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9 章(1 / 1)

穿越明朝当暴君 枫渡清江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3个月前

用皇子身边的人,如果他知道殿下您无意于夺嫡,只是支持皇长子殿下的话,那么陛下还是会放心用你的,以用来制衡其他皇子。”

陈威说着就又道:“殿下可以继续以支持皇长子的名义做事,等将来时机成熟,只要除掉皇长子,那皇长子的势力自然就能由殿下继承,殿下继承大位,也就顺理成章!所以,殿下现在需要上疏替皇长子争辩,越是激动越好,那样陛下即便生气,认为殿下您莽撞,但心里也会认为您是纯粹之人。”

“有理,那我就这么做!”

……

“母妃,父皇让孩儿送利国公还乡,这是在肯定孩儿没有在朝中私自结党,您说对吗?”

二皇子朱慈灿这里正在王贵妃这里问着自己的母妃。

而王贵妃则因此笑道:“那你可不能辜负你父皇的好意,要守孝悌,明忠义,怀仁德,记住,无论是皇亲贵胄,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先做一个好人,要学会宽仁。”

“嗯,母妃说的对,孩儿就觉得父皇虽英明神武,但就是很多时候失于宽和,这也可以理解,昔日大明,听母妃说,民生疾苦,百弊丛生,倒了不得不铁腕整顿的时候,但孩儿认为,如今大明政通人和、国力强盛,不应该再像以前一样执政过严,而应以宽为主,使民安乐!”

朱慈灿说道。

“你不用和我说这些,我哪里懂那些,也不好多说,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跟你父皇说,但是,我得告诉你,为人臣者,首先要谨记一个忠字,为人子者,首先要谨守一个孝字!无论你父皇所为,是不是你愿意看见的,都不能忤逆,明白吗?”

王贵妃说后就问了一句,看似淡然的话语里,自然有规劝自己儿子的意思。

朱慈灿也自然听明白了其中关键,回道:“明白!”

五皇子朱慈灼这里则在收到旨意后直接来到朱由校这里:“父皇,孩儿请您收回成命,我不想去西域,那地方听说风沙恶劣,不是人待的地,孩儿又没有什么大的志向,实在是不想去。”

朱由校则没好气地瞅了朱慈灼一眼:“必须去!我大明朝不养白吃粮食不干活的废物!”

“那你可以给孩儿安排其他活呀,不用离开京城就行。”

朱慈灼回道。

“那地方的胡姬甚美,皆是高鼻梁,尖下巴,脸白若雪,腰细若柳,你没听说过?”

朱由校说着又道:“但既然你不愿意去,就算了吧!”

朱慈灼立即起身道:“孩儿连夜就去上任,请父皇替孩儿向母妃告别,孩儿就不去见她了!”

第六百三十二章 陛下你是为了整个天下(二合一)

在五皇子朱慈灼离开朱由校这里不久后的一天,朱由校就收到了七皇子朱慈灺的《宗室不宜过度干政疏》。

奏疏里列举了宗室过度干政的诸多弊端。

当然,这里的宗室自然包括皇族的广义概念。

而朱慈灺在这个时候,突然上这个奏疏,自然是有意对皇帝突然重用二皇子朱慈灿和五皇子朱慈灼的事表示不满。

朱由校在看到这奏疏后,自然也猜出来七皇子的真实想法。

“七皇子殿下这是为皇长子监国之后未获重用,反而是二皇子殿下和五皇子殿下获重用的事,抱不平呢。”

刘鸿训也看出来在朱慈灺上这道奏疏的目的,且因此说了一句,有意提醒朱由校,你的确似乎忘记了为你监国一年多的皇长子。

“元辅说的有理,但臣倒是没想到,这七皇子殿下竟如此敢为皇长子殿下言。”

孙传庭则在这时候笑着说了一句,言外之意,是提醒朱由校,没准是皇七子自己没有被重用而有怨言,即便常打着支持皇长子为储君的旗号行事,也难保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无论怎么说,朱慈灺表面上的心思和真正的心思,在朱由校身边这几位老谋深算的辅臣面前,都被看得清清楚楚。

温体仁自然也看了出来,但他更清楚皇帝陛下的心思,也就在这时候说道:“陛下,难得七皇子殿下有这般敢言的胆魄,倒也可以使其为朝廷出更多的力。”

朱由校作为一个来自后世的人,对古今中外的各类夺嫡事,也了解了不少。

所以朱由校也明白自己这第七个儿子突然上这道奏疏为的是什么。

但朱由校的确有要因此重用朱慈灺的心思。

自然不是因为朱由校真的愿意看见朱慈灺这样做,而是他需要通过这样的行为来欲盖弥彰,迷惑别人,同时达到自己一些还不能告人的目的。

“朕正有此意,他既然对就调他回京,任吏科左给事中,试着对官制进一步的改革提提建言。”

朱由校这时候说了一句。

如今的大明,行政制度已经有所改革,各科言官不再议政,也不再监督各部,只有调停各部跨部门事务的义务。

朱由校认为,自己不能在想一个部门做事时又要限制他做事。

监督只能是监督一个人的清廉与否、失职与否,而不是监督一个部门做的每一件事能不能执行。

因为后者的监督,已经不算是监督,而是相当于在管这个部门,在审核这个部门。

这也是明朝历史上六科廊言官权力极大的原因,各部要做什么事,六科可以审核驳回。

朱由校深知中央政体职权明确的重要性。

他记得历史上张居正改革进行的第一项改革之所以是考成法,就是为了通过考成法,明确各部门职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六科的权力管住,不让六科给六部捣乱。

因为六科在大明朝政体系中真的就是搅屎棍,各部要做什么事都会受到六科的掣肘。

也因此坑了大明国运很多次。

历史上,就连在崇祯时期,李自成兵临北京前夕,崇祯议南迁时,就因为六科言官光时亨反对,而终止了迁都之议。

当然,崇祯未能迁都成功有各种因素。

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做事但权力却很大,即非六部堂官,但对六部政务有最终决定权的六科,在里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朱由校看来,事实上,大明各部的权力需要的不是被监督。

因为已经有负责监督各部官员的都察院、还有专属皇帝的东厂这些。

而各部真正需要的是调停。

因为很多大政是涉及多个部门一起合作的,这就需要各部有专门的机构进行调停合作,而利于政令执行。

现在朱由校就让各科承担了这个功能,不再当搅屎棍,只当调和剂。

所以,各科言官已经不再算是言官,而是调停官。

各科的官员会根据本部的需求去其他部门交流协调。

而且各科的官员都是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