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9 章(1 / 1)

穿越明朝当暴君 枫渡清江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年入关劫掠,到时候我大明还是得花费更多军饷护边!”

薛国用听熊廷弼如此说,只得拱手道:“下官愚钝!部堂说的是!”

熊廷弼哼了一声,没再说话,只坐到案前,开始给兵部尚书张鹤鸣写信,阐述自己认为先守而后战的观点。

接下来的日子里,熊廷弼依旧因为张鹤鸣的这封信而闷闷不乐。

因为熊廷弼知道他现在的做法是违拗整个官集团的意思。

而且,熊廷弼也担心这里面也有皇帝的意思。

毕竟熊廷弼也清楚朝廷的国库不会允许他与建奴耗下去。

即便皇帝陛下自己也不得不考虑钱粮问题。

过了一段时间后,当秦良玉等援辽客军到了辽东,且将朱由校的手谕交给了熊廷弼让其看了后,熊廷弼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还是陛下对时局洞若观火,臣此生得此君王,无憾也!”

熊廷弼因此说了起来。

但熊廷弼也不知道皇帝陛下到底是为何这么支持自己。

不过,因为朱由校这次让秦良玉等援辽不但给了熊廷弼手谕,还拨了三十万两內帑给熊廷弼,让其用于补熊廷弼之前所奏的辽饷之欠,以避免士兵哗变现象出现。

所以,熊廷弼即便不知道皇帝陛下为何这么支持他,但他也因此清楚皇帝陛下肯定也知道自己的策略最需要的就是钱粮。

因而,熊廷弼也就认为皇帝陛下应该是有筹集钱粮的办法。

在熊廷弼看来,他自己现在唯有认真替皇帝陛下解决好辽东东虏之事才算不负皇帝陛下的信任。

也因此,熊廷弼立即向朱由校写了奏本,言明自己会遵谕行事。

不过,也因为熊廷弼要遵谕行事,消弭客军与当地辽兵矛盾,同时避免出现经抚不和的情况,所以,他也就决定亲自宴请秦良玉和陈策等援辽客军将领,且也下令将沈阳武官员且请到,并也让人策马去辽阳请袁应泰。

辽东都司的首府其实是辽阳。

但因为去年努尔哈赤攻沈阳,而熊廷弼亲自率兵驰援沈阳,所以,他也就在沈阳暂驻了下来。

而袁应泰作为辽东巡抚则一直驻在辽阳。

兵备道薛国用则因此征得熊廷弼同意去辽阳请辽东巡抚袁应泰。

不过,薛国观到了辽阳后,就将皇帝朱由校支持熊廷弼在辽阳和沈阳先守再战的消息告知了袁应泰,且道:“抚臣!天子一味支持经略之策,这样下去,只会令天下财政日趋紧张,以下官看,不能不放任天子如此任性啊!”

袁应泰则也因此颔首道:“经略畏敌甚惧,实在是令人费解!天子远在京师,又怎知辽东情形,袁某身为抚臣,不能不问!老夫这就上疏,向天子直陈实情。”

于是,袁应泰当即就回了自己的书房,拿起了笔,开始向朱由校写奏疏以表达自己的主张。

袁应泰上疏向朱由校说:“臣认为辽东当以攻为主,因为眼下辽东兵精粮足,而且城外逃难的蒙古人很多,可以编为兵马,这些蒙古人皆是东虏入侵才成为难民的,故而与东虏有仇,朝廷完全可以利用蒙古人对东虏的仇恨,主动联合蒙古人进攻东虏。

在熊廷弼收到朱由校的手谕后,兵部尚书张鹤鸣也在京师收到了熊廷弼的回信。

张鹤鸣看了熊廷弼的回信后当场拍了桌子:“好你个熊蛮子!你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兵部尚书。”

明朝官基本上都会用给自己下属官员写信的方式来命令自己下属官员。

因为从制度上来讲,明朝官都可以向皇帝上疏,他们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自然也无权命令谁做什么事。

但现实中,很多事就需要有上下级关系存在,不然不便于事权统一。

比如万历初期,张居正实行改革就是通过私人信件的方式让各地督抚按照他的意志行事。

毕竟大明名义上是没有丞相制度的。

所以,张鹤鸣给熊廷弼写信,就相当于是在命令熊廷弼。

而熊廷弼偏偏驳回了他的命令,张鹤鸣自然就将熊廷弼骂了起来。

“这个熊蛮子还真是要做我天下士绅的叛逆不成,大司马,以晚生看,不如您直接给辽东巡抚袁应泰写信,让袁应泰出兵解决辽东之事!”

徐时霖这时候对张鹤鸣建议了起来。

张鹤鸣听后点头:“此言有理!现在辽地兵马这么多,陛下又增派了许多客军,正是一劳永逸的时候,这熊廷弼畏敌不前,那就干脆让袁应泰出兵!本堂这就写信,告诉袁应泰,他若立功,将来,本堂必荐举他荣升兵部堂官。”

第七十三章 逆势而为

因为袁应泰是在秦良玉等援辽客军到达沈阳后才知道皇帝也支持熊廷弼的辽东对虏战略且给朱由校上疏的。

所以,在张鹤鸣收到熊廷弼的回信,又给袁应泰写了一封信后,天启皇帝朱由校这里还没有收到袁应泰的奏疏以及他派去的锦衣卫的密报。

虽然朱由校说是派去的锦衣卫没有监视熊廷弼等人的意思,但也不过是说说而已。

朱由校早就赋予了去辽地的锦衣卫的密奏权。

话转回来。

因为朱由校还没收到袁应泰的奏疏和锦衣卫的密奏的缘故,所以,朱由校现在还不知道现在辽地已经出现了他不愿意看见的经抚战略意见不一致的现象,也还没有意识到他的兵部尚书也与他意见相左。

但朱由校可以明确的是文官集团肯定依旧不会赞成熊廷弼的战略。

因为熊廷弼的先守再战的战略实在是太花钱了。

而且朱由校根据对历史的了解,知道这个时代的明朝许多官员还没有意识到建奴在野战方面的厉害之处以及奴酋努尔哈赤在军事上的天赋。

尽管大明已经有萨尔浒之败,但据朱由校所知,这个时代的大明文武官员很多还是抱有轻敌思想,不少武官还敢出城与建奴野战。

比如历史上袁应泰代替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后之所以惨败就是因为他轻敌冒进,竟主动把守城军队调出城与建奴野战,然后因此发生了浑河血战。

尽管浑河血战非常惨烈,无论是参与此战的川兵还是浙兵都打得很英勇,但也的的确确是败了。

这无疑说明建奴在野战上的确强于此时的明军。

话转回来。

所以,朱由校知道朝野上下肯定都还没把东虏放在眼里,甚至都没有觉得东虏将来会成为神州之主。

真正意识到东虏不容小觑的官员还是少数。

当然,朱由校自己也承认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