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22 章(1 / 1)

穿越明朝当暴君 枫渡清江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百姓的理由而已!”

“但无疑,待其根除后,这些敢与我大明作对之倭人会越来越少!”

“因此为断其文化,而利于汉化,改造其性,如如今许多已经汉化成功之倭人,已只知崇儒明礼一样,只有待将其皇族夷灭,倭人全部汉化之后,倭人才不会再知有天皇,知自己是倭人!”

“国政之失,元辅的确当承担很大的责任!”

“陛下将天下托于元辅,何以元辅竟只知使民不自由,而不知使民得安?”

“不仅仅是元辅,诸位阁老,皆是如此!”

“为何只知道怂恿陛下以严令管束天下,而不知劝谏陛下还民以安宁?!”

“甚至,还挑唆陛下对外频生是非,大兴兵事!今日征彼国,明日征他国,赫赫扬扬,霸道横行,而结恨甚深!”

“是,诸位自可因此受功封爵,也能借此奉承陛下文治武功之伟大,讨陛下欢心,可就是没一人,能让陛下听听底下民众之心声!”

郭斌回道。

“你若是辅臣,也会这么做的,原因无他,你在地方看见的是民被管束得甚严,即便是缙绅亦不得自由,但你若看得见大明所有宏观之数据,你会知道,不是他们好战,是他们不得不好战!”

朱由校这时候回答了起来,又道:“几个极端的倭人留学生行凶于闹市,说明金陵一些大学堂监管不力;朕早已下旨着各大学堂对学生尤其是留学生出入校门严格管理,非就医非有汉人同窗陪同,不得出校!”

“如今竟还出现事故,说明学堂有人在对朕的旨令执行不力!这是你这个巡按御史需要去查的事。”

“另外,元辅所言没错,倭人中的极端者,非因其皇族被灭才产生,也不会因为皇族得以保全而消失,真正的缘由,在于如今两民族利益之争不可避免,在于天下之势然!”

“甚至,我大明即便什么都不做,乃至一开始我大明将其划为不征之国,未曾对其有过兵事,更别说占其地,戮其民,但倭人因其地狭小,而人口繁盛后,为求生存只能入侵他国,以求生存!”

“而我大明作为其近邻,又是富庶之地,自然是其首侵之地,依旧难逃其劫掠杀戮!此前之历次倭乱便是明证!”

“可以说,我大明与倭国之国情,注定了若不灭其国,则难绝其患!”

“而要灭其国,则首先要灭其族,灭其族先须灭其文化,灭其文化要先灭其皇统,使其不再有自为天下中心之意识!皇者即天,他倭国有皇,岂不是就有自己的天?”

“辅臣们的考量是基于大势,基于全局,基于未来,故而才会支持朕灭其皇族!”

“你不是辅臣,自然没有这眼界,自然是不懂的,但如何永绝一国之倭患,是朕和辅臣们的事,如何永绝一省之倭患,是你这个巡按和地方督抚的事,你自问你拿出决策了吗?”

“朕和辅臣只能代表朝廷在大的方向上做出深思熟虑后的决策,而你等地方大吏的责任就在于解决朝廷大决策执行后在地方上带来的问题,朕问你,你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没有?!”

“你倒是想到解决产生这个问题的人,先让朕放弃灭倭国皇族之行为,又责备辅臣之失,甚至认为当朝之辅臣皆不称职!”

“以朕看,眼下在这里的官员中,唯一不称职的就是你这个江苏巡按御史!”

“不赶紧去查是哪个大学堂私自出逃了倭人留学生,竟要来找朕死谏!本末倒置!你这样的庸官迟早会让更多的百姓死于非命!”

朱由校指着郭斌叱责后,就又道:“你说朕的辅臣没让朕听到民众心声,以及说朕不顾民众心声,朕倒是要问问,你自己清楚你所听到的民众心声是真正的民众心声吗?”

朱由校说后就拂了一下衣袖,且转身吩咐道:“传旨!江苏巡按御史郭斌处事不谨、为官不明,且资质愚钝,有失察之罪,但念其一片赤诚之心,颇在乎百姓性命,而思虑到如今朝廷新辟疆域正需官吏,故贬到西伯利亚任小吏,永不准还乡!”

说着,朱由校就回头对他说道:“你不是爱惜百姓性命吗,那里的汉人多是内地囚犯和灾民迁过去的,生命时常受到时疫、野兽、严寒的威胁,你去那里帮助帮助他们。”

郭斌听后不由得瞠目结舌起来。

第六百八十九章 要变法要立大宪章(第三更求订阅)

“以上就是郭某冒死向陛下进谏后,陛下和辅臣们所说的话,他们依旧不愿意相信我们听见的民众心思,在他们眼里,似乎一两个甚至四五个百姓的生死不重要!”

“而且,他们依旧固执且傲慢地认为,他们始终是在竭力保护大多数民众的生死,维护大多数民众的利益!而不是顽固不化,不顾天下民愿!”

南都火车站外。

一间驿舍内。

郭斌向给自己送行的几位同僚,以及缙绅好友,说了几句,且说后就喝了一口闷酒,然后把酒杯往桌上重重一放:“也罢!郭某已尽力,至于结果如何,已不重要!”

说着,郭斌苦笑起来:“只是,西伯利亚乃苦寒之地,听闻那里终日只能以土豆果腹!我此去,也就再也尝不到这江南菜了。”

一时,郭斌心头涌起诗意来。

而这时候,士子耿于垣站起身来,对郭斌行了一礼后道:“郭公敢为天下触怒龙言,耿某佩服!”

接着,耿于垣就转身看向其他文官缙绅道:“只是无奈,陛下和辅臣等过于倨傲,竟言我等所听之民众心声非真正之民众心声,若果如此,何不就让朝廷听听民众们真正的心声!”

“耿公的意思是?”

另一士子高之壁问了一句。

“明年正好是大比之年,不如趁着全国各省举子齐聚北都时,一起到都察院向朝廷陈词上书!请求朝廷变法!”

耿于垣回道。

“变法?如何变法?”

高之壁问道。

“自然是变法以还民众自由,以限君权!使陛下看看,我们民众的心思是什么!”

耿之垣回道。

“这或许是个办法!”

“当初,陛下南巡,我们主张还民自由之士子,便呼吁陛下变法,但当时因要求天下大公之士子阻拦,故而终成士子内斗,而使陛下有理由拒绝变法,言人心不一致,不如因循守旧!”

“可眼下,朝廷对经济、民生的管控越来越严,渴望自由之民众越来越多,不少大公派之士子也转而认为不能任由朝廷想怎样就怎样,尤其是君权的限制,以及地方自治权限的争取和冗官冗兵的裁撤!”

郭斌这时候点了点头,说了几句话后,又道:“还是那句话,君王不能想征讨哪国就征讨哪国,乃至在全世界开疆拓土!”

“说什么是国情如此,可这哪是国情如此,分明是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