来度、别人所不懂的我都可以教导,哪有比这个更大的“贪”?这就是佛的愿力啊!这时候就不叫贪念了。所以,要多发愿,但不要贪;区别这两者就是在中间加一个回向。这样一来,替自己所求的想法就会变成了愿力。

心胸是宽广或是狭隘,往往也在于一念之间。我们说反省是要有自知力,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制造烦恼的很多原因都是我们费时费力地拿着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所作所为,自己的内心如何起伏就无暇顾及,等痛苦来临的时候就开始自怨自艾了。反省就是要对治我们向外寻、向外看的习惯,只有看护好自己的内心,我们才可能控制得了自己的情绪。那么对于善和恶的一念也就是在一瞬间,如果我们不训练自己反省的觉知力,那么对于善和恶念的控制也不容易拿捏,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念头,就会注定我们的心胸是豁达或是狭小。善念需要我们自己的心力不断向往去奉献,依此来指导自己向善的言行。反省是要我们不断向内去观照和看护自己一切为己利的动机。这样一外一内配合娴熟,那么我们基本想让快乐主导生活的愿望也就不会是遥不可及的了。

------------

人生多棱镜

我们要学会从多重角度来看待一个人。人们的思维倾向二分法,非好即坏,非白即黑。比如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彼此总呈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因而觉得对方是天底下最完美的人。而当结婚后住在一起,对方显露不完美的一面时,会有大梦初醒的感觉,好像千挑万选的配偶并不是以前认识的那个人,因为以前他讲话是那么动听、做事也很勤快,现在都变了。有这种否定对方的想法时,要记得:以前他就是这样,也一直都是这样。只不过和你刚认识的时候特意将好的一面表现给你看,以博得你的欢心,现在他只是自然地显露不完美的一面。

这也是多数人会遇到的情形。刚认识的朋友,当然会把他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孔雀开屏,从前面看觉得非常美丽,从后面看时却觉得很丑,这是自然现象。所以,与人相处,要记得人的性格中不可能只有优点,一定还会有缺点,一个人的心灵在不同时空多多少少都有些情绪的改变。如果我们能理解这点的话,就不会只有二分法,而会水晶式多角度地观察,对他人有较为宽容客观的看法。当他不好的情绪显现时,你可以思考他好的一面,想想当他对你讲好话时是多么好的一个人,现在他只是暂时性的情绪发泄,情绪过后又会展现美善的一面。因此,所需要的就只是短时间的坚持忍耐而已。如果他表现出性格中负面的部分,而你也以自己的负面与之对峙,只会使双方的关系雪上加霜,因为已经没有好的部分可以互相给予了。

世间的事情都要学会多角度地思考,工作上、事业上,或者团体、宗教都是如此。如果少用或不用二分法,那么你的人生就会过得比较快乐一点。当感情或友谊产生问题时,我们都不要在一个已经形成的伤害上面打转以任其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多往正面的方向思考,烦恼和不愉快才会断除止息。

造业的过程,是从“因”形成“烦恼”,再历经“执着烦恼”,最后产生“痛苦”。就是这种缘起的连接使得我们不断承受烦恼和痛苦。当因种下去便会有果,而我们是人,总不可能没有情绪,一定会种下业因。包括我们这些讲佛法的法师也有缺点,更何况你们这些居士?在缺点显露的当下,我们已经让种子种下去了,所以要忏悔,不让已种的不善之因继续增长成熟。所以,佛法讲忏悔,就是要忏悔自己所做的这些不好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常常为了世间的名利、地位、权势、富贵而相互比较。但身为人,最悲哀的是:我们都不会去找比自己落魄、痛苦、贫穷的人来作比较,总喜欢找比我们好的人来比较。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在反省的当下,以善良的动机与他人来比较,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