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0 章(1 / 1)

穿越明朝当暴君 枫渡清江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再反对。

“还得阻止资本的无序扩张,打击民间巨额集资,下道诏令于天下,凡非经朕准予,而集资在百万元以上者,便同谋反,不是说非得大量准备兵马、秘密打造大量军械,才算谋反,擅自积齐巨额资金,意图操纵朝政,也同谋反!”

朱由校说着就吩咐道:“东厂务必查清楚胡存义等人资金的来源,若存在非法集资之行为,先抓了再审!”

“是!”

……

没多久。

根据朱由校的谕示,大明朝廷便正式发出旨令,将荀子配入文庙,且要求与孟子一起,和孔子并列,且与孟子一起被追封为至圣先贤,而孔子也由至圣先师改为至圣先贤。

之前因为衍圣公府的事,朱由校废了衍圣公的爵位,但没有夺了孔子的至圣先师之位。

朱由校还是承认孔子对华夏思想文化的贡献的。

所以,他还是保留了孔子的名位。

只是,现在孔子被他放在了和孟子、荀子并列的地位。

在朱由校看来,先贤和先师还是有区别的,先师有让后人效仿遵循之意,而先贤则只是让后人知其学问,且当研究其学问而当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意思。

所以,朱由校将至圣先师改成了至圣先贤。

而当朱由校这一诏旨下达后,天下直接哗然。

“不解者有三:一、至圣先师怎能与孟、荀二圣并列;二、荀子何以有资格配文庙;三、荀子都可以配文庙,那颜子、曾子、子思子、朱子呢?”

士子金子俊此时就因为此事在一众士子面前说起了此事。

而另一士子龚鸿绪则道:“朝廷如此做,其意不在尊崇荀子,而是借荀子言天下人心本坏,故而要加强管控。”

众士子皆因此点首称是。

许多主张人心本善的文臣士子对此的确颇为不满,而觉得朝廷是在有意加强对民间的管控,使人不得自由。

“老夫竟然错看了顾宁人(顾炎武)这些人,这些人竟不为利所动!”

胡存义在得知朝廷下达尊荀子的旨令,且还禁止集资后,也就猜到朝廷肯定是通过顾炎武这些人,知道了自己这些富商企图用资本让大同机械厂变色的意图,因而下达了这样的政令,所以,就颇为恼怒地说了这么一句。

“还还让我们以后都不敢随意以财生利!”

“我儒林素来是人心不齐的,其根本在于有人读书读歪了,圣人之义,未能一统,有人只顾及着天下公正,而却不在乎一个人之本权。”

“何为本权,命与财也,还有自由!经商之自由,求利之自由,择主之自由,用财之自由,生活之自由!我们这些富贾巨商,累世累代,努力挣的钱,自然是,该让我们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凭什么朝廷要管!真是岂有此理!”

胡存义虽是富商,但也儒士,所以,也在这时候高谈阔论了一番,然后将桌子重重一拍,对自己儿子胡淳说道:

“你出去看看,看看哪些汉家藩国是持此自由之道而治国的,这些日子,为父在家里把家产分割一下,准备离开中土,离开这个让人不得自由的地方。”

“是!”

而在胡淳说后不久,喜闻就急忙跑了进来:“老爷,东厂的人来了!说是带你去反贪司问话。”

第五百九十五章 徐阶后人被罚去澳洲当矿工

胡存义听后愣了片刻,不由得长叹一声,对胡淳道:“既如此,趁现在东厂还只是拿为父,你赶紧离开中土,寻一藩国留下!永远也不要回来!除非,天下传帝崩之事,方可回来。“

“父亲!我……”

胡淳颇为惊愕。

但他话还没说完,胡存义就打断了他,摆手道:“不必再说,除非你也要和顾宁人他们一样,只知天下为公,却不知礼天下之人!”

接下来。

胡存义便被东厂的人带去了东厂反贪司。

在如今的大明。

士大夫会不得不面临两种选择。

要么选择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并践行之。

如顾炎武一样,有着“贫者渐富,富贵不贫”的理想。

要么选择让自己的功名富贵最大化。

如胡存义一样,竟打起染指官营产业,使其变色的主意。

而历史上,这一时期的士子,也因为天下大乱且满清入主中原,而面临两种选择。

要么选择遵循心中道义,拒绝和满清合作,甚至因为对天下绝望而为大明殉节。

要么为求富贵,或舍不得富贵生活,而入仕满清。

虽然都是士大夫,却有不同选择,自然是因为人各自的需求不同。

这一切,都是因为,科举是这个时代的士子们,无论是实现功名富贵,还是实现治国平天下志向,的唯一出路。

可眼下,读书人太多,所以,科举中第已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而有的人,为求中第,自然是无所不用其极,如资本家会因为追逐利润而卖掉勒死自己的绳索一样,许多读书人为了功名富贵,在科举中,也因此互相攀缘、广结门户,因此不惜违反律法,触犯大罪,而行贿考官,买通关系。

如历史上的崇祯六年,复社领袖张溥在苏州大宴文震孟、项煜,公然私托其会试时助杨维枢、吴钟峦入选会元。

崇祯十年,吴伟业与夏曰瑚密商,暗做手脚,终于让孙以敬夺得会元。

而吴伟业自己能够高中会元,也是因为有周延儒、李明睿与其父亲私交很好。

所以,真正只怀揣着治国平天下之志,而对功名富贵执念未深的士大夫,则或多或少因为不愿采取太低劣的手段,而不能中第。

故而,中第的进士里,真正欲治国平天下的士子越来越少。

好在,如今的大明,自朱由校即位后,大幅度扩招会试与乡试名额,也就使得许多更愿意选择治国平天下为毕生信念的士子中第。

尤其是像顾炎武这些于后世留名的厉害人物,在这个时代,被朱由校直接注意到,而得以很快就做官,为大明做事。

而历史上,像顾炎武这些人只会因为心思纯正,而一直科举不第,且因此一直准备科举而劳心费力,蹉跎岁月,直到屡试不第数次,且看清了官场世情之肮脏后,才醒悟过来,不再执拗于科举,觉得不做官,也能济世救民,进而因此著书立说,最终成为一代大家,等到后世,其名声反而超过,与他同时代取得功名富贵的那些台阁公卿之人。

作为皇帝的朱由校也选择了“贫者渐富、富者不贫”的理念,而不愿意只让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这也就使得在大明中央帝国,朝廷会主动干预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

因而,只追求功名富贵的人,在大明本土也就过得很不开心。

毕竟朝廷让他们这些只追求功名富贵者,不能任意逐利也就